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pdf
5页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 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区别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3.描述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4.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2 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1.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2.能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3.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生命、关爱生命2.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3.通过学习人体血量、输血和血型知识, 对每个学生进行“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4】重点重点:血管、心脏、血液、血液循环途径5】难点:难点:血液循环途径,血型鉴定6】教学法:教学法:讲述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第 1 课时)运输的管道——血管〇、导入〇、导入教师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说起,谈到生物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当平衡被打破,个体就会表现出各种病理特征举例:血糖的稳定(糖尿病患者靠注射胰岛素,人的饥饿感和糖元) ;运动后的补充盐水;非洲饥饿儿童身体的浮肿;尿毒症患者的定期透析。
平衡对于维持生物个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生态环境也是如此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只有稳定地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做不断的循环流动,才构成了生态平衡一、人体内物质运输系统一、人体内物质运输系统人体的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者新陈代谢, 顾名思义,新旧物质的更新交替;具体的来说, 那就是细胞需要氧气、 养料; 在利用这些物质的过程中还会产生CO2、 尿素等废物,那么人体通过什么结构把这些废物从组织细胞周围带走,进而排出体外的呢?(生答)学生很容易说出血管, 教师要注意引导到血液循环系统这个名词上, 并结合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说明只依靠血管的说法是片面的,总结出循环系统的功能血管:运输的通道血液循环系统血液:溶剂,载体心脏:提供运输的动力人体的一切氧气、养料、废物都要通过这个系统进行二、二、3 3 种血管的类型种血管的类型对于血管的类型学生都能毫不犹豫的说出,教师的重点应该放在阐明各种血管的概念,1 / 5在概念中让学生掌握血管的功能血管有三种类型,有的能直接看到;有的能够感觉到;有的只能靠显微镜观察到静脉:将全身各处血液运回心脏血管动脉:将血液由心脏运往全身各处。
毛细血管:连接最小的静脉和最小的动脉;换句话讲一般的毛细血管两端一端是动脉另外一端就是静脉物质交换的场所关于毛细血管和动静脉的连接教师用两只不同颜色的粉笔代表动静脉, 让学生思考是否动静脉是直接相连的,同时将手中的两只粉笔直接碰在一起再让学生看书P5页的图片三、学生的活动内容三、学生的活动内容①感受手上的“青筋” ②感受“脉搏” ;教师要指出脉搏产生的原因(关于脉搏数和心率放在下堂课) ;评价中医的切脉理论③完成 P5的表格填写,并记在课堂笔记本上④补充动脉粥样硬化,并通过朝鲜战场的尸检报告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⑤补充三种血管出血的情况第 2 课时)运输的动力——心脏要说人体内最勤劳的器官那非心脏莫属了! 当我们还是个胚胎 (胎儿的形状都没出现时候)它就开始工作了,他的跳动伴将随着我们的一生!心脏的跳动就是通过自身的肌肉组织交替的收缩和舒 X 实现,这种有规律的收缩和舒X 推动着血液在心脏内按照严格的方向流动, 并做全身的循环通过听诊器,我们可以清楚的听到心脏工作时的特有的声音,若声音出现异常(比如杂音)往往说明心脏出现了问题教师通过模型初步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学会区分左右教师通过彩色粉笔的版画, 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心脏内血流的方向, 以及保证血流方向的原因,并为以后的双循环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将版画也画在笔记本上面)(插入图片)(插入图片)补充:脉搏=心率;脉搏跳动的频率和心脏强壮的关系第 3 课时)运输的溶剂——血液人体内的血液是一种流动的组织(很特别,要向学生特意说明) ,通过循环的流动,它为组织细胞带来了新鲜的氧气养料、同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各种废物带走血液占体重的 7—8%,而血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无色透明) ,但为什么看起来是红色的的呢?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教材血液分层的现象尝试回答水蛋白质血浆葡萄糖总结:运载血细胞;运输氧气、养料、废物无机盐血清与血浆成分非常相似, 只是没有蛋白质的 “血浆”血液的成分尿素(血清和血浆暂不做详细介绍)CO2等红细胞(RBC) :无核,两面双凹的圆饼状,有血红蛋白血细胞白细胞(WBC) :有核,不规则,无色透明,吞噬血小板(PLT) :无核,不规则,凝血2 / 5总之:血液可以看成是血细胞悬浮在血浆里面的一种混合物以下内容与血细胞结合起来穿插讲授:【红细胞】 寿命最长 120 天之所以红色是因为有含铁的蛋白质, 介绍 RBC 与 O2(鲜红色、暗红色) 、CO(煤气中毒)的结合特性上升到平衡高度,血细胞都是有骨髓产生的,数量比较稳定,当数量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往往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介绍两种贫血,并进行健康教育——膳食结构白细胞】首先要纠正学生误以为白细胞是白色的错误观点, 寿命不确定,因为白细胞有吞噬作用(因此白细胞有杀伤力,为白血病打下伏笔) ,教师结合初一学过的变形虫进行解释如何进行吞噬仍旧从平衡的高度,当白细胞数目增多时,往往预示这身体有炎症,比如:伤口的红肿化脓,阑尾炎……学生进行化验单分析的技能训练针对学生对白血病感兴趣,教师要说明:炎症与白血病不同,它是一种白细胞恶性的增生,浸润正常的组织细胞, 搞破坏!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介绍白血病的治疗血小板】关于血小板的形成,科学界也没有定论血小板的凝血机理:①堵住伤口②释放凝血物质,将血液中溶解的纤维蛋白变为不溶解状态, 当收缩的时候血清析出 和学生比较血清与血浆一些语言建议:可以使用一些拟人化的语言、比喻的语言、化抽象为形象如:由红细胞/白细胞是由骨髓产生的, 血小板却目前没有搞清楚, 但是英雄不问出处; 贫血的第二个原因,由于红细胞是靠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 当血红蛋白缺少再多的红细胞也是枉然; 血小板的凝血作用“堵”就像大河决口一样用麻袋、编织袋堵一样;煤气无色无味,是他的阴险之处,做到杀人于无形;用粉笔盒代表血浆, 抽出其中的一只粉笔代表蛋白质,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血浆与血清的关系,或者用数学公式表示 血浆=血清+蛋白质(当然教师得说明这个公式仅仅是帮助大家记忆的)……(第 4 课时) 血型和输血〇、导入〇、导入教师由输血的曲折历程导入课题。
