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理学博士科学学位培养方案.doc
5页药理学博士科学学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见总则1. 本学科简介本学科主要研究创新药物和中药有效成分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 和肿瘤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以及动物和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体内外代谢 处置过程和相关毒性研究重点研究领域是创新药物和中药有效成分在神经退行 性疾病中对相关重要受体、离子通道和酶等关键靶点、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细胞 内钙、钾等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在心、脑血管系统功能调控及疾病中的作用;主 要致力于研发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别是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心脑血管 疾病和靶向抗肿瘤等方面的创新药物及其制剂1. 研究方向1、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2、 钙信号转导及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3、 创新药物的代谢转化与药物动力学研究;4、 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制及作用机制研究;5、 临床药理学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见总则五、课程学习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博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7.0学分1. 公共必修课共5.0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学时2.0学分外语(英语)72学时3. 0学分2. 必选课至少2门至少2.0学分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4居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18学时1. 0学分医学免疫学研究进展18学时1. 0学分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8学时1. 0学分神经科学研究进展18学时1. 0学分实验•^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扌艮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高级神经科学研究技术(目前未开设) 28学时 1. 5学分高级神经药理学(目前未开设) 28学时 1. 5学分细胞内钙信号转导与相关药物研究技术(目前未开设)28学时 1.5学分药物代谢研究技术(目前未开设) 28学时 1. 5学分靶向肿瘤药理学(目前未开设) 28学时 1・5学分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目前未开设) 28学时 1. 5学分%1. 实践培养1 •教学实践要求:才艮据学位培养要求,博士研究生参与临床医学专业、药学专业或相关专业本 科生的药理学理论课或实月佥课的部分教学工作,教学工作在一学期内完成,总学 时数不得少于10学时。
2•科研实践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时间累计不得少于30个月研究生需要掌握 药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以及基本实验技能学生具有独立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以利用相关实验支能来解决药理学及 相关学科中的基本科学问题,做出创造性的成果1. 学位论文要求见总则1. 学位评定与授予见总则1. 培养方式与要求见总则药理学硕士科学学位培养方案%1. 培养目标见总则1. 学科简介同前,略1. 研究方向1、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2、 细胞内离子信号转导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3、 创新药物的代谢转化与药物动力学研究;4、 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制及作用机制研究;5、 临床药理学四、 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见总则五、 课程设置与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18.0学分1、公共必修课共7. 0学分外语(英语)90学时4. 0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8学时1. 0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0学分2、必选课至少4门至少7.0学分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65学时3. 0学分医学科研方法学(科学型)36学时2.0学分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
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修医学免疫学研究进展18学时1.0学分神经科学研究进展18学时1. 0学分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18学时1.0学分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8学时1.0学分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修心血管药理学18学时 1. 0学分神经药理学18学时 1.0学分药物动力学免疫药理学及非笛体抗炎药 肿瘤药理学(目前未开设)18学时18学时18学时1. 0学分1. 0学分1. 0学分临床药理学研究技术方法(目前未开设)18学时1.0学分3、选修课(导师根据方向从选课表中选择)至少4. 0学分选修课为本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硕士生所选修的课程,由导师根4居研究方向和研究生具体情况在培养计划中注明六、实践培养1.教学实践要求:才艮据学位培养要求,研究生参与临床医学专业、药学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生 的药理学理论课或实验课的部分教学工作,时间在一学期内完成,总学时不少于 18学时2 •科研实践要求:研究生在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时间不少于24个月研究生需要掌握药理学及相 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等的基本实验技能。
学生能达到独立发 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并利用实验支能来解决药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科学问题的培养 目标1. 学位论文要求见总则1. 学位评定与授予见总则1. 培养方式与要求见总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