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浅谈《诗经》研究的传统与当下思考.doc
4页浅谈《诗经》研究的传统与当下思考论文关键词:《诗经》 传统 现代论文摘要:《诗经》是中华民族的元典,至今仍有研究的价值两千多年来的《诗经》 研究形成了《诗经》学,今天研究(诗经)应冇新的视角,如文化学的视角、原型批评的视角、 比较文学的视角、新的伦理学视角,以期在传统研究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与突破由于中华文化白身传承的固有特点,《诗经》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己远远超 出了一部诗集的范畴虽自先秦以降,经历了文献载体的变迁和文字异形、语言异声的变化, 但世人对这一中华元典的探究却从未停止过《诗经》的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种“史”的 过程,完全可以构建《诗经》学术史,形成专门的“诗经学雹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既要 掌握《诗经》研究史上的重要成果,也要善于总结其不足和失误,在新的视角和高度上去探 索这一重要元典的当下意义首要的问题是,研究《诗经》在今夭还有意义吗?研究的题目是否早就做完了?我们先不讲 《诗经》作为认识古代社会和研究古代历史的文献学价值,单就其创作艺术及文学功用而言, 它不但对中国诗学体系及创作精神影响深远,而且对今天诗歌学的发展及文论研究仍有很强 的借鉴意义关怀民生,贴近生活,批评社会黑暗,追求人类理想的精神也已经纵贯古今, 积淀为民族文化意识。
朱光潜先生在《中国古代美学简史》一书中说:“古代文艺理论大 半是围绕《诗经》而作的评论和总结’‘不但文论体系深受《诗经》的影响,我国的文 学创作体系及诗性言说特征等,也都与对《诗经》的文化阐释、接受、传承的连续机制密不 可分从《诗经》研究史中可以考察出文论的基本精神、生成特点,言说方式、思维特 征等诸多内容,是解答古代文学及文论“然”及“所以然”的重要途径冯天瑜先生在其《中华 元典精神》一书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元典"的概念,“只有那些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 又在某一文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作用的书籍方可称为元典’此Z谓元典, 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即为一种木源意义的哲学文木或者诗性哲学,是其他阐释文本的元语言 和元符码《诗经》是中华精神的元典文化,具有元典诗学精神,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未被异 化的元型文化,它对于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对于挽救价值迷失和重建价值秩序,克服后 殖民主义文化侵袭造成的民族失语危机,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很强的时代意义诗经研究 的历史是观念更新的历史,开放的多元研究是必由之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其合理内核,使 其文化精神的原创性转变为当下性所以,《诗经》己不单纯是一部古老诗集,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元典,是文化的代表 2—。
现在,许多国家的世界文学教材都介绍《诗经》,更有许多国外学者在研究《诗经》,《诗经》U成为一项世界性学术研究诗经学的研究范畴已大大拓展,呈现出多元的研究模 式,从传统的注释、考据、点评到今天的社会分析、艺术比较研究,新方法新视角不断涌现, 研究的题目只会越来越多现代诗经学是对传统诗经学的继承、革新和发展,《诗经》 是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进行文学、文学史和文艺学的研究;它是历史资料,我们可以进行文 献学和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它是先秦汉语的代表,我们可以进行文字、民俗学的研究 此外历代研究中的许多错误需要澄清,许多诡未解决的疑问巫待研究解答系统论述《诗经》 对文学及文化影响的著作还很少,高质量提高型的《诗经概论》还不多见,严谨的 历代研究概况及基木史料和研究性史料的编辑仍需要学者的努力,还有国外研究动态,诗经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等等是否可以以二十世纪为界把《诗经》研究史分为两个部分,即二十世纪前的经学史阶段和 二十世纪的现代研究阶段经学史阶段主要把《诗经》当作阐述封建统治思想的经典,中间 虽有汉学、宋学代胜,不乏对小国诗学体系的阐发,却终囿于经学派系Z争的藩篱而现代 研究阶段最大的成就是《诗经》作为周人抒情言志的文学文木进入了欣赏和研究的视野。
