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虚弱和强壮是一对矛盾.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8122002
  • 上传时间:2017-11-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虚不受补虚弱和强壮是一对矛盾,虚弱的人都想追求强壮,于是想方设法地服用各种补品尽管中药中的补品十分丰富,可是仍然不能解决虚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虚不受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的学问1、虚是什么虚不受补,通常是指患有虚证的人,用于补剂以后,不能耐受,出现上火症状或其他不良反应等,不仅达不到补虚的作用,反而感觉更不舒服 《黄帝内经》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故从理论卜看,只要是虚,就可以补但是,有太多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虚不受补,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虚”是什么, “实’ ,是什么虚实是互相对立的,也是相对的,最简单明了的解释即《黄帝内经》所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也就是说邪气亢盛的则称之为实证,正气亏缺的则称之为虚证邪气指的是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感病因,可导致发热、头痛、周身疼痛等病证,故称之为外感六淫邪气而痰饮、食滞、瘀血、水湿等内生病理产物也可引起痰涎壅盛、食积堵塞、瘀血内阳、水湿泛滥等病证,故可称之为内伤致病邪气如果邪气强盛,机体亦很健壮,就会出现剧烈的正邪交争表现如外感病初期所见高热、烦躁、头痛、面赤等,就是典型的实证表现反之,虚是指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虚弱,抗病能力低,正邪斗争不剧烈,临床上难以表现出强烈的反应,而出现亦系列不足、衰弱的表现。

      如补疲休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良寒肢冷等症状,此种情况多见于素休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疾病中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很多人说我从来不生病,是不是身体很壮呢?其实不然,有部分不易生病的人是由于休质弱,刘很多事物反应不上来如感冒发热,体质壮的人通常对病邪的斗争也很剧烈,表现高热明显,症状也重;而体质弱的人往往不爱发热,或者发热也不会很高,对病邪反应很轻,或者根本没有反应再比如,一些瘦弱女子,成天乏力不舒,却能活到八九十岁;而一些壮汉,力大无比,却寿命未必长久这说明体质弱的人未必不长寿;而体质壮的人,却更容易得暴病、重病因为,体质且弱,如果养护得好,气血阴阳得以平衡,虽然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也可以不生病, ;甚至由于低耗,反而容易长寿;而体质壮的人,常常不太在意身体,更不会去刻意养护,机体损耗多,遇到邪气或不良因子机体反应强,不易保持气血阴阳的平衡状态,因此,常常爱患一些较重的疾病总之,实证即邪气实,正气也足,症状表现也较剧烈;虚证即正气亏,感受邪气常常也轻,症状表现多不甚剧烈 “非典”期间也是这样,往往能活下来的老人、小儿较多;而青壮年往往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2、虚如何补明白了什么是实证,什么是虚证,当然也就容易判断究竟是不是虚不受补了。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会感到困惑,明明像是虚证,为什么还是不能补呢?这就是因为其中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虚中夹实,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问题;除此,咀还要明确虚是什么虚,气虚还是血虚,心气虚还是肺气虚,肾虚还是脾虚,肾阴虚还是肾阳虚等很多细节问题只有都摘清楚了,才可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进补比如,虚中夹实者可以补虚为主,兼以去实(指去实邪);实中夹虚者可以去实邪为主,兼以补虚;气虚的以补气为主,配合疏调气血;血虚的以补血为主,配合疏调气血;肾阴虚的补肾阴为主,配合阴阳气血的疏调;肾阳虚的补肾阳为主,配合阴阳气血的疏调根据不同的虚证采用不同的补法,也就不存在什么虚不受补的问题了为什么在各种补法中,都要提到疏调气血的问题,仍然是为了防止虚不受补因为,毕竟补剂是壅滞的,稍多就会影响气血的疏通如果补的同时配合疏调气血,既可以防止补品的壅滞,又可以更好地发挥补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应用补品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千万不要一味地纯补,一定要注意用调补的方法人们也许还会说这些掌握起来可并不容易,就连有些医生都判断不准及用药不准,更何况我们患者呢?的确是这样,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获得一些简单的知识,保证我们不犯原则性的错误。

