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帅幽禁地风情今依存.pdf
3页溪口镇是浙江省奉化市的一个美丽的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它北临雪窦山,东靠武岭,西依四明山,南濒剡溪山环水绕,绿树遍地,空气清新,气象灵秀,是人们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令世人瞩目,因此很早就想去那里观光1990 年 10 月,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溪口的山水、景观和胜迹溪口虽小,却曾经是中国政治的一个风暴之地蒋介石、蒋经国皆出生于此,并曾在此策划了许多历史事件张学良将军西安事变后,也曾被软禁于此中国历史在溪口这个小镇留下了深重的痕迹正因如此,所以我们行程的第一站选择了溪口溪口是一个建置千余年的山乡古镇,这里风光秀美,四面环山,三里长街依一脉剡水溪流横贯东西武岭头与剡溪南岸的笔架山对峙,形成溪流溢口,故名溪口素有“四明第一山”之誉的雪窦山景区地处四明山东缘,海拔600 多米,山岙灵秀,岩壑雄奇,瀑布绚丽,林泉幽深山上乳蜂呈窦,水如乳从窦出,故名雪窦在入山亭、御书亭、含珠林、锦镜池、相量岗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尤其以雪窦寺、妙高台和千丈岩瀑布引人瞩目到了溪口,我们首先急切地参观了少帅张学良的幽禁地张学良(1901.6.3 —2001.10.14 ) ,字汉卿,人称其“少帅”,因其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东北军司令,陆军一级上将。
1936 年12 月 12 日与杨虎城将军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据导游介绍,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的命运转折点,张学良囚禁蒋介石13 天换来 54 年幽禁岁月张学良曾说过,把蒋扣留在西安,“是为了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假如我们拖延不决,不把他尽快送回南京,中国将出现比今天更大的内乱,那我张学良真就成了万世不赦的罪人如果是这样,我一定自杀,以谢国人为此,张学良毅然亲自送蒋归宁,向世人表明了他一不争权、二不争地,为了实现共同抗日而置个人安危、生死于不顾的耿耿赤诚有人说他是一个 “成功的失败者” 从东北易帜到西安兵谏,处处均是他不计私利、从大局着想的实证他把这种正直、善良的品性升华为深沉博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终其一生,坚守不渝 “忽见墙边杨柳色,望空已成断肠花” 在西安被张学良和杨虎城关了13 天的蒋介石, 心里不知有多气愤尽管蒋介石一直宣布抗日大局为重,不忘跟张学良将军的“金兰八拜”之交,但他回到金陵后不久,就命戴笠1937 年 1 月 13 日由南京把张学良押到溪口镇,幽禁在“雪窦山招待所” ( 中旅社旧址, 1934 年由上海中国旅行社投资建造) 。
该所地处雪窦寺西侧坡上, 青砖黛瓦平房一幢,面积 438 平方米, 平房 3 间,客房 6 间,餐厅 1 个,对外称 “张学良先生招待所” 房子朝南三间是张学良用房,从里到外,依次为卧室、书房、会客室朝北几间为特务队长、张学良副官、护士等人住房对着大门一间为原中国旅行社经理钱君芷住房钱君芷无事可做. 蒋介石要他陪伴、 照顾张学良生活蒋介石还为他挑选了上万册书,安排老进士讲给他四书五经,餐厅作为课堂,乒乓球台拼合成课桌,老进士天天上山摇头晃脑地为他“上课” ,讲解四书五经,论说三纲五常张学良和老师相对而坐,特务队长刘乙光和其他 4 名特务以及钱君芷则坐在两侧后来,张学良实在不愿再学,上课时经常和陪读的特务们一起打牌、聊天 陪他听课的特务也如坐针毡,不知所云, 都巴不得早点 “下课”、 “结业” 这位老先生还算明智,看到学生如此不愿听课,来了个一去不复返,这才算把张学良 “解放”了这期间, 房前有特务值班, 房后有宪兵把关 雪窦寺里还住着一个宪兵连,“入山亭”有一个宪兵班轮流放哨蒋介石还给张学良规定,东不许出镇海口,西不可过曹娥江,只可在规定范围内活动张学良一出房子,身后就有宪兵跟踪当时他的妻子于凤至和秘书赵一荻轮流陪伴在侧。
