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关于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辨析【教育理论专业论文】.doc
4页1关于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辨析[论文关键词]主体客体同一性斗争性内因外因[论文摘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从教学运动的主体和客体、同一性和斗争性、内因和外因的互动关系上作理论和实践上的辨析,有利于确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有效地贯彻落实好这一原则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问题的探讨,有四种最基本的观点:一是“教师中心论”,二是“学生中心论”,三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论”,四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教育领域曾经盛行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由于存在着严重的思想缺陷,人们已对其进行了深刻批判虽然“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论”思想得到了人们极大认同,但它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难于操作的缺陷因此,就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关系辨析,不仅必要,而且对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教学主体的哲学阐释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人们在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的处理上总会出现一些偏差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辨析。
一)主体和客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最基本的人为要素,教和学是两个最基本的行为要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具有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双重性” 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两个不同性质的能动体,分别代表了“施教”的一方和“受教”的一方他们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自身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他们的客体性主要体现为以对方互为认识的对象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之分就教的一方而言,教师是主体,是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1)教师是国家教育意志的执行者;(2)对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参考资料的研究、加工、处理和驾驭;(3)根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科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教学进度,自主地选择或创新教学方法,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等等;(4)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5)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智能就学的一方而言,教师是客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影响学生进步和学生自觉接受教诲的重要因素;教师还是自我的客体,要通过对教学的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校正自己的行为和教学方法。
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之中也有“主体”和“客体”之分就学的一方面而言,学生是主体,是学生接受教诲的主体,是参与教学的主体,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刻苦性、积极性,二是对教学的参与和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筛选、过滤和接受就教的一方而言,学生是施教和认识的对象,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认识和转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也是自我认识的客体,要在学习中2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生的客体性和其他事物的客体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学生作为受教方是活生生的人,是以“受动”的方式存在,而不是以“被动”的方式存在二)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的实质是教学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推动教学前进运动的基本动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矛盾的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特点教学矛盾的同一性是指教和学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教与学互为对方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共同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矛盾的斗争性反映了教与学是对立的,即它们具有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限制的特点。
首先表现为两个能动体之间在某一特定领域存在着差别,教师代表已知已能的一方,学生代表未知未能的一方,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斗争,其中的一方要限制和否定另一方学生的学要限制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也要限制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最终要通过否定学生的原来状态来实现的,使学生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由未能转化为能其次表现为“施教”与“受教”的对立,教师代表社会提出的教育要求及施教措施与学生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品德行为之间存在着差距,教师的施教行为要受到学生自身特点的制约再次表现为教育要求要塑造的对象与现实的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要逐步消除这种差异,使学生朝着教育目的所要求的方向去发展教学矛盾的同一性表明教学是师生互相配合的过程这是构建合作教育和参与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教育的基本作风就是要发挥教学民主教学矛盾的斗争性要求教学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学生由最近发展区向新的心理水平转化,由原有的状态向预期要塑造的状态转化三)内因和外因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学要通过学而起作用。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少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教作为外因条件,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有利条件去适应学生的学,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师的教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情”而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教的效果取决于学的效果影响学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须得在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对新知识的可接受性的基础上,才可确定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法,才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坚韧的学习毅力、灵活的学习方法和主动的探究精神内外因相互制约的原理,说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学习中的真正“演员”,在教学中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主导作用,仅仅是一名“导演”而不能代替学生的“主演”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教师在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中是力量的主要方面,其任务是“导”(指导、引导、开导、疏导)学生当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对此作了贴切的诠释:“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3二、师生作用的现实意蕴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结合,其实质就是两个能动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只有同时发挥了两个能动性的作用,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实践中,把两者结合起来,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一)目中有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就是要适应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忽视学生或“目无学生”的传统做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和“目中有学生”,切实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以及兴趣、爱好、动机、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差异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对现有知识的感知、接受、理解、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目的性教学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就是要寻找一种简约高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加强目的性教学,首先是教师要明确“为什么教” 、 “教什么” 、 “怎样教”等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心向”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心向”: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二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目的、任务,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 、 “学什么”;三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去“怎样学” 。
加强目的性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三)教学合作教学是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和合作而共同完成的教师的教,如果没有学生的学的配合,将成为一种缺乏“生气”的教学;学生的学如果没有教师教的指导,将变为单纯的自学,学习难免走弯路教学双方要合作得好,一方面,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上不搞“满堂灌”和“填鸭式”,给学生留有思考、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在是非曲直问题上积极疏导,而不采用“压服”的方法,注重在课堂上营造师生间的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双边氛围此外,教师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向师性”的特点及求知渴望,积极改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四)启发式教学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而不牵着学生走,激励学生学而不强迫学生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启发学生,教师应注重把握教学时机,积极开启学生的未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具体做法是,当学生有求懂的欲望而又弄不懂时,教师可通过置疑、对比等手段进行引导;当学生有说的愿望而又说不出或怕说不好时,教师可通过提示、打比方等手段进行引导。
启发式教学的真正用意,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开启知识大门,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知识的意义,教师主要的功能是起“搭架”和“抛锚”作用五)教学信息的有效交流与反馈从信息学的角度而言,教学过程是师生教学信息双向交流与反馈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信息源,都是信息接收器教师主要通过讲解、提问、评价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学生主要通过答疑、作业等方式向教师提供学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供教的信息,又要从学的信息中了解“学情”和“教情” 4同理,学生也要向教师提供学的信息,也要从教的信息中不断检验、巩固、纠正自己的学由于教学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是联结教与学的纽带,因此建立起科学的信息传输与检测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这一系统中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指导、调节、控制等管理环节,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获得发展由此可见,教师迅速、正确地输出信息给学生,并及时、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获得传入的反馈信息,以判断教学情况,使教学保持最佳的动态平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参考文献】[1]何志汉.教学论稿[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施良方,崔允氵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