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教学.doc
8页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何郁(北京朝阳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这里以2011年中考试卷为例,作一点说明,也算是一个抽样调查我们一共选了40套试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广东七个省,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十三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黄冈、荆州、金华等十六个教育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区域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有说服力这四十套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庆卷、安徽卷等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达到16分,如天津卷、陕西卷。
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也就是说有的省市区只考课内的,有的只考课外的,有的课内外相结合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安徽、陕西、哈尔滨、福州、武汉、广东、沈阳、贵阳、南宁、呼和浩特、包头、深圳、苏州、青岛、烟台和安徽芜湖既有教育发达地区,也有教育欠发达地区没有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的省市区占抽样调查的将近一半,比例很大的这三个特点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第一,都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考查说明大家对古诗文阅读的积累有一致的理解这种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第二,文言文考查较全面既重视对基础的考查,也重视对感悟、理解的考查这样的考查导向,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诉学生读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重点词句,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这一点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新课标强调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此,老师们深有体会第三,削弱古诗词的阅读考查或许不太妥当湖北黄冈一直坚持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题,北京卷一直坚持不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题,笔者刚好在这两个地区都担任过高中语文教研员,有一些体会,这里跟老师们交流一下。
精选文档在北京的高中听老师讲古诗词时,老师几乎都会埋怨学生对古诗词赏析是“一穷二白”,脑子里什么也没有,就是会背一些诗词名句至于诗词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如唐诗与宋诗有什么分别,赏析诗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都不太知道大多数老师都要给学生补讲一些诗词赏析的常识以前在黄冈听高中老师讲古诗词时,几乎就没有这方面的埋怨,老师带着学生作诗词赏析题,要轻松得多这说明中考考诗词赏析,对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赏析的知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三年下来,这些学过古诗词赏析的学生,比那些只知道背诵名句的学生,赏析能力一定要高出一大截三年里,该要赏读多少优秀诗词作品,这样的积累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个方面来说,中考试卷中没有设置古诗词赏析题的省市区,可能会留有一些遗憾或许有人要问,中考设置古诗词赏析是不是太难?作用到底有多大?对此,我们最好用一道题目来说明问题比如2011年上海卷,考查的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有两道题,第一道题解释词语,“浓睡”在词中的意思,第二道题客观选择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和对整首词的把握一共四个选项: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B“海棠依旧”是词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老师们看看,这题目难吗?或许对初中生来说,还是要费点思量而这正是考查和引导的意图它告诉学生,平时学习古诗词,一定要读懂读透,不能囫囵吞枣,比如“浓睡”是什么意思,比如“海棠依旧”到底是词人回答的还是“卷帘人”回答,比如“绿肥红瘦”表面上是在说什么,其实实质又是在说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等这都是学习这首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内容都没搞懂,又谈什么初步赏析呢?看看,这是不是最基础的考查呢?这样的题目设置对学生平时阅读古诗词,有着很好的警醒和导向作用;同时这样的训练,对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特点,积累一些赏析方法,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初中古诗文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它还必须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必须对学生的精神底色负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学生的分数负责,只是学习古诗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甚至都不是主要问题初中古诗词教学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饱满的精神气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其中主要是读写能力。