故 而,探讨《诗经》学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亦可以从经学期和现代研究两方面谈起《诗经》的诗教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从孔孟到苟了完成了《诗经》儒家文学观的莫基 汉魏六朝文学繁荣,文论勃兴,《诗经》一度成为讨论创作及艺术表现方法的关注焦点到 初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问世,则标店着汉学各派的统一随后朱熹的《诗集传》集中了 当时训话、考据的成果,成为宋人集大成的著作,中间初步涉及了《诗经》的文学特征,注 重思辩学风清代于明代音韵学和名物考证基础上,把考据学推到极致,对《诗经》的文字、 音韵、训I沽、名物进行了浩繁的考证,肓到王夫Z的《诗译》,讨论《诗经》文学成就才开 始变得堂而皇Z不难看出,二千余年的《诗经》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层面上:一,关于《诗 经》的性质、时代、编订、体制、传授流派和研究流派的研究二,关于各篇内容和艺术形 式的研究三,对于其中史料的研究四,文字、音韵、训话、名物的考证研究以及校勘、 辑佚等研究资料的研究《诗经》传统研究很大穆度上是符合伦理意识的注疏考据,同守“疏 不破注”的教条,严重束缚了学术拓展以《诗经》为对彖的诗歌理论,或称之为诗经之学, 与传统的广义文学概念和政治、伦理功能相联系,成为一种经学化的文学理论。
经学期的 《诗经》研究多停留在探讨前人得失的基础上,述而不作,少有新的突破长达两千多年的 附会和衍说,造成了学者“知有经而不知有诗",穿凿附会的流毒于今尚存《诗经》成了政 治伦理道徳教科书,共至标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迩之事父, 远Z事君”的地步加Z历代师法家法,门户Z见,“诗Z所传,弟了所受,一字毋敢岀入”, 明知有误也要坚持不改,并且多为掩饰,造成谬种流传此外,以史证诗也被滥用,很多人 利用史实随意穿凿附会崔述在《读风偶拾》中说:“大抵毛诗专事附会仲与叔皆男子之字, 郑国之人不舍数力其字仲与叔者不知几何也乃称叔即为共叔,称仲即为祭仲,情势Z合 与否皆不复问然则郑有共叔他人即不得复字叔,郑有祭仲他人即不得复字仲乎厂微言大 义者以理说诗,把爱情诗说为“淫奔Z词,把自己认为“无益Z诗强行删去,都到了令人瞠 目的地步刘散批评烦琐的危害说:“分文析义,烦言碎词,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班 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披露说:“幼童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诗经》 讨论中,尚且有人为了《静女》一诗的主题及细节,发文多达十几力言,争论什么是“彤管”, 什么是“黄",董作宾竟为此编制了一幅《茅氏家谱》来说明一个“黄”字,可谓极致。
可见烦 琐的考证成为研究的通病二十世纪以降,新方法科学思路随西学东渐,《诗经》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学者们引进 西方相关学科,首先用歌谣观点实现了《诗经》由倫家经典向文学研究对象的转变,并且对 《诗经》中人性、人情、人道精神和艺术成就给予相当关注尤其可贵的是学术思维更加辨 证,中西贯通的学术格局初步形成在这方面,王国维、胡适、闻一多等大师导流于前,研 究主体由封建士大夫转变为具有世界眼光的现代型知识分了王国维创立了文献一考古相结 合的学术研究“二重证据法”,闻一多首开用民俗学研究《诗经》的新路民俗作为独特的社 会心理,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属人类学范畴,是我们透视《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 活状况的有效视角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静止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的 理论,以政治实用主义作为方法论和批评标准,共至是庸俗社会学批评,曾一度窒息了学术 的发展新时期以来,《诗经》研究异军突起,国外理论及批评思潮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形式主义,新批评等注重文体内部结构的方法,原型批评方法以及文化人类学方法,另外 还有文化分析、文化阐释、文化诗学、文艺文化学、民族学、神话学等方法,一时难以尽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叶舒宪、傅道彬等学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念,即精神形式的考古 研究,逐步形成三条解读《诗经》的有效途径:原始与现代相结合,中外备民族相比较洪时 