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八里台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0页天津八里台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弄口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萌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徊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6.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7.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参考答案:6.D(有效信息在第①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明确得出李白的诗歌到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项逆推错误)7.C(A项,原文在第②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估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所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项张冠李戴B项,信息源在第②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据此可知,“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D项,信息源在第②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8.B(B项信息源在第①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强化因果) 略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蒙学即发蒙开窍之教育教学,蒙学典籍是用于蒙学的经典教材开办蒙学、编撰蒙学教材历史悠久。
周谷城在为《传统蒙学丛书》所作的“序”中写道:《汉书·艺文志》收有小学十家,所谓小学,也就是蒙学;秦代李斯的《仓颉篇》和西汉史游的《急就章》都是为了初学启蒙之用的,可谓最早的蒙学教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读书不再是达官显贵的专利,平民百姓也有了读书的需要与可能当然,贵族或求仕途者与一般平民在读书的内容和目的上有区别,贵族和求仕途的人所读的主要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是士大夫阶层的法定教科书辟土殖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的农工商小民读书是为了粗通文字,士大夫阶层诘诎聱牙的法定教科书并不适合他们诵读为满足平民读书的需求,一些文人雅士为他们编写适合诵读需求的教材于是,就出现了《兔园册》《杂字》《百家姓》之类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所诵的村书汉代“独尊儒术”,儒学虽然取得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但从义理层面阐释儒学的普及读物并不流行,在日常生活领域,远不如传播形式灵活、能够入民化俗的佛学和道家的影响大考虑到维护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至宋明理学阶段,儒学已不再拘泥于正义、义疏之繁琐章句,而注重于义理层面的普及——兴办书院,举行讲会;编写《温公家训》《家礼》等家庭教育读本;编写《三字经》《童蒙须知》等童蒙读物,向普通民众宣讲和灌输儒学的基本义理。
这些为普通民众甚至少儿所编写的儒学读本大多采取韵文体,便于口诵记忆,很快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以儒学义理普及为主体内容的蒙学读物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流传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社会制度的支持,能够利用学校教育这个得天独厚的传播渠道《社学要略》记载:“掌印官晓喻百姓,今后子弟,可读书之年,即送社学读书,纵使穷忙,也须十月以后在学三月以后回家……乡间社学,以广教化子弟读书,务在明理,非必令农民子弟人人考取科第也清朝为了让适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蒙学教育,甚至专门为民间孤寒子弟设立“义塾”至于所学内容,大致是“初八社学,八岁以下先读《三字经》,以广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此外还讲授“近世教民俗语,及切于纲常伦理、道义身心者”,诸如《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由此可见,蒙学教育主要是对适龄儿童进行儒学思想的熏陶,让他们在粗通文字的同时,也接受“化民成俗”的道德教化 (选自王习胜《蒙学典籍的道德背反性省察》,有改动)【题文】下列对“蒙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蒙学历史悠久,按周谷城的说法,至少秦时就已出现B.蒙学即发蒙开窍之学,负有“化民成俗”的道德使命。
C.蒙学的对象是农工商小民,他们读书是为了粗通文字D.蒙学与社学关系密切,适龄儿童可在社学中接受蒙学参考答案:C(从原文看,蒙学教育主要是对适龄儿童进行儒学思想的熏陶 C(从原文看,蒙学教育主要是对适龄儿童进行儒学思想的熏陶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刘斌 ⑴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⑵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
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 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⑹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
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⑺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
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