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5页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2第二次修订版) 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 专业代码:070701 专业名称:地理科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二、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 21 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具有现代地理科学、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合格地理教师 (二)培养规格 1.具有一定的外语与计算机知识; 对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地理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具备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从事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探究、地理实际应用等各种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具备健康的身心,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能够为人师表 三、学科领域及专业主干课程 学科领域: 地理学 专业主干课程:地球概论、地图学、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心理学、教育学、地理教学论、地理信息系统。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第二课堂 主要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地质野外实习、自然地理实习、人文地理实习、教育实习与见习和毕业论文等 第二课堂包括天文观测、地质考察气象观测、土壤与生物调查、土地资源利用调查、区域旅游资源调查、课件制作竞赛、说课比赛、地理“三板”设计比赛等 本专业实践教学学时比为 39.2% 五、课程类别及学分、学时构成比例 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构成比例表 课程类别 学时构成 学时比 学分数 学分 学分比 讲授 实践 学时 合计 ( %) 合计 ( %) 通识 课程 通识必修课 493 433 926 33.9 42 52 27.8 通识选修课 - - - - 10 学科基础课程 492 96 588 21.5 31 31 16.6 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 842 106 948 34.7 52 67 35.8 专业选修课 210 60 270 9.9 15 课外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 - - - - 20 28 15 毕业论文(设计) - - - - 8 第二课堂 - - - - 9 9 4.8 合 计 2037 695 2732 100 187 187 100 六、教学计划表 表一 通识必修课程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合计 讲授 实践 周 学时 通 识 必 修 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1180301 3 54 45 9 3 二 考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1180204 2 36 30 6 2 一 考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1180101 3 54 54 3 四 考试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 11180201 3 63 54 9 3 五 考试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 11180202 3 45 36 9 2 六 考查 形势与政策 11180302 2 128 16 112 1 六 考查 大学英语(一) 11170101 4 60 42 18 4 一 考试 大学英语(二) 11170102 4 72 50 22 4 二 考试 大学英语(三) 11170103 4 72 50 22 4 三 考查 大学英语(四) 11170104 4 72 50 22 4 四 考查 大学体育(一) 11040101 1 30 30 2 一 考试 大学体育(二) 11040102 1 36 36 2 二 考试 大学体育(三) 11040103 1 36 36 2 三 考试 大学体育(四) 11040104 1 36 36 2 四 考试 计算机文化基础 11200101 3 60 30 30 4 一 考试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11200102 3 72 36 36 4 二 考试 合计 42 926 493 433 表二 学科基础课程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合 计 讲授 实践 周 学时 学 科 基 础 课 高等数学(一) 21100303 3 60 60 4 一 考试 高等数学(二) 21100304 4 72 72 4 二 考试 线性代数 21100308 2 36 36 2 三 考查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1100310 3 54 54 3 四 考查 地质学基础(一) 22130201 3 60 48 12 4 一 考试 地质学基础(二) 22130202 2 36 28 8 2 二 考查 地球概论 22130203 4 72 62 10 4 二 考试 地图学 22130204 4 72 56 16 4 三 考试 地理信息系统 22130205 3 72 36 36 4 五 考试 遥感概论 22130206 3 54 40 14 3 六 考试 合计 31 588 492 96 表三 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合 计 讲授 实践 周 学时 专 业 必 修 课 专业理论 气象学与气候学 31130201 4 72 62 10 4 三 考试 D 水文学 31130202 3 54 48 6 3 三 考试 D 土壤地理学 31130203 3 54 48 6 3 三 考试 D 人文地理学 31130204 4 72 72 4 四 考试 D 生物地理学 31130205 3 54 48 6 3 四 考试 D 地貌学 31130206 3 54 48 6 3 四 考试 D 经济地理学 31130207 4 72 72 4 五 考试 D 中国地理(一) 31130208 3 54 54 3 五 考试 D 中国地理(二) 31130209 3 54 54 3 六 考查 世界地理(一) 31130210 3 54 54 3 五 考试 D 世界地理(二) 31130211 3 54 54 3 六 考查 教育理论 心理学 31030401 2 36 36 2 二 考试 D 教育学 31030402 2 36 36 2 三 考试 D 教育科研方法 31030702 2 36 36 2 六 考查 教师专业发展 31030703 2 30 30 2 七 考查 教育技能 教师语言艺术 31030701 1 18 18 1 三 考查 现代教育技术 31190101 2 36 18 18 2 四 考查 班级管理 31030704 2 36 18 18 2 五 考查 地理教学论 21130203 3 72 36 36 3 六 考查 小计 52 948 842 106 专 业 选 修 课 城市地理学 32130201 3 54 54 3 五 考查 区域分析与规划 32130202 3 54 46 8 3 五 考查 区域调查方法 32130203 3 54 54 3 六 考查 计算机辅助制图 32130204 2 54 18 36 3 六 考查 地理教学技能 32130205 3 68 38 18 4 七 考查 灾害地理学 32130206 3 51 51 3 七 考查 旅游地理学 32130207 3 51 51 3 七 考查 旅游开发与规划 32130208 2 34 34 2 七 考查 土地利用规划 32130209 3 51 45 6 3 七 考查 环境科学 32130210 3 51 51 3 七 考查 河南地理 32130211 2 34 34 2 七 考查 生态学 32130212 2 34 34 2 七 考查 专业英语 32130213 2 34 34 2 七 考查 小计 34 624 544 68 合计 86 1572 1386 174 表四 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活动计划表 活动类别 活动名称 活动代码 学分 活动安排 开课学期 起始周 结束周 总周数 集中实践教学 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 41210101 2 2 4 3 一 地质野外实习 43130301 1 8 9 1 二 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 43130302 1 9 10 1 四 人文地理实习 43130303 1 9 10 1 六 校内教育实习 42130304 2 17 18 2 七 校外教育实习 42130305 10 1 10 10 八 毕业论文(设计) 51130306 8 8 15 8 八 合计 25 26 第 二 课 堂 地 理教 学技 能比赛 课件制作比赛 61130301 2 6 9 4 秋季 说课比赛 61130302 2 10 13 4 秋季 “三板”设计比赛 61130303 2 13 16 4 秋季 GIS 大赛 61130304 2 5 12 8 春季 地 理观 测与 野外 调查 天文观测 62130305 2 8 11 4 秋季 地质考察 62130306 2 4 7 4 春季 气象观测 62130307 2 5 8 4 秋季 土壤与生物调查 62130308 2 7 16 9 秋季 土地资源利用调查 62130309 2 5 14 9 春季 区域旅游资源调查 62130310 2 5 14 9 秋季 合计 20 七、学位课程及学分要求 1.备注栏标注“ D”的课程为学位课程。
2.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 187 学分(含通识选修课 10 分,第二课堂 9 分) ,同时应修满学校规定的素质教育拓展类课程学分 3.通识选修课为全校各专业选修课程,学生选修不低于 10 学分;专业选修课共 13 门 34 学分,学生应至少选修 15 学分 4.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共计 37 学分, 其中集中实践教学 20 分 表四所列第二课堂部分仅包含院系举行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的活动,第二课堂其它活动参照《平顶山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执行 学生参加院系及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低于9 学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