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项羽的性格悲剧及其所体现出的人性光辉.doc
7页论项羽的性格悲剧及其所体现出的人性光辉①内容提要:在人们心目中,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那么项羽失败的原因何在?本 文主要从项羽的性格中的“真”、“仁”、“慈”的角度来指示其失败的必然性虽然作为 一个政治家来说,他是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人” 来说,在他身上,闪现出了人性“美” 和“慈”的光辉,作为一个“人”来说,同刘邦相比较而言,他这个“人”比刘邦要高 大得多关键词:刚直仁而爱人暴怒《项羽本纪》呈现的是一个六国方灭,不及一纪的初经巨变的时代,也是天下苦秦 久,人人持锋执锐逐鹿中原的时代,在这段复杂混乱的动荡岁月中,项羽的兴起与灭亡 最能反映当时由对苦难的反抗而发展为权力意志之追求的时代精神 在《项羽本纪》中,作者深切掌握人物意志的绝对主动,配以成败的因果必然,透过两者的相激相荡,人物 达到谛视生命本质、迈向真正肯定一己价值的精神的高卓性与行动的悲壮情调, 塑造出一个“失败的英雄”的崇高形象项羽的悲剧不仅是一个权力意志的悲剧,同时也是一个人性挣扎的悲剧项羽性格 中同时具有的权力意志与情感人性的两面性, 使项羽的一生都处在冲突与选择之中, 而在项羽几乎每一次人性化的选择中, 我们看到了一种高贵的人性品质和博爱精神, 超越了个人的权力意志。
在通读《项羽本纪》后,我认为项羽的性格本质在于作为一个人、 一个英雄的“真”,他的成功起于此,他的失败也源于此项羽的崛起源于一个看似偶然 其实必然的机会楚怀王为提防项羽,轻率“孟浪”②地任用了毫不“知兵”的宋义,使得项羽得到了真正崛起的机会在“杀庆救赵”③ 的过程中,项羽进言:“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夕卜,赵应其内, 破秦军必矣④当时虽然项梁军新破,士卒振恐,但是项羽并不因此对章邯的大军有 所畏惧,这里一方面显示他的勇略过人;一方面也反映出项羽的“怨秦破项梁军”⑤的 复仇心理且联合起义的诸侯共同抗秦,原本是项氏的基本态度,而一句“吾闻秦军围 赵王巨鹿”正可见出项羽对于赵王作为盟友的关切,与宋义的“不如先斗秦赵”的冷漠 疏离,正是大相径庭救赵一战,终于使项羽擢升为诸侯上将军,尔只由于项羽的“才气过人”与楚军的英勇善战,亦由于项羽的这种能急人危困,与盟友同仇敌忾的 道义感,这种正义凛然之气不仅使巨鹿之战大获全胜, 同时使项羽真正得到了众人的尊 重和士卒的拥护从表面来看, 似乎项羽为人素残暴狡猾, 是一个暴君 在《高祖本纪》 中记载:“怀 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傈悍猾贼' 但司马迁却在其他篇章中有相反的记载。
《陈丞 相世家》中记载陈平对高祖说:“项羽为人, 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淮 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对高祖说: “项羽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 分食饮” ,就是在《高祖本纪》中,也留着王陵的“项羽仁而爱人”这句话,陈平韩 信都是弃楚归汉之人, 王陵的母亲在楚死于非命,他们三人对项羽,当然不会有过分的 好评,所以把他们三人的话合起来看,项羽的“恭敬爱人”应该是真实的⑥这也是解 释为何项羽带兵打仗总是胜利的原因,从韩信所言也可看出项羽平素体恤士卒之一斑 因为带兵之帅,首先应该与士兵同甘共苦, 爱兵如子, 以一颗真诚慈爱的心去对待自己 的将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将士,才能真正得到士卒的拥戴,才能一呼百应,从 而充分发挥士卒的内在潜力: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 惴恐” ,终于达成其辉煌超凡的功业所以说,真挚爱人是一个成功的将军首先必须 具备的条件,典型的如李广这或许也是为何刘邦在战场上从来就不是项羽对手的原因从项羽开始的表现中, 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原本无意斩杀宋义事实上,项羽的许多 作为都是一种受到情境刺激所生的当下反应, 而显励缺乏一种处心积虑的长远计划。
