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完成版.doc
24页论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象摘要死亡意象充斥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这与其对死的认识和对生的思考密不可分本文就从余华小说中的这些死亡意象出发,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将这些死亡意象分为实体死亡和精神死亡两大类,进而将实体死亡分为个体正常死亡、个体非正常死亡和群体死亡三类通过分类研究探析在众多的死亡意象背后,余华所要表达的对于死的必然性的认知和对于活的意义的思考,并进一步探寻余华热衷于创造死亡意象的自身原因及文学层面的思考,探究余华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关键词:余华;小说;死亡意象;死的不可预测;活的意义IIDiscussing the image of death in Yu Hua's novelsAbstractImages of the death is flooding in Yu Hua's Novels,and it’s inseparable with their understanding of death and the thinking of life.In this paper, we’ll through Yu Hua's Novels from these imagery of deaths, through the text read, the imagery of these deaths are divided into the spirit of death and the death of entities of two types of imagery in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death expressed by Yu Hua behind the death of the awareness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meaning of living thought,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creation of keen on the death of Yu Hua's self-image and literary aspects of the reasons for thinking.Key Words :Yu Hua;Novel;Images of the death;Inevitable of death; The meaning of livingIII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引言 …………………………………………………………………(1)一 意象与死亡意象…………………………………………………(2)二 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象探析 ……………………………………(3)(一)肉体的死亡 …………………………………………………(3)1.个体生命的逐步消逝——正常的死亡 ……………………………(3)2.个体生命的奇异死亡——非正常死亡 ……………………………(4)3.前后相继的生命残杀——群体死亡 ………………………………(5)(二)精神的死亡——生如同“死”……………………………………(6)三 死亡意象的精神蕴涵 ……………………………………………(8)III(一)对死亡神秘莫测的认识……………………………………………(8)(二)对生命卑微的思考………………………………………………(9)四 创作死亡主题的动因探析………………………………………(11)(一)童年经历、家庭的影响…………………………………………(11)(二)文学创作层面的思考……………………………………………(11)结语……………………………………………………………………(13)参考文献………………………………………………………………(14)致谢……………………………………………………………………(15)声明……………………………………………………………………(16)附件……………………………………………………………………(18)引言余 华 从 1984 年 开 始 发 表 小 说 , 其 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1987 年《北京文学》的第 1 期,小说中悖于常情又合乎常理的情节以及独特而新奇的语言,使小说表现得独特新颖,正是这种独特与新颖,余华获得了文坛的认可。
此后,他在《收获》等国内重要刊物上连续发表了多篇实验性极强的作品,这些先锋作品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审美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令文坛和读者震撼这一系列作品的发表使余华很快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并成为继马原之后中国先锋派小说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1992 年开始,余华的创作风格为之一变这一年,余华出版了他的经典长篇小说《活着》 ,随后在 1995 年他创作了《许三观卖血记》 正是这两部长篇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余华,也是这两部小说使余华进入了普通大众的视野,并为他们所接纳,成为畅销书作家同时,这两部小说的创作与出版,显示出了余华的文学创作风格的变化——由先锋走向写实他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对引言1现实的真实叙述中注入了现代意识的思考他化繁为简,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和冷静客观的态度,将真实世界的残忍活生生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他的小说产生巨大的共鸣在他成功转型后,小说开始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尤其是近些年,余华因其小说的海外发行,屡获国际大奖而名声大噪随着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评论界掀起一场对其转型的研究热潮,从早期对他语言风格的肯定到转型后写实的质疑,或许因为对他的高期望与高要求,一些评论者对余华的近期创作表示了批判,例如《兄弟》 。