性和历时性方法并重;文化方法、心理方法和文学木体方法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发现,很 多学者研究内容基木雷同,少有新意普及型的今注、今译、简论、概论等著作已是叠床架 屋,而从宏观上研究《诗经》文学成就,观照其对文学、文化影响的著作很少出现 这些都显露出研究的自发性倾向和缺乏広观规划的盲目性如今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学术 研究也进入了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新时期,史料集中,检索便捷,地下新史料不断发现 我们应该运用新方法,开拓新领域,努力把《诗经》研究提高到一个新层面诗经学是一门古老的学术,实现这门学术研究的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为此 必须进行研 究观念和方法论的更新比如:(一) 文化学视角.作为中华文化元典的《诗经》,其内容包括了哲学、政治、历史、伦理道 徳、礼仪制度、文学艺术等等方面就其文学性而言,它是言志的,是表达人的情怀的,是 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它需要有灵感的萌发,有美丽的言辞,有丰富的比喻和想彖《诗经》 作为中华民族最初的诗,其文学性是蕴涵在原始宗教神学母题中的,只是“在艺术的功能上 履行看宗教的使命从中可以发掘先民关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终极性问题的思考。
《诗经》 构建了一个具有原创意义的文化格局和精神轴心,形成了与西方迥异的价值文化体系和精神 心态应该说,《诗经》研究中这一人文价值关怀是长期缺席的《易经•.系辞》云“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的含义就在 于它是异于自然界的一整套伦理性的法则和秩序比如关于“兴”这一重要内涵的传统阐述, 主要有两类,一是伦理意识的,一是颇近于文学范畴的前者如郑玄的“美刺"说,刘艇的“记 环譬以托讽”,郑众的“托事于物”,皎然的“取义”说等;后者如孔安国的“引譬连类”,王逸的“引 类譬物”,朱熹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Z辞也"等奠定中华文化心理结构的基木上是儒家 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啲实践理性精神和道家“任白然以得天真啲天人合一精神,而“兴啲 意义就在于其融合倫道,成为生命美学的范畴潘知常先生指岀:“我们的美学研究最大失误 就在于固执的坚持从主客关系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美学问题,不论是反映论美学,还是实践论 美学,都是如此其出发点或许和《诗经》对现实强烈关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 有神似Z处文学是文化的一个了系统,文学的发展终究受制于文化模式,而文学又是文 化的载体,文学对文化具有超越功能。
^使二者形成相互转化和提升的良性关系"所以从 文化视角岀发,建立《诗经》研究的文化视界应该是符合实际而且较为迫切的传统的天人合一思维和体用不二的哲学观念使文化和文学密不可分,在这种文化观念 统摄下,文学往往处于器用层面上,其独立品格的形成使它与上述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的抗 争中形成了巨大张力和韧性的发展同时,杂文学的观念使文学具有极强的开放包容性把 文学置于文化背景中考察,既不是新路,也不是什么捷径,既不是苏联模式的作家作品分析, 也不是传统的知人论世,而是真正意义的历史文化的考察二(二) 原型批评的视角.荣格修正了弗罗伊徳的精神分析学,创始“分析心理学”,把潜意识改 造为原型研究方法论,对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泽及到对《诗经》的研究, 并且不断升温荣格认为:白原始社会以来,人类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经验,长期积累就成为 文化积淀,存在于人们共同的潜意识深处,成为文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这些原 型,主要表现在神话、传说和远古仪式中,考察原型,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各种文艺现象的相 互联系,总结文艺规律哈曼说,“诗是人类的母语”格尔哈徳霍普洛曼说,“诗在词汇 中唤起对原始语词的共鸣”。
《诗经》作为元典诗学,大部分词汇潜存着深层母语结构中的原 型意义,因而词汇本身也便是具有元语言意义的“原始意象”形式赤家忠认为,《诗经》中 的“原始意象"与“兴彖”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含有宗教的文化蕴含因此,《诗经》的原始意 象形式主要表现在起兴Z物的语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