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太原市大众机械厂子弟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1页山西省太原市大众机械厂子弟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以意逆志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欣赏的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古典诗歌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然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于今天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典诗歌,我们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在解读字词诗句的过程中,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这些语汇,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语言材料由于历史的积淀,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尽人皆知的边塞诗,而明代杨慎就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究其原因,主要是他没有注意到诗中“孤城”“杨柳”“玉门关”等重要意象的特定含义。
在汉唐诗歌中,“孤城”往往与戍边士卒的乡思有关;“杨柳”一词既有折柳送别的意思,又指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曲,均有惜别之意;而“玉门关”亦和征夫离情有关所以,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些意象,梳理出作品的意脉,自然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另外,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对欣赏古典诗歌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诗,就能从作品中领会生活情趣如,杜牧《山行》一诗,不少欣赏着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是,如果我们有过“山行”的经验,就会知道此诗首先写了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天色之“晚”,诗人显然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闲看景,但诗人在第三句却置天晚、秋寒、山元、径斜于不顾,“停车”赏看枫林,这就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这“停”与“行”的矛盾,恐非有山行经验者不能深悟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都被后人赋予了新的寓意所以,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1. 从原文看,下面对“以意逆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鉴赏流程中如果不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又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就可能无法领悟诗歌中蕴含的生活情趣B. 欣赏诗歌的关键在于“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C. 诗歌鉴赏应立足全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主旨,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揣摩作者的本意D. 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诗歌鉴赏过程中,可能还会超出诗人创作的本意,甚至会有新的旨趣,新的解读2. 对“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在诗歌鉴赏中,解读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特定含义,如果阅读时望文生义,就会出现理解偏差B. 在诗歌鉴赏中,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由于历史的积淀,这些常用词语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阅读时望文生义,必会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C. 在诗歌鉴赏中,要对词句准确解读,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的理解D. 在诗歌鉴赏中,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解读,更偏重于对字义、词义的正确理解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明人杨慎解读《凉州词》是讽刺作品,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的,后人也常用“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表现受冷落、被忽视,这些解读都是不正确的。
B. 一些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句表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这种解读也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所以作者认为这种解读也是正确的C. 古典诗歌中的语辞与今天相隔甚远,所以欣赏古代诗歌时要准确解读诗歌的诗句、文辞D. 诗歌鉴赏要准确解读诗句文辞以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不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参考答案:1. B 2. C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原文看,下面对‘以意逆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欣赏诗歌的关键在于‘识字’”错误,选项源自文章第三段第一行,文中说的是“在解读字词诗句的过程中,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文中无“关键”一说故选B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理解正确的一项”,考生要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内涵,再与选项进行比较。
本题中,题干中的引文源自第三段的开头,A项,“……如果阅读时望文生义,就会出现理解偏差”错误,第三段说的是“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文中说的是“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选项变成“就会出现”,故错误B项,“阅读时望文生义,必会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错误,第三段说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D项,“更偏重于对字义、词义的正确理解”中“更偏重于”错误,第三段说的是“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故选C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这些解读都是不正确”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而明代杨慎就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
究其原因,主要是他没有注意到诗中‘孤城’‘杨柳’……等重要意象的特定含义”,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杨慎解读《凉州词》是不正确的;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所以,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此可知,“后人也常用‘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表现受冷落、被忽视”是后人生发的新的旨趣,作者应是认可的B项,“这种解读也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所以作者认为这种解读也是正确的”错误,从文中看作者对这种解读是不赞同的,注意“但是,如果我们有过“山行”的经验,就会知道……”D项,“诗歌鉴赏……不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错误,文中最后一段说“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故选C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2. 欣赏活动是对艺术家所已创造出来的形象的一种再创造同时也是对艺术家在作品中所已评价的生活的一种再评价只有经过再评价,欣赏者才能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所蕴藏的社会意义作出自己的结论,从中受到教育艺术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他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欣赏者的再评价则是结合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的结果对艺术形象来说,这种评价是直接的,可是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实际来说,这种评价是间接的尽管它是间接的,归根到底仍然是对于生活的一种认识和判断这种评价,可能和作者的对客观生活的评价完全一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作者的评价;可能违反作者正确的评价,也可能在欣赏者自己的头脑中纠正作者错误的评价不论结果多么复杂,这种再评价都将成为欣赏者接受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过程……欣赏活动中的“共鸣”是指在再创造和再评价的基础上,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的作者思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无间,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鸣需要以一定相网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为基础,否则就不可能发生共鸣。
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与欣赏者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或相接近,必须有其现实的依据和基础一般地说,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必须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阶级立场、政治倾向性、社会理想、生活经历,即使是不同阶级,思想不尽相同的两者之间,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一问题上,也有相一致或接近的地方,否则就无法彼此理解,更谈不上对之发生共鸣了艺术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对生活的反映和评价,为欣赏者所接受并引起相当的思想感情(共鸣).在同时代同阶级的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表现的最为明显但是,在某些特殊历史条件下,共鸣范围又可以包括到不同时代的作品与读者之间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特别是古代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为现代人所欣赏,并可能对它发生共鸣,一方面与古代优秀艺术作品的进步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能动性有关社会生活是历史的发展,现代人不但可能理解古代人的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