并随着他的作品在国外的发表和获奖,这种研究也从单纯的作品点评式进入到学术研究阶段但无论如何,余华应该被认为是成功的,这不仅在于他的确创作出了一批好作品,还在于他的创作总能引起关注,即便被批判也好公允地说,他的创作不仅成就了余华个人的创作史,也成就了当代文学史上一段由先锋到写实成功转型的写作史,这一点让他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无论是早期的先锋创作还是转向后写实创作,在余华的小说中,始终有一种没有改变,那就是对死亡意识的关注在进行余华小说的文本阅读时,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死亡事件充斥其作品中,这些死亡意象是复杂的多义的死亡”问题一直贯穿在他的创作中,从他对死亡意象的精心构建,实际上体现的正是他对生的思考与对死本身的认识本文选择从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象角度进入他的小说,将这些死亡意象分为实体死亡和精神死亡两大类,进而将实体死亡分为个体正常死亡、个体非正常死亡和群体死亡三类通过分类研究探析在众多的死亡意象背后,余华所欲表达的对于死的必然性认知和对于生存意义的思考,进一步探寻余华创造死亡意象的自身原因及文学层面的思考一 意象与死亡意象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常用来指那些经过人的想象,创造加工而虚构出来的形象,强调主观心灵对客观事物的再创造。
首先,词源学上考察,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这里的基本含义是“心志,心意”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有一句为“心之所谓意” ,可见“意”是指“心意” ;《管子·君臣下》中一句“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 , “意”有“意志、愿望” ,亦引申为志向的意思 “象”的本意为大象,后引申为“形状,样子” “意象”一词连用,用作名词,简 单地 说 , 就 是 寓 “意 ”之 “象 ”, 意 指 用 来 寄 托 主 观 情 思 的 客 观 物 象 中国古代关于意象的解释最早见于《 周 易 •系 辞 》 , 有 “观 物 取 象 ”、 “立象 以 尽 意 ”之 说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在西方,意象最早出现一 意象与死亡意象2在意象派对诗歌研究中作为这个流派的代表,庞 德 对 意 象 做 出 了 如 下 的 解 释 :“意象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表现的是一刹那间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 ”[1]他随后进一步解释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 ”[2]很显然,庞德所理解的意象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他强调意象的时效性,是“一刹那间”的,强调意象表现的是“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 ,偏重强调对理性的表达,而古人则偏重于强调意象表达的主观性另外,庞德认为,意象不是“一个思想” ,是具有活力的,可变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意象的理解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意象这个词的表面,而是进行更深的探索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意象做出如下的解释:“意象”是一种“复合体” ,它内在包含着作家对生活理性的认识和感情的体验,这“认识”和“体验”是构成“意”的两个因素,它们纠合在一起,并且相互交融,而这情、理的“复合体” ,又需要“象”(形象)来呈现,而且是“一刹那间”的呈现死亡意象,是在常见的客观的死亡中寄予了作者独特的主观感受,使得它不仅仅是对死亡本身的一种描述,更加载了作者的主观情思诗歌作为一门最擅长抒情的艺术,对“死亡”的关注尤为深切,因此死亡意象频繁地出没于中西方诗歌海子的诗歌中死亡意象的运用堪称经典在小说中,频繁运用死亡意象的作家不计其数,但贯穿于作家创作始终的却不多见,余华就是一个零度情感写作出的死亡意象,以及他对死亡过程的细致刻画,使死亡意象成为他作品中不可回避的部分二 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象探析曾有人这样评价余华的作品:“余华的世界时锁闭的,那是一个劫数难逃、死期已至的锁闭,是死亡不断传播、往返撞击的同心圆。
其中唯一可以确认的被叙述事件是死亡与关于死亡的记忆” [3]阅读余华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死亡和死亡记忆充斥其中余华早期的作品中无数对暴力血腥的描述,淋漓尽致地展示着死亡 《死亡叙述》中卡车司机不断出人命案最后被人群打死;《一九八六年》中一个可怕的疯子对他人进行臆想砍杀,最后用古代种种酷刑自戕;《现实一种》中亲人间骨肉相残的血腥场景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或许余华对于死亡的书写都伴随着残忍的场景,有评论者认为他小说的死亡本身伴有一种悲剧意识[4]余华小说转型后,其对死亡意象的建构以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方式加以呈现,例如在小说《活着》中,全篇都笼罩在一片浓厚的死亡气息中,触目可见的都是鲜活的死亡案例在他的笔下,死亡仿佛无处不在,正如他自己二 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象探析3所说的,就像所有人最终都无法回避死亡一样,他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描述总的来说,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识主要有两大类一)肉体的死亡 1.个体生命的逐步消逝——正常的死亡在余华创作的小说中,对于个体正常死亡的叙述很典型,在“生在死后出现” 、 “没有生死间隔”[5]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他对人生老病死的常态注入了自己的体会,加以夸张和戏谑,消解了由病到死亡的悲剧过程,在死亡过程中完成了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
在余华作品中,正常死亡常常表现为老死和病死两种形式余华关注老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其对老死的刻意描述,表现了死的必然《现实一种》中老太太的死纯属自然死亡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她“感到一种异样的兴奋,她甚至能够感到那种兴奋如何在她体内流动而同时她又感到自己的身体正在局部地死去” ,死从脚趾往上爬“就像潮水一样涌过了腰际” 在《活着》中,福贵的爹在卖掉家产替福贵还清赌债后, “像往常那样,双手背在身后慢悠悠地向村口的粪缸走去 ”他从粪缸掉下了, “嘿嘿笑了几下,笑完后闭上了眼睛,脖子一歪,倒带顺着粪缸滑到了地上 ”这个可怜的老人在失去了他的屋子即将死亡的时刻,选择了依旧属于自己的粪缸,笑着离开了人世这笑中含着对不能死在自己屋子的遗憾他就这样带着一点点欣慰又凄凉的感情,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值得一提的还有《在细雨中呼喊》中祖父的死亡,祖父在失去劳动能力后,家里就多了累赘,为此祖父尝尽了自家人的白眼和唾弃老人在一天早晨大吼一声后就在等待死亡,只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