      如果我们多懂一点,就可能在仃理自己的生活、饮食、起居中获得很多益处,长此以往,对我们的生命乃至寿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何为虚不受补这么多人都说是虚不受补,难道真是虚不受补吗?实际上并不是虚不受补,而是有着种种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古人也早有提示,清代名医吴瑭就说过:“俗传虚不受补,便束手无策,以为可告无愧盖曰非我之不会补,彼不受也不知虚不受补之症有三:一者湿热盘踞中焦;二者肝木横穿土位;三者前医误用呆腻,闭塞胃气而然湿热者,宣其湿而即受补;肝木横者,宣肝络,使不克土即受补;误伤胃气者,先和胃气和胃有阴阳之别、寒热之分:胃阳受伤,和以桔、半(指中药橘红、半夏)之类;胃阴受伤,和以鲜果汁、甘凉之类 ”此段话指出虚不受补是由于三个千原因,一是因为有湿热阻塞,经宣化湿热后就可以接受补药了;二是因为肝郁克脾,经疏通肝络后,使脾胃功能不被肝气克制,也就可以进补丁;三是因为应用呆滞腻胃的药物使得胃气不通,经和胃消滞之后,就容易进补了当然,临床上所遇到的可引起虚不受补的情况还很多,下而详细说明这个问题●阴虚之人容易虚不受补人的体质有着很大的不同,所采用的防病治病的手段就应具不同的针对性十医首先把人分成了不同的体质类型,其十有一种偏于阴虚体质的人最容易虚不受补。

      因为,阴虚的人是由于体内阴精缺少,相对来讲阳气就显得偏多,阳属热因此,这种类型的人很容易上火,稍微用点补药,就会上火,所以称之为虚不受补这里实际上是一个概念摘错了,通常人们所说的补是指的用温补的方法,所用的药也常常是温性的补药正确的补应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爪等分别不同情况的不同补法,用药山有凉补、温补等不同同时即使是补阴,或者即使是补阳,仍然有个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问题所以, 《黄帝内经》曰:“不别阴阳,开口动手便错 ”比如,临床上遇到一些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服些中药就容易上火,被认为是虚不受补,症状迟迟未能改善其以往所服方剂用药常常偏于温补,而此类患者脉证巾都有——些阴虚的信号,比如体型偏瘦,脉搏较细,口干,眼干,睡眠差等经仔细辨证后采用和阴兼疏通的中药汤剂,病情就会较伙奸轱但是,另有——种治法,非常可取,即卢祟汉先生侣行的扶阳理路,按照阳主阴从的关系,阴虚证实际上也存在本质上的阳不足,采川扶阳的方法治疗.只要配伍得当,用法合理,不仅疗效高,还可以引火归元,达到阳生阴长的目的,这种治法,疾病去除得会更快●体弱之人容易虚不受朴体质虚弱之人,往往也易虚不受补因为体虚之人身体各种机能常常偏弱,整体代谢能力也是低水平状态,补药稍多即不耐受。

      日常人们所用的补品,容易偏多偏热,体弱之人非常脆弱,也非常敏感,用药稍过则不能耐受,出现胸闷、胃堵、头晕、心悸等现象古人云:王道之药无近功,便是针对此种情况王道之药通常指的是作用柔和的药(霸道之药通常指的是作用猛烈的药),娇弱之人用药也务必柔和体贴,虽然眼下效果并不明显,但是长期坚持服用必有很好的功效另外,体弱之人,多是指先天之本——肾虚,后天之本——脾虚尤其是后天之本更加重要,因为先天不足之人,后天可以补充,如后天之本——脾胃虚弱,那么,后天补充先天的机会就大打折扣了况且,如果存在脾胃虚弱,很容易出现脾胃呆滞,进食、进补均会出现巾焦堵塞现象,中焦枢纽不通,上下左右气机均会受阻,故虚不受补就很容易发生了因此,脾胃虚弱之人,无论食补药补都要和缓进行,有时对于医师所开的又有效又容易上火的中药汤剂,不妨试试一剂药分二三日或多日服下;如果有条件可以配成丸剂或者膏滋剂等剂型,使得药物缓慢发挥作用,这样就容易达到目的了 ●肝郁之人容易虚不受补肝郁之人虚不受补的情况最为多见肝郁通俗讲就是情绪不畅中医认为肝主情志,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就会出现肝郁气滞,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等同时由于心主神志,情绪也常与心有关,故心火与肝火常常是互相影响互为作用的,以致山现心肝火旺等表现。