所 以项羽的残暴, 甚至许多可以被视为罪恶的行为, 固然都不能不说是出于他的性格的本 质,亦即他性格中所特殊具有的强烈的权力意志使然, 但是事实上却更是他的意志受到 挫折,受到外界明显的挑激的结果,所以,他别攻襄城,因“襄城坚守不下” ,故“已 拔,皆坑之” ;他向宋义进谏,但宋义不但不采纳,反而“下令军中: ‘猛如虎、狠如 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 ,因而“斩宋义头” ;他因“粮少”而听章邯约, 却因“秦吏卒多窃言曰: ‘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 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 ,担忧“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 事必危”而“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至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 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泷川资言《史记考证》中说得好: 项羽 楚人,既失其祖, 又失其季父, 怨秦入骨; 其八咸时, 犹伍子胥入郢, 杀王屠民烧宫殿, 以快其心者,亦不足异,谓之无深谋远虑可也” ;“又按此时沛公年已五十,思虑查既 熟;项羽年二十加六,血气方刚,彼接物周匝稹密,不敢妄动;此当事真挚勇决,任意 径行,是二人成败之所以分也。
”正因为血气方刚的项羽性格中的“真” ,难免行事过于率性而为,所以项羽的几 乎所有暴虐性行为正是一种被激怒状态的报复性行为 司马迁很精确地掌握了项羽的这 种行为特质,因此一连串地记载了项羽的这种充满了攻击性的发怒: “至函谷关,有兵 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 “沛公左司马曹无 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 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 ” “项 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阳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 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楚挑战三合,楼 烦辄射杀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 “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 项王伏弩射中汉王 ”等等项羽这种冲动易怒而不计后果的做法,显然是他性格中的 悲剧性缺陷, 他不能容许别人对他的意志保有或表现为一种反抗, 这种反抗会立即促成 他的愤怒,在愤怒中他永远只有攻击性的行为:击、击破、烧夷、系虏、坑、烹、杀、 挑战、战、射、烧杀,而且这种攻击的行为由于出自愤怒,往往因为迁怒而扩大其范围 与对象,如“怒烹周苛,并杀枞公”等,对于没有能力防卫自己的触犯者、或者无辜的 受迁怒者而言,项羽的这种攻击性反应,显然就是一种绝对的残暴了。
坑秦卒二十万, 是因“其心不服”,但这种鲁莽而残暴的作法使项羽显得太缺乏深谋远虑,以致不能促 使自己人格形象的完整也就是说,项羽基本上是个“恶负约”而不想使用诈术,甚至 不会使用诈术的人, 他缺乏政治上的手腕, 做出这种明显为天下所指责的过错来,抛开 对项羽的绝对指责不说, 这件事从一个侧面表现出项羽性格中的过于刚直, 从而显示出 项羽人格上的明显缺陷项羽这种“真”性情使得他虽然极为无法忍受别人对他的反抗,但是却极受别人所 表现的顺服、依投等行为的影响,因此往往表现为过度的仁慈 《项羽本纪》中对于立 章邯为雍王一事的前因后果有极为细腻的描写, 从项羽开始的表现看来, 项羽本无与章 邯盟约之意,所以“听其约”一方面是迫于“粮少”的形势;一方面也是顺从军吏“皆 曰:‘善'”的舆情,而最重要的是“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的推心依慕,置腹投诚,终于化解了他对章邯的嫌怨, “乃立章邯为雍王 ”能够化敌为友,厚待归降,虽 或不能免于韩信所谓“以亲爱王诸侯” ,“不能任属贤将” ,甚至“妇人之仁”⑦之 讥,但从纯粹的人性角度看. ,项羽的这种作为亦自有其高贵处同时,若是屏除了成 败之谋,利害之见,项羽与三秦将,尤其是与章邯、长史欣之间,何尝不是一段充满了 人性光辉、人情温暖的佳话。