张在心胸积郁之余,打靶、鸣炮、种花植树,在雪窦山的水涧岩栽了紫玉兰、法国梧桐,在雪窦寺栽了四株楠树,不过1956 年 8 月的那次大台风,刮倒了两棵,后仅存的两株,当地人士奉赠雅号为“将军楠”张学良的居所虽然房屋宽敞,设备考究,但其却好似猛虎入笼,苦闷而焦急,时常带着一种大爆竹“天地响”到千丈岩瀑布去放他把爆竹点燃用力向瀑布抛去,一声巨响, 震天动地, 群山流水呼应, 余音回荡, 似可释消胸中烦愁,然终于事实无补1937 年“七七事变” ,日军进攻卢沟桥,中国掀起抗日高潮中秋节,张学良指名要到妙高台过节特务组织准备了三桌酒席,张学良和赵四小姐、队长、队副一桌,宪兵特务们两桌这天, 平常不喝酒的张学良将军却喝了一点酒,他激动地挥手说: “我带你们打日本去! ”并写信给蒋介石,请求抗战,蒋介石不同意,叫他“好好读书”接着戴笠便上山住了两天,暗中观察张的动态根据张学良日记所记,11 月 7 日上午 9 点钟左右,张学良将军住所烟囱失火,房屋被烧毁 张学良移住雪窦寺,11 月 9日,军统局把他转移到黄山,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生涯就此结束(以后又被转移到其它几个地方,1946 年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骗去了台湾) 。
时人有“梵宫小涧西, 少帅昔幽栖 观瀑峭崖挂, 听禽深树啼” 的咏叹接着我们游览了雪窦山风景区——雪窦山、雪窦寺、妙高台、千丈岩和蒋母陵园等雪窦山山峦连绵起伏平缓,树木多阔叶种类和松柏,虽不挺拔茂密,但却覆盖所有山岭谷地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翠峰寒瀑,气象万千南宋仁宗皇帝曾梦游此山,醒后不知其名,遂命天下画工画名山相对照雪窦山“双流效奇、珠琳挺秀”、 “默契圣心” 、即拍案认定那就是他梦中所游的神山南宋理宗皇帝秉承先帝旨意,追书“应梦名山”赐之,雪窦山因此名声大振文人雅士更是络绎不绝前来览胜探幽,吟咏不绝,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赞美诗篇蒋介石年少时 “始上雪窦山, 见妙高峰爱之” ,于“民国十六年建别墅于其地”,自题门额 “妙高台” 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曾一度被软禁在雪窦山中的旧中国旅行社内,对雪窦山风光也赞叹不已,流连忘返雪窦山中的雪窦寺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就有比丘尼结庐于山顶事佛,名“观音瀑布院” ,后逐渐扩建,至唐宋时规模达到鼎盛,宋时被称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是佛教界公认的“未来佛”弥勒佛的道场,也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雪窦山风景区的中心是雪窦寺,它三面环山,是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
根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出版的《佛学辞典》 “四大名山’ ’条目载: “近有主张于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窦弥勒道场为五大名山者”而弥勒佛的原型——布袋和尚契此就出生于奉化,且在奉化后林寺出家,死后葬于城北封山 ( 即今锦屏山 ) 的中塔禅院 1986 年 4 月,重建的大雄宝殿宏伟壮观由张学良将军幽禁地——中旅社再上一段山路,突起一座山峰,峰顶呈崮状坪台,有万山之表之气象,人称“妙高台” ,又名“妙高峰” ,或曰“天柱峰” 山峰上下、周围山峦古树参天挺拔崮顶三面下临深渊, 陡崖峭壁, 一面缓坡 蒋介石别墅就修建在崮顶的坪台上,别墅为中式建筑,大门为二层飞檐过厅式,中间是三开间两层楼主房,前有天井大门两边各有一间平房,上是阳台,有水泥走廊与主房相连接主楼房后又有三间平屋周围有围墙连成一个院落,建筑面积为436 平方米主楼房二层正门上方刻有蒋介石手迹“妙高台”的门额,现仍悬挂于楼前二层主楼房是蒋介石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卧室、会客室、机要室等各个房间都陈列着蒋介石在此居住时的用品,还有一些文件资料天井中间有一石塔,是清末民初时雪窦寺的方丈石奇和尚的浮屠,因蒋介石非常敬重他,每次到此都要叩拜。