      这些人由于体内蕴藏着郁火,所以,稍用补品,就会使得郁火燃烧,而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往往身体不好的人,容易有心烦及不良情绪的存在所以,如果只注意到体弱的一面,而未注意到情绪郁滞的一面,只是一味地应用补品,就一定不会起到好的效果通常是刚服药时感觉不错有精神了,再服下去就会不舒服,出现胸闷、腹胀、不愿进食以及一些上火症状因此中医用补剂时非常强调要兼用疏通的药物,才会使得补而不滞,补而不腻,达到应有的效果●痰湿阻滞之人容易虚不受补同样的道理,只要体内有郁滞的人都容易虚不受补痰湿之人,体内痰浊胶着,阻气伤阳,也很容易小现虚的情况这时候如果不先清理痰浊郁滞,单纯地应用补品,就会加重痰浊的郁滞,不会起到好的效果,也会出现越补越不舒服常看到有的患者用了很大量的党参黄芪,却感觉更加乏力一看舌象只见舌苔厚腻无比,这样再补下去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比如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导致原有病变加重等,这样的例子常能见到故一定要先将体内痰浊充分清理干净,之后才好谈补;况且,很多人将体内痰浊湿气清理干净之后,会感觉身体轻快,体力增强,也就达到补的目的了故一定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分清状况,予以针对性治疗一味盲目进补,只能加深病患,使得今后的治疗恢复都更加困难。

      ●瘀血阻滞之人容易虚不受补瘀血阻滞之人电易虚不受补瘀血日久,血中郁热日深,如果进补,有的就会有出血的情况如果出血在小血管,如牙齿、皮肤尚无大碍;但是当大的血管,如肾脏、脑血管,出现尿血、脑山血等问题就严重了尤其是老年人,患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血管功能薄弱,尤易出现问题必须平日注意应用疏通血管、改善血管机能的药物,包括中药或西药,使得血液浓黏凝聚状态获得改善如果需要用中药补剂一定要同时加用疏通气血的药物,方可达到好的效果临床上,如果不是什么重症,义没有其他原因,在服用中药的同时,没有其他原因身体仍然不断小现状况,比如一在出现心脏症状发作或者脑血管意外发生,就有可能与应用补药过多有关应该重新仔细调整方剂,防止问题恶化,因为补药很容易加重壅堵现象补和通是两种截然不问的法则, 自古以来,就有医者爱用补药,以为稳妥;有的是投病人所好,没有认真体察患的脉证,结果导致弊端甚多因此,刚通用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以通为主还是以补为主,几分通几分补一定权衡清楚,方能做到不误病情,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4.病后初愈不可以虚概之《一得集》曰:“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尽,误投补剂,必致邪与正为互,如油人面,莫能去之,致成终身之疾。

      鉴于此,宁使五谷调养,即可省费,亦无弊窦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论及了大病瘥(指病愈)后余热、遗寒、水气及正虚气逆等证治,均不宜用补认为大病之后不可以虚概之,若在病势初退之时,不问虚实,不察寒热,一味予以温补,则难免出现疾病反复和加重例如:一位老人反复发热,连续住院多次原因是回家后子女念其病后体虚,每以甲鱼、鸡汤等大量补品及各类营养物品让老人进服在质量、数量上均超过了其所承受的能力,则由饮食积滞逐渐化生毒热,到了一定程度,于是发生热病中医所讲“食复”——饮食不节致疾病反复,就是这个道理中医非常强调病后慎养之法,以防疾病复发其中“食复”现象尤其要注意张仲景说:“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损谷则愈 ”意思是疾病初愈,脾胃功能薄弱,加强仙进食,则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反而会囚饮食不当出现疾病反复,这时给予消食导滞药物就能好转故病后应该节食,可吃容易消化的稀粥等进行调养,待脾胃功能渐渐恢复,方可逐渐增加饮食,这样,身体康复就会比较顺利了既然进食都加以限制,址补就更不合适了因为前面已经提到,病后仍会有余邪未尽,比如余热、余寒、水湿邪气等未能完全清除,如若盲目进补,反而会贻误病情,或引起病情反复或加重。

      只有等病邪慢慢清除干净后,才可逐渐缓慢施补5、怎样矫正虚不受补如上所说,虚不受补原因很多,那么,就要去除这些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补,才会比较稳妥比如阴虚之人,在补的时候, 就—定要应用补阴的药物或食物,如百合、山药、莲藕、银耳、黑木耳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