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的生态意识和对环境的破坏.doc

19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430289394
  • 上传时间:2023-08-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5.50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对环境的破坏一、古人的生态意识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远古社会,人们往往不明晓生态环境的真相,畏惧自然界的变迁与灾害这时,人通常总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在自然生态的面前于是,敬天、顺天,一切顺应自然,就成为这一时期的人们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态度西汉前期的《淮南子齐俗训》篇中所描写的上古时期的人们为躲避洪水,常“择丘陵而处之”,即是显例《淮南子主术训》篇云丫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即表明,自然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人必须顺应自然,并遵循其规律但此言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与之相反,《淮南子》的作者们一方面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也十分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作甩例如,《淮南子修务训》篇日?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这就是说,水依势东流,需人加以疏通;农作物春天生长,需人去耕耘如果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就不会有鲧、禹兴修水利之功;而后稷种植五谷之艺,也难有用武之地。

      当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生态环境,需以尊重自然规律,呆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根本前提如《淮南子修务训》篇所云:“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在此种认识的基础上,《淮南子主术训》篇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指出“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才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的理想模式,才会取得“群生遂长,五谷蕃殖”的成效而那种仅考虑眼前的利益,只顾及局部的发展,完全凭主观意志的诸如“以火嫫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1](《修务训》'的愚蠢行为,即便可以满足某些人一时的欲望,却往往是事与愿违,与其初衷背道而驰,甚至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导致灾难性后果的降临在从总体上阐释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后,为呆护自然生态资源,从而达到合理、持久地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的目的,《淮南子》的作者们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呆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这主要表现在:(一)顺天意,遵时序,以时禁发,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步入良性循环状态很早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根据寒暑气候更易的规律与农事耕作的要求,创制出指导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时令节气《淮南子》在继承前人,特别是《吕氏春秋》有关学说的基础上,对一年四季时令节气及各种禁忌的认识更加充分而深刻。

      《淮南予时则训》篇根据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发育的规律,阐发了一年十二个月保护生态的主张从一月至十二月顺次是:“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天,毋麝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毋作大事,以妨农功”;“修利堤防,导通沟渎,达路除道,从国始,至境止田猎毕弋、置罘罗网、矮毒之药,毋出九门乃禁野虞,毋伐桑柘”;“毋兴土功,毋伐大树,令野虞,行田原,劝农事,驱兽畜,毋令害谷”;“禁民无刈蓝以染,毋烧灰”;“树木方盛,勿敢斩伐”;“完堤防,谨障塞,以备水潦”;“乃命有司,趣民收敛畜采,多积聚,劝种宿麦,若或失时,行罪无疑”;“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是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山林薮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是月也,荔挺出,丘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则伐树木,取竹箭”);“命渔师始渔”,“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毫无疑问,上述认识和主张来源于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的总结,其核心是严令伐杀,以保护生物的正常孕育与生长由此表明,《淮南子》的作者们已认识到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故要求发展生产必须和保护生态相结合。

      只有顺应天时,严守时禁,爱惜生命,做到“以时禁发”,才会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和生态效应,促成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双赢局面的形成二)善待生命,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在现存的先秦秦汉的古籍中,阐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措施最为全面、具体而缜密者,首推《淮南子》其论及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类繁多,既有陆上走兽,又有空中飞禽,还有水泽中的鱼鳖;其具体的保护措施既推崇“先王之法”的法治作用,又重视道德规范的德治效能恰如《淮南子主述训》篇所云结攵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麝天,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置罩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貉谷……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觳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在这里,作者主张取法“先王之法”,实行“时禁”,反对“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灭绝生物种群式的猎捕方式,提出保护幼兽、母兽,建立合理、有度的田猎制度否则,将出现“焚林而猎,得兽愈多,后必无兽”的恶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遵循的行为规范,道德有时可以弥补法律规章的某些缺陷与不足,起到法律难以起到的作用因此,《淮南子》在提出效仿“先王之法”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同时,还格外重视强化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教育,强调发挥道德规范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中的作用,并用“密子治禀父,巫马期往观化焉,见夜渔者得小即释之,非刑之所能禁也”[1]‘《泰族训》'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不仅如此,《淮南子说林训篇还提出了〃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和“塞其源者竭,背其本者枯”的保持生态平衡的主张为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对其生存环境还应注意保护,如《淮南子说山训》篇所言f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惟有如此,才会出现“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1](《主术训》'的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三)以农为本,合理利用、培植植物资源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此促使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意识的形成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迅猛,人们在如何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农林畜牧渔等业方面,观念更加深刻、正确,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淮南子主术训》篇认为农业中的粮食生产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而《淮南子诠言训》篇则把山林的完好,看作是百姓生活之资、财富之源,“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百姓伐木芟草,自取富焉”为使森林资源不枯竭,得以永续利用《淮南子主术训》篇主张应按季节采伐森林,“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另外,还应注重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淮南子齐俗训》篇所言:〃水处有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不仅如此,《淮南子》还要求统治者根据天时地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养殖、植树,为民众造福如《淮南子主术训》篇所云f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高下,各因其宜邱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颃,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为持久利用自然资源,富国富民,《淮南子》积极提倡以时树艺,培植自然资源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对植树造林已有明确的认识至汉代,已能依照自然生态规律植树造林《淮南子时则训篇中所载的依月令种植杨、杏、李、桃、榆、梓、楝、柘、槐、檀、枣、栎等树,即是很好的例证而上文所引的《主术训》篇也表明,种树要修整好土地,讲究时节;要根据土壤肥力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树种加以栽种,在丘陵山地上可广种树木这些有关植树造林的正确主张与做法,至今仍在林业生产中应用应该指出的是,《淮南子》建构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蓝图,在当时的社会里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更没有能阻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是统治者为穷耳目之极欲,满足生活上的奢侈豪华,掠夺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毁灭森林,违背自然法则所致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已对朝廷猜嫌构陷诸侯王之举有着切肤之痛的刘安及其宾客,只能为了避嫌疑而借“先王之法”来批驳时势政治,阐述其保护生态的主张。