同样的情况我们在“鸿门宴”中亦可见到刘邦通过项伯传达的话语中,一再强调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日夜望将军至” ,甚至自己称“臣” ,屡言:“岂敢 反乎” 、“不敢倍德”所表现出来的柔顺依服,不仅满足了项羽的权力意志,而且显然 亦如章邯见项羽流涕一般地触动了项羽性格中“仁而爱人” 、“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 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的温柔慈祥的一面,这可以说是项羽人性中的一种伦理精 神的高贵,但也可以看作是功利智谋的不足, 几乎所有背楚归汉的主要人物如韩信、 陈 平等都以此为项羽的根本弱点我认为鸿门宴中项羽表现出的仁慈中, 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项羽在杀宋义,代立 为上将军之前,与怀王诸将的关系,实与刘邦最为亲密除了定陶为项梁所破之外,楚 军的主要行动,其实都赖刘邦与项羽的联合行动而自刘邦归项梁,一直到怀王“并吕 臣项羽军自将之” ,刘邦几乎始终与项羽一起行动,并肩作战所以自项羽脱离项梁 而开始独立行动之后,刘邦其实是他经常同生死患难的亲密战友并且若据后文: “汉 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 '”则两人尚且更有“兄弟之约” 因此 项羽的“仁而爱人” ,他对刘邦的存有一份袍泽之情,因而不愿只是基于纯粹的权力 欲,骤然加以杀害,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在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项羽接受的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伦理观念 的制约,并且他对于自己所允诺的盟约,一直都是诚实信守的,例如,项羽答应了章邯 的盟约,即不再伤害章邯而找章邯报仇所以当他“许诺”了项伯“因善遇之”之际, 事实上就已经决定了善待刘邦而了无相害之意 这一点由项刘二人一见面, 项羽对于刘 邦的外交辞令的回答: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这句话诚如姚 祖恩所评:“脱口便尽,画出直爽来”⑧,但更重要的却是完全的流露出一片如见故人 的毫无敌意、毫无戒心的亲密交情来所以“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就完全是一 种善意与亲密的表现, 因此最重要的是,项羽在面临抉择之际,展示了在其权力意志性 格的底层, 原自涵具的一种真诚的伦理关切 而刘邦却颜面全无地借口入厕而竟仓惶遁 逃,却还洋洋自以为得计之状,与项王的磊落胸襟相比之下实为委琐卑陋、愚蠢可笑此外,项羽不诛刘邦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项羽选择了不引领诸侯军走向自相残杀的纯 粹权力斗争,在这一点上,项羽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英雄气度鸿门宴中,樊哙的“沛 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 ,以待大王来 ,, 劳苦功高如此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提醒了项羽回顾整个抗秦行动的原始动机, 比诸侯的权力意志更重要的, 其实是一种对于苦难的反抗; 项羽若为真正诸侯军的领袖, 即应贯彻这一反抗暴虐的立场, 至少对于同一阵营的诸侯与诸侯军, 担负起消除他们之 苦难的职责。
因此作为真实的反抗者, 项羽必须接受渗和在反抗行动中的自己的权力意 志,一定要具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限度 项羽若要相信抗秦灭秦,不纯粹是一种个人仇恨 与权力的追求, 而要肯定其具有一种伦理上的妥当性, 那么否定秦所缔造的纯粹基于权 力意志的世界秩序的同时, 就有必要重建一个与其性质不同, 而能更为彰显其作为反抗 者所奋力要加以肯定之伦理价值的新秩序因此,不但成为“亡秦之续”是绝对不足取 的;在“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的反讽之下,当项羽决定了不诛杀功 臣,而导引诸侯军步上自相残杀之路,因而“遂已无诛沛公之”之时,正同时是决定了 “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土卒” ,作为“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 击秦”之反抗行动的最后目标,因而也就是新秩序之重建的根本原则所以,项羽诛不 诛刘邦,就当时的意义看,并不只是事关楚汉的兴衰问题,而是在秦所缔造的世界秩序 崩溃之后,能不能走向新的世界秩序的建造的关键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项羽更为 清澈地自觉到了自己的人格品质, 舍弃了一己的权力之争, 作下了在伦理意义上的然确 当,在利害权谋上实为失策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使项羽从权力的巅峰跌落下来,为他 的人生悲剧埋下了决定性的一笔,也正因为如此,项羽才无愧于李贽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