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在学生的心田里培育一颗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而这就是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这里,新课标连用三个“打下基础”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打底”功能一是语文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二是语文课程是学习做人的基础,学语文同时也是在学做人,三是语文课程是学生继续发展的基础,语文学好了,学生才能健康地继续发展和完善三个基础把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说得十分透彻了精选文档对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一些学者和名师也以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回答北大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就特别重视语文教育的“打底”功能他说,“语文教育在育人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与意义语文教育所用的教育材料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体的文章,文学作品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都无一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我想强调的是,这样的精神灌注、文化熏陶也是影响终生的这就是我在很多文章中都反复强调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非常强调语文教育的“打底”功能她说,“语文教育要在学生心田‘植根’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树魂立根”她说,“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者和名师的阐述,不仅具体细化了新课标的精神,而且对我们也是一种警醒和鞭策在“打底”方面,古诗文有着天然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古诗词,不仅都是经典之作,而且也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就仿佛是同古代那些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的直接对话,就是直接从他们的文字气象里,感受博大的胸襟,和丰沛的人文情怀所以,我们不仅要启发学生多注意积累,也应该在赏析方面做点初步工作如果我们的眼光只盯住那点分数,那我们就矮化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且也有负教育的崇高使命三.明确在2011版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哪些问题得以强调现在,2011版新课标刚颁布,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吃透基本精神,理解基本理念,探索基本方法,矫正以前某些错误的做法我们要以这个标准作为从事古诗文教学的指南针为了方便老师们学习和研讨,我把新课标中凡是涉及到古诗文教学的一些理念,作了一个梳理,共整理出五个方面的内容下面,我就讲一讲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强调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性,但不轻视知识学习新课标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别强调“实践运用”又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语文实践能力”要“着重培养”新课标这样强调,意在避免有些老师过度跟学生讲解语文知识但新课标又不轻视知识的学习,相反,它仍然强调知识的学习它说,“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我想,新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语文知识不是不学习,也不是可以轻视,而是要“随文学习”,不要系统地讲解,更不要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一条有矫正的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有轻视甚至忽视知识学习的倾向比如讲文言文,碰到虚词,就不敢讲用法碰到特殊句式,也不敢讲可是学习虚词,只讲意义不讲用法,讲得清楚吗?特殊句式如果不从语法角度讲,学生又如何能理解?比如“之”字《狼》里有一个句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如果只讲意义,这个“之”字就没有意义,可以删掉,但它在这个句子中,又的的确确有作用,它是音节助词,常常用在时间词语后面,起强调的作用,在本句中,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你看,不讲用法行得通吗?还比如,“而”字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这个句子实际上是互文见义,前后两个部分内容可以并列理解;“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前一个部分表修饰,修饰如何“望”;“出淤泥而不染”,前后两个部分发生转折关系了,用“而”字相连这三个句子,都用连词“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如果不讲清楚区别,学生的理解肯定是不深入的特殊句式更是如此比如“徐喷以烟”(《童趣》),介词宾语后置;“何陋之有”(《陋室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用“之”字帮助提前;“马之千里者”(《马说》),定语后置,这些现象,都刚好和现代汉语相反,如果不讲清楚,势必也会影响理解而且,事实上,我们的中考题目也考虚词啊!比如2011年河北省卷第10题,就考了一个“与”字题目是这样出的,跟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中“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精选文档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这四个选项中,ACD中“与”字都和例句相同,都是介词,意思是“跟,和”,B项中“与”字是动词,作“给”字讲。
你看,中考命题人还是很注重虚词的学习的学习文言文是这样,学习古诗词也是如此古诗词学习中,也有许多知识,比如学生如果知道了唐诗重视抒情,而宋诗重视说理,那么理解唐诗和宋诗可能就有个大概面貌还比如,南宋偏安一隅,因此诗词大都涉及到爱国问题,涉及到沦落异乡回望故乡的问题,因此大部分诗词都比较沉痛,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无不是如此有了这点知识垫底,理解李清照、陆游和辛弃疾的诗词,就会容易得多可见,该讲的知识如果不讲,不光是影响学习,影响理解,也会影响得分第二,强调个性化阅读,但不轻视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读书从来都是很个性化的事,要想知道一本书好不好,光听别人讲,肯定是不行的;肯定要自己亲自去读,才能知道这本书到底好不好,才对这本书有发言权而且阅读能力只有在持续不断的阅读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去总结,才能切实地得到提高光听阅读方法讲座,是无法提高阅读能力的正像游泳是无法在岸上学会的一样新课标高度认同这一读书经验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既然是“个性化行为”,学生读书时,老师就要少加干涉,尤其不要指手画脚地粗暴干涉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因为这些感受里打上了学生“个性化”的烙印。
新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用的一个词是“珍视”,一方面说明新课标对此很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粗暴干涉到了何种程度!提倡“个性化”阅读,是对阅读者的尊重,但不等于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