      这在《淮南子》诸篇中表现得至为明显前文对此已多有涉及,现再举数例例如,《淮南子本经训》篇指出,衰世的统治者开山毁林以求金玉,是导致“万物不滋”的直接原因;“构木为台,焚林而田”,则引起“万物不繁兆,萌芽卵胎而不成”;大兴土木,会破坏生态资源尤其是森林资源,造成“阴阳谬戾,四时失叙”的严重后果,出现“万物天”、“草木之句萌花戴实而死者,不可胜数”的惨象;甚至会由此影响到国家的安危,即“凡乱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流遁之所生者五(金木水火土一一引者注)……此五者,—足以亡天下矣”《淮南子说山训篇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导致了生态的严重破坏:“宋君亡其珠于池,池中鱼为之殚故林失火而泽忧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上求楫而下致船诸如此类精心刻意所撰述的言论,在《淮南子》一书中几乎随处可见在当时尊古崇往的社会里,此种言论易被执政者所接受,即使不被采纳,通常也不会因此而获罪于是,这种不敢从正面表达出来的对当世生态环境的忧虑,以及对当世最高统治者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满,于隐微处也显示出强大的反抗力量《淮南子》一书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重视自然生态的变化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指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改造,促使自然生态环境发生某些变化;其二是说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变迁发展就前者而言,有历史记载以来的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度改造自不待言,就是史前神话传说中有关人对自然生态的合理改造,《淮南子》也赞赏有加像《淮南子本经训》篇所记的后羿射日、《淮南子览冥训篇所载的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作者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就后者来看,《淮南子》对自然界生态环境的变迁多有记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对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生物进化发展观点的阐述,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可谓独树一帜在我国古代社会,对物种(包括人类)的起源及演化问题的思考与探讨,由来已久远古的人们认为人类自身与某些动物、植物之间存在着某种亲缘上的联系,故对其加以崇拜进入阶级社会后,上天创造一切之说甚为流行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的思想在社会上流布广泛以新道家面目出现的《淮南子》对道家的这一说法多有继承并有所发展《淮南子诠言训》篇云:同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有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认为各种生物皆源于一种原初物质状态的气,生物的多样性是由所禀受的气决定的。

      不仅如此,关于物种的起源与演化,《淮南子地形训》篇的阐述更是新颖而独特:“发生海人,海人生若菌,若菌生圣人,圣人生庶人,凡发者生于庶人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皇,凤皇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庶鸟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介麟生蛟龙,蛟龙生鲲鲠,鲲鲠生建邪,建邪生庶鱼,凡麟者生于庶鱼介潭生先龙,先龙生玄鼋,玄鼋生灵龟,灵龟生庶龟,凡介者生于庶龟媛湿生容,媛湿生于毛风,毛风生于湿玄湿玄生羽风,羽风生燠介,燠介生麟薄,麟薄生于媛介五类杂种兴乎外,肖形而蕃日冯生阳阏,阳阏生乔如,乔如生干木,干木生庶木,凡根拔木者生于庶木根拔生程若,程若生玄玉,玄玉生醴泉,醴泉生皇辜,皇辜生庶草,凡根茇草者生于庶草海闾生屈龙,屈龙生容华,容化生票,票生萍藻,萍藻生浮草,凡浮生不根茇者生于萍藻/^T^o总之,蕴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丰富理论的《淮南子》一书,较正确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化特征与规律时至今日,其具有的生态学价值,仍可为当代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些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二、古人对生态的破坏《旧五代史•李守贞传》:守贞因取连宅军营,以广其第,大兴土木,治之岁余,以京师之甲。

      ……《刘公基表》:今盛夏元阳,大兴土木,以营不急①由此可知,〃大兴土木”多指造房建墓中国古代的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基础以人工夯土筑成的高台为主,称台基;规模较大的建筑物较多采用抬梁式木结构,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