别墅大门外为坪台,约 350 平方米坪台三面石壁峭拔,深谷难测,似觉凌空台上崖边有突出的岩石一块,方形平滑,可容一人下坐,称“悬坐石”坪台前方,远望群山环抱中有阔大水面山中湖、湖中山湖水平静闪亮,山上绿树覆盖,十分优美在此坪台中央俯视,只见坪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是雪窦山胜景中的一绝在坪台边缘高处还有两座小亭小亭木柱上各有对联一幅是:峭壁千寻宜勒马,奇峰九柱待栖鸿一幅是:百岭澄明马待佛,一台岩深虎听经这里海拔396 米,气候凉爽,周围松樟翠竹蔽日,脚下山岩奇突多姿,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蒋介石在此居住时,常在这坪台上散步休息游览了溪口的山山水水,又参观了张学良将军的幽禁地,感受颇深张学良被押到溪口时才37 岁这一关一直关到90 多岁终蒋介石之世,一直没有释放张学良张学良曾送蒋介石一块金表,而蒋介石的回礼就是一根没有“浮漂”的钓鱼竿,双方寓意,是不言自明的张学良将军一去不复返了,水涧岩小楼因无人居住,在日晒风雨中颓圯了,至今已无影迹可寻为了纪念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 1987 年 5 月,由当地人民政府拨款,按当年溪口镇雪窦山中旅社住址原样重新修建, 1988 年张学良第一幽禁地竣工对外开放。
该地陈列了张学良的业绩和照片;有刻画了当年英俊风采的张学良铜塑立像,铜像底座的“千年功臣”四个字是周恩来总理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还有反映那时漂亮高雅风韵的赵四小姐汉白玉石雕青山依在,绿树常青雪窦寺后院的两棵楠树倒长势很旺,另两棵至今树干挺拔,刺穿蓝天,高18 米,树围1.52 米,树叶繁茂,生机勃勃,犹如纪念碑,无言地向海内外游人诉说半个多世纪前那场英雄史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可从这两棵树中领略当年历史风云和将军的业绩将军手植的四株楠木,今虽存其中两株,但其枝繁叶茂,刚劲挺拔,直指蓝天说到这两棵将军楠时,当地人会简称为 “将军两楠” 楠难同音, 冥冥之中, 正好预示了将军的一生:颠沛流离, 屡遭“两难” 日寇犯境,烧杀抢掠,国仇家恨面前,蒋介石却指令“攘外必先安内”,把将军推入两难境地; 西安兵谏, 捉住蒋介石后, 是杀是放, 又把将军推入两难境地;护送蒋介石回南京,明知凶多吉少,去还是不去,同样把他推入两难境地;就是到了晚年,他想回大陆看看,台湾当局马上找他谈话,还是把他推入两难境地!令人钦佩的是,不管何时遇到“两难”,为了国家和民族,张将军都审时度势,英勇果断,不顾生死,力挽狂澜!尽管对张学良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但愚以为“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这两大事件,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却是不争的事实。
就像那两株巍然屹立的“将军楠”,谁也无法否认它是大树一样见树如见人,张学良将军那种气宇轩昂、大义凛然的神态仿佛就在眼前当我站在“将军楠”前时,心中无限感慨,一边为张将军大义凛然的民族情怀赞叹不已,一边为张将军客死异国,终生难圆回乡之梦深表遗憾!张学良作为中国20 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已在人生舞台的中央谢幕了然而,这个让世人难以忘怀的名字,还有他那特殊的人生,却已经悄然融进了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