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渗工程和节水-由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想到的.docx
5页防渗工程和节水由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想到的 引言由“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引发的争议和讨论,受到广大百姓和专家的关注,这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通过讨论和争议,公众参与,使重大工程的决策提高了透明度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争议和讨论,暴露在人民面前,政府面前,有助于法治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人民监督作用的加强,有助于防微杜渐,有助于真正科学决策水平的提高关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引发的争议和讨论已经过去,但争论中的一些问题仍引人思索防渗与节水”便是其中之一一些水利专家认为“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有助于解决北京市缺水问题,主要理由是:圆明园湖用水可以减少仅从这一孤立的问题看,也许可以起到节水的作用但是,从全局看,这种做法对北京市水资源是不利的从生态上讲,是违背生态环境规律的,许多生态和环境专家提出了科学的观点和有力的证据下面仅从水资源角度谈一些看法一 北京水资源态势关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意见,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圆明园的问题在于水的大环境的恶化,是水的大环境的恶化导致圆明园的缺水,圆明园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依靠水的大环境的改善这水的大环境就是北京市所面临的水资源的态势北京市是水资源短缺的特大城市,全市水资源总量约为3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约1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即地下水不重复量)约20亿立方米。
人均(按2004年人口计,含暂住人口)水资源量约255立方米当地的水资源量低于全国的人均用水水平,只相当于全国的人均用水量的60%左右从北京市的出入境水量看,多年平均(1985年~2000年)北京市入境水量11.5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6.26亿立方米,入不敷出根据2000年的资料看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市水资源实际利用量约40.4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量约10.52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量约9.76亿立方米,农村用水(包括农业灌溉、农村生活和养殖、林果及渔业)约19.69亿立方米,河湖用水约0.43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约270立方米,超过人均水资源量15立方米总用水中,地表水用水量约13.25亿立方米,地下水用水量约27.15亿立方米地下水用水量超过多年平均可以补给地下水的水资源量的36%,每年的情况还在进一步恶化从用水量与水资源量的对比分析看,北京水资源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地下水上,长期以来“用多补少”二 北京地下水状况进一步恶化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地下水大量超采,北京市2000年的资料,地下水用水量超过多年平均可以补给地下水的水资源量的36%近些年的情况,每年还在进一步恶化。
1980年在北京市形成以市中心区为中心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地下水埋深大于10米漏斗区的面积700平方公里由于继续大量超采地下水,该漏斗区的范围2000年扩大到2300平方公里,扩大了两倍多这种情况还在继续发展由于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面沉降,北京市地面沉降最大达到0.59米,沉降影响范围超过600平方公里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有二:第一是地下水的补给水源在减少;第二是取用地下水的水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北京市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在市中心区及其周边地区,粗略说,西起石景山,东至通州;北起昌平,南至大兴这些地区地下水用量逐年在增加,而地下水的补给量在急剧减少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依靠降水,通过地表面的渗透补给地下水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建设日新月异,而建设带来的是大量的高层楼房、柏油路面……这些人工建设工程使地表面大量硬化,难于渗透水为了避免降水带来的交通灾害,市区的排水设施需要将大雨和暴雨产生的水尽快排除本应大部分补给地下水的水源,无法利用其真正补给地下水,只能排走;其二,能够较好对地下水补给的只剩下河湖而北京市的河湖均在“悄悄”地进行防渗处理,例如规模较大的京密引水渠及一些湖泊等,使这些能够较好地对地下水进行补给的河湖,由于进行了防渗工程处理,切断了与地下水的密切联系,无法对地下水进行有效的补给。
