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7页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图1 图2 图3 图4A.用图1所示装置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B.用图2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CO2气体D.用图4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参考答案:D略2. 相同温度下,容积相同的甲、乙、丙3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197 kJ实验测得起始、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容器[来源:学_科_网Z_X_X_K]起始各物质的物质的量/mol[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达到平衡时体系能量的变化[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_科_网Z_X_X_K]SO2O2SO3Ar甲2100放出热量:Q1乙1.80.90.20放出热量:Q2丙1.80.90.20.1放出热量:Q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Q1=Q2=Q3 B.达到平衡时,丙容器中SO2的体积分数最大 C.甲、乙、丙3个容器中反应的平衡常数相等 D.若在上述条件下反应生成2molSO3(s)的反应放热小于197 kJ参考答案:C略3.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向NH4HS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 NH4++OH- NH3↑+H2O B.向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 2Fe2++2Br-+2Cl2=2Fe3++Br2+4Cl- C. FeCl3溶液与Cu的反应:Cu+2Fe3+=Cu2++2Fe2+D. 向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SO2气体: 2ClO- + SO2 + H2O = 2HClO + SO32-参考答案:C略4. 下列反应所得溶液中一定只含有一种溶质的是 A.向稀硝酸中加入铁粉 B.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C.向稀盐酸中滴入少量的NaAlO2溶液D.向MgSO4、H2SO4的混合液中加入过量Ba(OH) 2溶液 参考答案:D5. 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e、g、h、i、j均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i常温常压下为液体,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e的摩尔质量为g的2倍,f是元素Z的单质,g物质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h的组成元素位于同一主族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原子半径:Y>Z>W>X B. 热稳定性:i>g, 沸点:i>eC. Y与W的含氧酸均是强酸 D. h与j均为酸性氧化物参考答案:B【分析】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e、g、h、i、j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常温常压下i为液体,其余均为无色气体,因此i为水H2O;e的摩尔质量为g的2倍,f是元素Z的单质,g物质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g是NH3根据转化关系图判断e是H2S,f是氧气,g是NH3,j是NO,h是SO2所以X、Y、Z、W分别是H、N、O、S,根据此分析进行解答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律的原子半径变化规律: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则原子半径的大小X D.酸性氧化物指的是能与水作用成酸或与碱作用成盐的氧化物,判断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保持不变,显然NO不是酸性氧化物,故D选项错误故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推断,物质的颜色、溶液pH为推断突破口,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注意抓住短周期元素形成二元化合物解框图题的方法:最关键的是寻找“突破口”,“突破口”就是抓“特”字,例如特殊颜色、特殊状态、特殊气味、特殊反应、特殊现象、特殊制法、特殊用途等6.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e的氢化物比d的氢化物稳定 B.a、b、e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e>b>a C.六种元素中,c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最活泼 D.c、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参考答案:D略7.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油脂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B.蔗糖、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C.在水溶液里,乙酸分子中的—CH3可以电离出H+D.在浓硫酸存在下,苯与浓硝酸共热生成硝基苯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参考答案:C在水溶液里,只有乙酸分子中的—COOH才可以电离出H+,电离方程式是CH3COOHH++CH3COO-。 这题是必修2有机内容,考查角度简单明了,不为难学生解析】略8. 已知在1×105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 H2O(g)=H2(g)+1/2O2(g) ΔH=+242kJ·mol-1B 2H2(g)+O2(g)=2H2O(l) ΔH=-484kJ·mol-1C H2(g)+1/2O2(g)=H2O(g) ΔH=+242kJ·mol-1D 2H2(g)+O2(g)=2H2O(g) ΔH=+484kJ·mol-1参考答案:A略9. 某温度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气)+3B(气)2C(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A)︰n(B)︰n(C)=2︰2︰1保持温度不变,以2︰2︰1的物质的量之比再充入A、B、C,则A.平衡不移动 B.再达平衡时,n(A)︰n(B)︰n(C)仍为2︰2︰1C.再达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将大于20% D.再达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可能减小参考答案:C略10. “人造烟雾”是电影、电视剧以及舞台剧为烘托气氛必不可少的道具,其原理主要是利用烟雾剂燃烧生成烟或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使染料升华获得彩烟。 如向放于温热石棉网上的NH4NO3和Zn粉的混合物中滴几滴水后变能产生白烟,给人恍如仙境的感觉已知反应方程式为NH4NO3+ZnZnO+N2↑+2H2O,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NH4NO3既是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B.ZnO是成烟的物质 C.水在反应中可能起催化剂作用 D.每氧化1mol Zn反应过程转移2mol e—参考答案:D略11. 下列反应必须用稀硫酸,而不能用浓硫酸的是 ()A.跟锌反应制氢气 B.跟苯、浓硝酸作用制硝基苯C.溶解金属铜 D.作乙酸乙酯水解的催化剂参考答案:答案:AD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物质的手段和途径越来越多,N5+、H3、O4、C60等已被发现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N5+离子中含有36个电子 B.O2与O4属于同位素 C.C60是原子晶体 D.H2与H3属于同素异形体 参考答案:D略13. 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①Na+、②Ba2+、③Cl-、④Br-、⑤SO32-、⑥SO42-中的若干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步骤 操作现象(1)用pH试纸检验溶液pH大于7(2)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CCl4层呈橙色(3)向(2)所得的水溶液中加入Ba(NO3)2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4)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④⑤ B.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⑤ C.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① D.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③⑤参考答案:A略14. 已知在酸性溶液中,下列物质氧化KI时,自身发生如下变化:Fe3+→Fe2+;MnO4-→Mn2+ ;IO3-→I2;HNO3→NO 如果分别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KI,得到I2最多的是 A.Fe3+ B.MnO4- C.IO3- D.HNO3参考答案:C略15. 某浓度的硝酸与过量铁粉反应时生成了4.48LN2O气体(标准状况下),若改与铝反应(生成NO气体),则最后可溶解的铝的质量是( ) A.13.5g B.9g C.27g D.8.9g参考答案:答案:A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过量的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会因硫酸浓度下降而停止。 为测定反应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浓度,探究小组同学提出的下列实验方案:甲方案:与足量BaCl2溶液反应,称量生成的BaSO4质量乙方案:与足量锌反应,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回答下列问题:⑴判定甲方案不可行,理由是 ⑵甲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乙方案的实验①检查此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②使Y形管中的残余清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将 转移到 中残余清液与锌粒混合后的现象 ③反应完毕,每间隔1分钟读取气体体积、气体体积逐渐减小,直至体积不变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的原因是 (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⑶乙同学拟选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实验:①你认为最简易的装置其连接顺序是:A接( )( )接( )( )接( )(填接口字母,可不填满②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其活塞,一会儿后残余清液就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其原因是 ③乙同学滴入锥形瓶中的残余清液体积为aml,测得量筒中水的体积为bml(假设体系中气体为标准状况),残余清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__________(用a、b表示)④某学生想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并检验其纯度,应选择集气装置__________(填A或B)参考答案:⑴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只能求出硫酸根离子的量,而不能求出剩余硫酸的浓度。 ⑵①连接装置后,向量气管右端注水,直到左右两边管子形成一段液面差,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不变②Zn粒 稀硫酸(两空为1分),表面析出暗红色固体,有大量气泡,锌粒部分溶解③反应是放热的,气体未冷却⑶①EDG ②锌与残余清液中硫酸铜反应生成铜,铜锌形成原池,使锌与硫酸反应速率加快,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