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汉内史左右分置考证.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5631891
  • 上传时间:2018-06-1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77.6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西汉内史左右分西汉内史左右分置置考证考证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 范黧范黧 M070494 《汉书·地理志》云: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1内史不但是从周至秦汉掌 管京师的官职,也是秦代和西汉早期京城所在的行政区划, “师古曰:京师,天子所都,畿, 内也秦并天下,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特号内史,言其在内,以别于诸郡守也”2《汉书·地理志上》 “京兆尹”记载:内史, “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西 汉前期,内史被划分为左、右内史两郡,进而至武帝时期,右内史被更名为京兆尹,左内史 被更名为左冯翊 3,王先谦在《补注》中认为不妥, 《补注》曰: “齐召南曰: 《百官表》景帝二年分治左内史、右内史, 与此不同颜彼注谓据《史记》 ,知志误案《史记·景纪》二年秋,但云置内史祋祤为县, 未云分置左右内史也 未知颜氏何据?若据本书表, 则孝景元年即书中大夫晁错为左内史矣 先谦曰: 《郑当时传》建元四年为右内史 《东方朔传》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 右内史即京兆尹也, 事皆在建元六年前, 知分置左右不始于武帝 ”4在 “左冯翊下” ,《汉书· 地 理志》依然记“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5,而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亦记“先谦曰: 亦当从《百官表》 ,景帝二年分置”6 王先谦认为,左右内史的分置是在景帝二年,不是武帝建元六年,并引用了《史记》的 一些纪、传和《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来论证。

      显然,在现存史料中,关于左右内史分 置的材料还有很多,还可以再进行一些更深入的讨论 对颜师古和王先谦的判断,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内史 这一概念的理解 内史首先是官名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7,作 为官职的内史,其执掌是京师的各项事务此外,内史又是地名 “本秦京师为内史师古 曰:京师,天子所都,畿,内也秦并天下,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特号内史,言其在内, 以别于诸郡守也”8,以及“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9既然内史有两种不同的涵义, 《百官公卿表》和《地理志》中的内史并不是一个概念, 那这中记载上的不同便不一定是矛盾了 , 这里的内史,便是作为郡一级的行政区划了 我认为,内史在分职、分治、分置应该是三个不同的阶段,时间分别在景帝前元二年、 武帝建元六年和太初元年 1 《汉书·地理志》 2 《汉书·地理志 3 《汉书·地理志上》 4 王先谦《汉书补注》 ,中华书局本,P/663 5 《汉书·地理志》 6 《汉书补注》 ,P665 7 《汉书·百官公卿表》 8 《汉书·地理志》 9 《汉书·诸侯王表》 2 一、景帝前元二年左右内史分职 可以确定的是,内史在景帝时已经出现左右之分。

      虽然景帝年间关于内史的记载很少出 现“左、右”的字样仅《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中大夫晁错为左内史”1的字样,但在 武帝即位之初,左、右内史却频频出现,如“武帝即位, (郑 ) 当时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 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2, “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3但是,在景帝朝至武帝初这段时间里,内史这一称呼单独出现的频率似乎比“左右”之 称要高得多景帝二年“置南陵及内史祋祤为县”;再结合《汉 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可以相信,景帝前元二年,内史分为左右是符合史实的 4;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5;甚至到景帝后元二年,依然有直接称内史的记载: “后二年正月地一日……酺五日,令内史郡不得 食马粟”6武帝初年: “武帝即位,徙(宁成)为内史”7; “ (建元二年)乃以长子建为郎 中令,少子庆为内史”8 这些记载,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景帝前元二年左右内史未分;第二,左右内史被统 称为内史我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更大因为不但景帝时通行“内史”称呼,即便是左右内史 已经分治的武帝建元六年之后,左右内史仍有被统称为“内史”的,例如“ (张 ) 汤给事内 史,为宁成掾” 9,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内史郑当时是魏其”10,都显示了武帝建元六年之后,左右内史仍然称为内史;而关于义纵及前面提到的晁错的记载则更能说明问题, 《史 记·酷吏列传》中先有“乃以纵为右内史” ,而同传又有记载“义纵为内史”11但是,职分左右不代表地亦分左右。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关于左右内史之分记载得 十分明确: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 元年更名京兆尹,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又都水、铁官两长丞左内史更名左冯翊,属 官有廪牺令丞尉,又左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四市四长丞皆属焉 ”,义纵担任 右内史,被统称内史;晁错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被记为左内史,而在本传中亦被称为 内史 所以, 景帝时于《汉书·百官公卿表》 外无左右内史记载不能说明此时左右内史未分 12左右内史在职权上的分工是明确的,右内史主要负责长安市、厨的管理,而左内史则主 要负责长安的祭祀牺牲的管理很显然,景帝时左 右内史初分时的分工并不是对内史不同区域的管辖权,而是对京城管辖权的分工 13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景帝时期都没有地理上的左右内史分治的迹象,而“酺五日,令 内史郡不得食马粟” 的记载, 更加证明作为行政区划的内史, 在景帝后元二年时还是统一的 同时, 两者的职能又有交叉重叠的地方, 比如两者皆掌水、 铁官,只是左内史地位稍低,右内史掌长安市令丞,而左内史则具体负责长安四氏长丞,进 行具体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左右内史的分工只是在对京师的管理上的分工不同,总的来 说,右内史的地位和职能高于左内史,但两者的地位相差是不大的,这也是左右内史长期被 统称为内史的原因。

