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灵魂读书报告.doc

25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296008217
  • 上传时间:2022-05-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2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灵魂读书报告论灵魂读书报告在考察了智慧、勇敢和节制后,苏格拉底和格劳孔谈到了正义他从法官审理案件的目的“每一个人都不拿别人的东西,也不让别人占有自己的东西”⑤中得出正的一个概念:“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⑥也就是说,治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做其事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⑦在这种情况下,治国者是智慧的,卫国者是勇敢的,生产者是节制的显然,城邦的正义就是整体之善,在正义的城邦里,每个阶层,每个个体成员都有着自己的用武之地和生存空间就整个城邦来说,“个体应当推进整体——无论是全人类、国家、家庭、种族还是任何其他的集体机构——的利益,或者也可以表达为:部分为了整体而被创造,而整体并不是为了部分而存在——你是因整体而被创造,而整体的被创造并非为了你⑧ ① ②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 张竹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428E——429A 同上,429C。

      ③ 同上,430E ④ 同上,432A ⑤ 同上,433E ⑥ 同上,433E ⑦ 同上,434C ⑧ 徐保风:《试论<理想国中的正义观》,《牡丹江大学学报》,201X年第11期,第26页 探讨完城邦的正义后,柏拉图又带领我们由大见小地讨论灵魂的正义。

      苏格拉底认为个人灵魂和城邦有着类似的结构,一个正义的灵魂是理性、欲望和激情的和谐统一,即灵魂的正义就是理性、欲望和激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他说:“因此我们必须记住: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也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做他本分的事情的①“当人的这三部分彼此友好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一致成由它领导而不反叛”②,这样的人才是节制的正义的人一定是可以很好地协调好灵魂三部分的人,它们不会相互干涉,相互越职篡权,而只会使内部井然有序,各不相干却又能密切配合正义的人不会渎神、偷窃、出卖朋友、叛国、通奸、不尊敬父母和不履行宗教义务等总之,正义的人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是无懈可击的,是楷模,是一个可以让朋友、家人和国家放心的人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在一个正义的城邦和正义的灵魂里,秩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守秩序的城邦里,智慧、勇敢和节制有机结合,治国者、卫国者和手工者和谐相处;一个有秩序的灵魂,理性、欲望和激情得到很好的节制,他们各安其位,各谋其事不管是在一个城邦还是一个灵魂里,有秩序才有正义。

      三、关于不正义 显然,不管在哪些方面,不正义总是和正义对着干的我们探讨正义的同时也来探讨不正义,就是要通过不正义来反映和折射正义 在第一卷中,色拉叙马霍斯指出:“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总是处处吃亏最不正义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不愿意为非作歹的人也就是最吃亏苦恼的人一般人所以谴责不正义,并不是怕做不正义的事,而是怕吃不正义的亏不正义的事只要干得大,是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

      ③由于于色拉叙马霍斯的言论涉及到做哪种人更有利,苏格拉底对他的言论进行了充分的反驳第一,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更有力是不可能的因为“正义者不要求胜过同类,而要求胜过异类至于不正义则对同类异类都要求胜过④由于不正① ②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 张竹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441E 同上,442D ③ 同上,343C——344D ④ 同上,349C篇三: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报告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报告 薛伟 U201X16971 康德所著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简称《导论》),一直以来都被作为其《纯粹理性批判》的“通俗本”。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这样来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严格按照康德的意思来讲,可能《导论》更适合作为“致力于研究形而上学的人进一步判断其是否适合研究形而上学的一个检验”,因为康德讲述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科学的形而上学 那么,按照康德的意思来讲,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又是如何可能的?这份读书报告的目的也是希望能按照《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梳理出康德论证的过程及结论说明 1.导言 康德作此导言就提出了《导论》研究的主要问题,让人们思考“形而上学是不是可能的”并指出《导论》不过是辅助未来教师“发掘这门科学”康德会提出这一问题,原因是基于形而上学的现状(人们对之态度的两极化)而且“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

      问题提出的可能性是“人类理性非常爱好建设”,这一工作不过是重新审视形而上学的地基既然人们怀疑这门科学的实在性,康德认为这门科学就需要变革,而变革所沿袭的历史缘起就是休谟 自形而上学诞生以来,“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打击是致命的”,“但却是光明来临之前的火星”休谟从形而上学中的因果连接概念出发,质疑理性产生其的根基休谟认为这一概念不过是想象力与主观必然性的综合作用而虚构出的,但他的论敌——苏格兰常识学派哲学家——却将这一问题导向于良知,借助良知来批驳休谟显然搞错了问题之所在休谟之于康德是“打破(其)教条主义的迷梦”,但康德比休谟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研究的是来自纯粹理智概念的完整的形而上学 因而,康德作此导论一个更简单的利于读者的目的就是消解《批判》的冗长、乏味而带来的不利,对康德来讲就是“原著完成之后编写的一个纲要” 前言:论一切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 康德在这里分出了三节来论述:形而上学的源泉,唯一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的一种知识,以及附释——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一般区分。

      确定一门科学应当先确定其(与其他科学的)界线,而对科学划界的来源又有所不同:知识研究的对象、知识的源泉或知识的种类要确定形而上学这门科学,首先就要确定形而上学知识的源泉,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所研究的知识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更狭义的限制来讲就是纯粹哲学知识这一点决定形而上学的判断只能是先天判断 根据以往的哲学史和康德的分析,判断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综合判断(扩展性)和分析判断(解释性),这一点主要是依靠判断谓项是否对主项有补充康德以“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的”说明分析判断;以“某些物体是有重量的”说明综合判断 一切分析判断的共同原理是矛盾律,而综合判断除了矛盾律外还要求另外一种原理在这里康德阐释了几个内容,即经验判断、数学判断和真正的形而上学判断都是综合判断。

      经验判断来源于经验,属于后天综合判断;而数学判断和真正的形而上学判断来自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属于先天综合判断而在综合判断中,“只有直观能使综合成为可能”康德以算术中的“5+7=12”和几何学中“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线”为例说明纯粹数学并不是休谟所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