对此,许多水利专家对北京市水利局提出过尖锐的意见,水利局的领导也曾表态“再也不敢干”这种事情了但是,事实是这种破坏水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停止,圆明园防渗工程即是典型一例三 地下水问题突出与现实做法的极大反差北京市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水危机以来,许多科研单位不断研究如何解决北京市的水问题8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雨洪利用的问题,其中一项是如何解决地下水的补给和回灌,以解决地下水补给水源的不足和超采造成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的问题但是,事实证明效果不大为什么呢?这些本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对地下水进行补给的地点被人为地破坏了,并在不断地去破坏并且以非常合理漂亮的名义“防渗节水”进行破坏这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一面是天天研究如何补给地下水;另一面实际做的一些事是断了地下水补给的通道,造成地下水漏斗区在不断扩大,地下水位在急剧下降这难道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吗?一个连本地水资源如何保护都不清楚的水管理部门,难道仅靠南水北调就能解决北京水问题吗?仅靠通过提高水价让北京市的百姓节水就能解决北京水问题吗?宣传节水、适度提高水价等这些措施是对的,但是最主要的措施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保护和正确管理。
而这是百姓无能为力的,老百姓在交纳不断提高的水价时,只能对明显不合理的东西提出意见一方面地下水的补给源和通道在被破坏;另一方面地下水的用量在增加;同时还在不断告诫人们地下水超采是多么严重的问题这是多么矛盾和可笑的事情地下水资源在北京出现这样尖锐的问题,实在令人深思我认为“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引人重视的原因之一在于此四 引人深思的问题水的“大环境”破坏已经成为现实,圆明园管理处只能考虑如何用好北京市水务局分给其一定量的水,圆明园所能考虑的办法就是采取“自救”措施即防渗工程为此,圆明园管理处请北京市科学研究单位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和规划在这里应指出的是,几十年来国家拿出大量科研经费对北京地下水问题进行研究北京市的水资源研究单位80年代起就一直就北京市地下水的补给和雨洪利用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少可贵的研究成果但是面对“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竟然得出如此结论,是值得深思的地下水超采作为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标志几十年来一直在讲,地下水沉降漏斗不断在扩大,也一直引起政府领导和专家们的关注,水利专家一直在研究如何合理地利用雨水和洪水,更好地对地下水进行补给地下水方面的问题是清楚的、严重的程度是明了的、治理的方法也是有的,那为什么问题却一直存在并向更严重的程度发展呢?过去强调“多龙治水”,许多问题不好解决,现在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应该说对水的管理权力相对集中了,那么解决水的问题客观障碍少了,应该说只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处理,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在解决北京市水问题上应有新的进展。
但是,在圆明园防渗的事情上,水主管部门从治水的思路上和措施上不能说没有问题北京市为了节水和更好地利用雨水而想方设法做出许多努力如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人行路面采用易渗水的材料、北京市的植树应用耗水量小较耐旱的品种、楼顶建设绿化等等但是在落实北京市的水资源保护和节水规划中,尤其在实施首都水资源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充分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办法利用雨洪,做好对地下水的补给,减小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的工作,实际进展不大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北京的水资源,尤其在尊重历史上重要水利专家为北京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积累的经验,结合北京现实的情况完善北京市的治水方略并正确实施方面,水主管部门的工作还是有欠缺圆明园所在的位置是北京西北部山区的洪水冲积扇,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由于冲积扇的沉积以沙砾为主,透水性极强,大量地下水涌出地面后滞留成湖和湿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量的土建工程,山区径流地表和地下的通道被大量破坏;冲积扇范围内的城市化建设,地面硬化,地下渗流急剧减少,加上市区范围内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形成大范围的地下水漏斗,城市河湖的地下补给水源消失,湖泊和湿地不断萎缩和消失,圆明园也难逃厄运。
历史上地下水丰富的圆明园,目前它周边地区的湿地消失了,所在地区的地下水位已经下降了近20米,现在的圆明园成了一个大漏勺,只有漏水的份儿,没有得到外部地下水补给的可能性这里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水的通道,包括地下径流通道和地表径流的通道,如何保护和改善;二是地下水的面上补给的改善,即河湖入渗补给和直接补给面上的雨水入渗补给这些都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需要对圆明园和北京市地下水的恶化状况进行整体研究和规划,提出可行的措施并逐步实施和落实应当指出,我们要以圆明园防渗工程问题的争论为契机,深入探索造成北京市地下水问题的由来,搞清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此一步一步地实施,使北京市的地下水问题,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得到较好的解决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讨论过去了,为什么又旧事重提呢?报纸登载北京有部分河段也要做防渗工程,感到此事还是需要再说一说,供大家参考防渗在一些地方对节水和提高水的利用率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应合理使用,不能简单地泛泛使用为了较好地解决北京市水资源方面的问题,保障首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正在落实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希望以上的意见能有助于规划的有效落实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