      皇帝将内史职分左右,当是旨在分割内史的权力,使其左右牵制,便于 皇帝控制 1 《汉书·百官公卿表》 2 《汉书·郑当时传》 3 《汉书·东方朔传》 4 《史记·孝景帝本纪》 5 《史记·晁错列传》 6 《史记·孝景帝本纪》 7 《史记·酷吏列传》 8 《汉书·石奋传》 9 《史记·酷吏列传》 10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1 《史记·酷吏列传》 12 《汉书·百官公卿表》 13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 “师古曰:廪主藏榖,牺主养牲,皆所以供祭祀也” 3 二、武帝建元六年左右内史分治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景帝前元二年内史职分左右, 《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武帝 建元六年分为左右内史”则应当是地理上的划分了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左右内史虽然在掌管区域上有了分工,这种分工却有一个由模 糊到明确的过程,特别是左内史,由掌管京师的九卿1首先,前面提到,直到武帝初年,称呼内史是亦是不分左右的,这种情况到建元六年之 后依然存在,如前提到的义纵,元狩四年居右内史,而被称为内史左右内史被如此通称, 只能说明当时两者职能、地位相近,如果左右内史是明确的两个行政区划的长官,那他们代 表不同的地区,是不能被通称的。

      这只能说明,左右内史分治内史不同区域的制度此时尚没 有十分明确 到治理地方的地方官,有一个逐渐演 变的过程而在此期间,左右内史作为两个地理上的区域,其分割是不稳定的,甚至在某些 时候,是可以暂时取消的 其次,左右内史的职责往往与郡职不符作为京师所在以及拱卫京师的三辅,其地位十 分重要,加之经济发达,其长官当以郡务为主才是但是,从武帝中前期的几位左右内史来 看,他们似乎更多的作为朝官而存在如郑当时建元六年前后为内史,然而记录其政治活动 则主要在朝中,参与中央的政治活动,如前面提到的关于魏其侯窦婴的廷议中, “主爵都尉 汲黯是魏其,内史郑当时是魏其” ;公孙弘元光五年为左内史, “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 主爵都尉汲黯请间”2,公孙弘作为左内史,但依然是朝官而非地方官;李沮,元朔三年为 左内史,然而元朔四年即为强弩将军,随卫青出征匈奴如果说前者公孙弘因三辅“共治长 安城中”3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左右内史分地而治,尚未形成稳定的区域和权限,左右内史与 主爵中尉之间的权责是可以相互置换的, 如《史记· 酷吏列传》 中记载王温舒先为中尉, “督 盗贼,素习关中俗,知豪恶吏,豪恶吏尽复为用,为方略……其治中尉如此。

      奸猾穷治,大 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其爪牙吏虎而冠於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势者为游声 誉,称治”,依然有条件参与廷议的话,那将身系一郡要务的左内史派出作战则显得不合情 理,这样显然会明显的荒废郡务 4,这里的中尉显然不是作为禁卫武官的中尉,而是后来更名为右扶风, “治内史史右地”5的主爵中尉此后,王温舒“徙为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少禁坐法失官复 为右辅,行中尉事如故操”6如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时三辅共治京师,掌管内史,然左右内史和主爵中尉各自 主管的区域不同,则内史还是一郡,只是在治理上一分为三如果由于特殊情况,一人无法 在郡治理,如李沮随军出征,则可由他人代领其地,如王温舒“为右辅,行中尉事” ,其中的“治如其故” 、 “如故操” ,显示了主爵中尉和右内史 史的职责是可以相互置换的 王舒温为内史已是武帝元封四年的事了, 至其时左右内史制度 已经被大大完善,尚且如此,何况以前 尽管在建元六年之后左右内史与其所领土地的联系还不甚紧密,但这一趋势是在不断加 强的转折点出现在元朔五年, “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 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71 《史记·孝景皇帝本纪》载,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闲,言事輙听,宠幸倾九卿” , 《史记·汲郑列传》载, “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都说明无论内史还是 左右内史,在西汉都被看做“九卿”的。

      这段文字体现了汲黯作 为右内史,直接处理地方事务,这在之前是没有的此后,左右内史处理地方事务的记载就2 《史记·平津侯列传》 3 《三辅黄图》卷一 4 《史记·酷吏列传》 5 《汉书·百官公卿表》 6 《史记·酷吏列传》 7 《史记·汲郑列传》 4 多了起来,如:元狩四年义纵为右内史,以“道多不治”而收武帝责骂;元鼎四年,儿宽为 左内史, “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 , “表奏开六辅渠, 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 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襁属不绝,课更以最”1 此外,还有如前引用的关于王温舒治理地方的记载,都体现了这些左右内史官,开始以处理 郡务为主说明在元朔五年以后,左右内史和其所领土地的关系更加紧密了,而且其管辖的 区域也更加固定,这就为内史郡在行政区划上最终分为三辅提供了条件 三、武帝太初元年三辅分置 《汉书·地理志》记载:京兆尹, “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为京兆尹” ; 左冯翊, “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 ;右扶风, “武帝建元六年分 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2 武帝太初元年,左右内史被更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实际上是内史正式一分 为三的标志。

      在此之前,虽然到武帝元朔五年之后,左右内史及主爵中尉逐渐从朝官向治理 郡县的外官转变, 其所统领的区域也逐渐固定 但是, 三辅官各自掌管的区域往往被称为 “中 尉部” 、 “内史右地” 、 “右内史界部”等,这显然都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称内史作为一个 行政区划依然存在 但是,既然三辅各自的统辖区域已经大致固定,赋税、劳役等体系已大体建立3在三辅官中,除右内史(京兆尹) ,这种分置对左内史和主爵中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实际 上已经形成了独立的行政区域,那么,再用这种含糊不清的管理体系就不合理了,于是,三 辅分置便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汉武帝在太初元年将右内史改为京兆尹,左内史改为 左冯翊,主爵中尉改为右扶风表面上看,这一调整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实质上,它是对在 内史中已经存在的三辅分治的情况在制度上的一种确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