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docx
52页2024-202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1、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答案】 D2、教师设计“报告文学”专题阅读,准备向学生介绍以下篇目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A.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B.夏衍《包身工》C.林庚《说“木叶”》D.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答案】 B3、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入时教师先以冯骥才《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发问:“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不协调的一对,但作者写得很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对夫妻美在何处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缺陷美”然后拿出维纳斯石膏塑像展示,以“探讨断臂的维纳斯到底美在何处”设疑,揭示课题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整个导入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B.可看出教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很熟悉,善于拿捏导入角度C.联系学生生活,于无疑处设疑,巧妙引入“缺陷美”,为揭题作铺垫D.教师直接展示断臂雕像,开门见山入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答案】 D4、教师导读名著《水浒传》时,为帮助学生区分记忆小说当中众多的人物及其诨名,举出其中的一段话:“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
教师请学生回答红旗后面所书分别对应哪两位首领的诨名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A.晁盖、卢俊义B.卢俊义、史进C.林冲、宋江D.宋江、卢俊义【答案】 D5、学习完《过秦论》,教师补充了一段最新的考古资料,阅读并按照要求答题A.教师能关注课程内容的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潮流B.教师能结合史实资料拓展语文课程,实现了课程的综合C.与课文内容相悖,阻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D.激活了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权威,积极探索【答案】 C6、阅读《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由悟其名言初步了解孔圣人,“听其言,察其人”,使学生从人物身上抑或故事之中受到启发.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出学生学习本课的浓郁兴趣B.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默读,最好的方法也是默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C.学习文言文要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D.《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而是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答案】 B7、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学生做了课堂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A.“三曹”:曹操、曹植、曹冲B.“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杜甫C.“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询、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D.“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答案】 D8、研读古代经典文化时,教师提醒学生给不理解的字词释义。
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 )A.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老子》)渊:沉静,深沉B.《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志:志向C.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盼:眼睛黑白分明,十分明亮D.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诗经·灵台》)攻:建造【答案】 B9、阅读某教师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对学情的错误判断会影响教学实施B.课外文言文教学并非只是某个年级教师的任务C.高三才开始教学课外文言文为时已晚,不会有效果D.文言文教学切忌“从本到本”,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答案】 C10、教学《囚绿记》后,某教师准备给学生另外推荐几篇类似的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不合适的是( )A.杨朔《荔枝蜜》B.季羡林《二月兰》C.高尔基《海燕》D.宗璞《紫罗兰瀑布》【答案】 C11、某版教科书课文《故都的秋》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A.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B.引导学生研读文章语句.体会作者情感C.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D.引导学生展开对景物描写的细节分析.抓住文章主旨【答案】 D12、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举例阐释田园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下列例句恰当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答案】 D13、某学生要在大会上进行一次演讲,教师为其推荐了一些演讲词让她参考,下列不合适的是( )A.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B.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C.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答案】 B14、赏析诗歌意象是学习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下列意象中,与意象“猿啸”所表达的情感较为一致的是( )A.明月B.大雁C.菊花D.芭蕉【答案】 D15、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答案】 C16、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答案】 C17、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A.知识系统B.练习系统C.助读系统D.范文系统【答案】 A18、初中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文学作品之最,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无误的一项是( )A.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记》B.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班超的《汉书》C.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刘勰的《文心雕龙》D.《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答案】 C19、阅读《醉翁亭记》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A.教师的教学评价及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B.教师应该制止学生根据译文推断字词的含义C.教师为学生提供发言机会,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D.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答案】 B20、某教师在教学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前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B.引导学生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C.指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D.引导学生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答案】 B21、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鉴赏小记》;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
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B.这两项作业是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答案】 B22、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鉴赏诗词作品,并列举了运用拟人修辞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B.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D.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答案】 C23、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A.知识系统B.练习系统C.助读系统D.范文系统【答案】 A24、古代文学常识分享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知识下列学生的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A.《赠从弟》的作者刘桢,字公干,是东汉末诗人,“前七子”之一B.《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C.《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D.《河中石兽》出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均为志怪小说集【答案】 A25、学习完鲁迅的小说《故乡》,学生认识了闰土这一令人难忘的人物,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鲁迅的小说里的其他典型人物,下面所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藤野先生B.祥林嫂C.华老栓D.涓生【答案】 A26、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一课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答案】 B27、教师在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指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属于借物抒情的一项的是( )A.老舍《济南的冬天》B.朱自清《荷塘月色》C.杨朔《荔枝蜜》D.邓荣坤《秋雨》【答案】 C28、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下列对教师这一做法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