得知不仅不同的生物之间不能随便输血,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一、血型的分类一、血型的分类让学生了解血型除了熟悉的 ABO 系列的还有其他的,都是分类标准的不同而导致的教师可以举例教室中的人群分类,不论怎么分,人还是那些人)ABO 系列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标记物(凝集原)来分的, 教师可以以卡通的形式画出抽象的凝集原,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二、血型的鉴定二、血型的鉴定由不同血液相输引起的后果谈到凝集凝集, 强调凝集凝集的概念后, 引出问题为什么会凝集?再说出红细胞凝集是受到血液中的另外一种物质凝集素的影响,导出表格(这 X 表格是为教会大家学会鉴定血型的知识储备) :血型ABO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AB无3 / 5血清中的凝集素抗 BA抗 A 和抗 BABA 和 B无画出表格填好第一列和第二列以后要稍作总结: 红细胞之所以会凝集是因为受到血液中另外一种物质——凝集素的影响, 凝集原只有两种—>凝集素也只有两种分别对抗A 凝集原B 凝集原,和学生共同完成第三列的填写有了这 X 表格,我们就可以利用凝集现象来鉴定人类的血型教师教学生如何鉴定血型……三、输血的原则三、输血的原则正是由于血液中存在着凝集素, 所以不能乱输血。
教师由民间的说法、媒体的误导谈起“O 型血真的是万能的吗?”结合表格说明输血的情况,这种“万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有一定的使用限制:少量、缓慢所以总结出: 输血的原则为——同型血相输! 让学生知道就算同型血相输也要经过严格的交叉配血实验,还要考虑到其他类型的血液(比如RH 系列的)四、无偿献血以及成分献血、输血四、无偿献血以及成分献血、输血以总结式说起:回顾输血的发展历史,真可谓一波三折, 其间经历了由愚昧到科学,由残忍到文明的历程,许多先驱者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随着输血技术的日臻完善, 输血为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扩大手术治疗的 X 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问世,成份输血的推广,置换输血的开展,从输入延伸到祛除病理成分,从而使输血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教师浅谈成分献血、输血问题:为什么 XX 是国足训练的“风水宝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无偿献血对于自身的好处无偿献血对人体有好处, 而且拒绝了商业行为的固有缺点, 净化了我们的血库,但是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来鼓励大家无偿献血, 因为民众不一定有我们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教师介绍无偿献血的一些优惠政策第 5 课时) 血液循环〇、导入:〇、导入:实事求是的从哈维试验谈起,这个实验证明了动脉和静脉相通的,并进行合理的猜想,在动静脉之间存在着联系的血管,这种血管就是学生已经熟悉的毛细血管。
学生通过分析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请款分析如何正确区分各种类型的血管, 综合各种情况,血流的速度、方向等……教师事先要画出鱼的心脏位置、提示学生在显微镜下的图像;这个环节的教学插入加压止血的位置下定义:血液循环 书中的第一句话是指——封闭式;第二句话是指循环, 因此人类的血液循环是一种封闭式的循环一、双循环一、双循环:在学生作图的基础上, 分析血液流经的路程, 以及在流经各种毛细血管网是发生的成分变化,教师完善双循环的介绍(提醒学生粉笔的颜色不同了) 这个环节除了要讲清楚双循环外,还要把两种血液的类型与血管的类型区分开注意:这两个循环是同时进行的教师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分别介绍插入图片)(插入图片)二、血压:二、血压:概念: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一种侧压力测量的部位(肱动脉) ;表示方法 A/B(A 是高压,收缩压介于 12~18.7 之间;B 是低压介于 8~12 之间) ;单位 Kp这个教学环节要解决三种血管出血情况的判断和高血压的保健内容4 / 5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1 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生理功能2.说出肾脏的结构和特点。
3.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4.描述皮肤的一般构造和排汗的过程2】重点重点:1.泌尿系统的构成和功能2.肾单位的结构特点3.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5】难点: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尿液的形成过程6】教学法:教学法:讲述法、观察法、讨论法第 1 课时)泌尿系统的构成〇、导入:〇、导入:教师说人在生命过程中体内会产生许多的废物, 需要及时排出体外, 提问学生他们都知道那些排出废物的形式(或方法)?一、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一、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教师要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将其总结、 归类、提高排遗:特指没有消化的实物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呼吸系统排泄:代谢废物的排出皮肤泌尿系统(主要的排泄方式)二、泌尿系统的构成二、泌尿系统的构成肾脏:腹腔背侧,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左高右低,蚕豆形输尿管:连接肾脏和膀胱,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运到膀胱膀胱:临时贮藏尿液的场所(鸟类已经退化)尿道:尿液排出体外的通道三、肾单位的结构三、肾单位的结构之所以成为肾单位,因为它是产生尿液的最小结构, 每个肾脏中都有越 120 万个他们交替着工作,把流经肾脏的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提取出来, 它更像血液的清洗机一样, 使得我们的血液变得更加纯净。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注意,两个毛细血管两端都是动脉5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