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
4页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目标】1.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3.理解文章结尾句子具有怎样的内涵4.搜集有关长江的故事、古诗词等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 380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经11个省区,是中国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长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由于它的灵性,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位于东经91.0°,北纬33.5°,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1、 详解关于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峰: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唐古拉山脉最高一组雪山群为典型之角峰唐古拉山脉属地槽皱褶,燕山运动成山,更新世后,因喜马拉雅运动使山脉与青藏高原同时大幅度隆起。
各拉丹冬雪峰为其组成部分,以海相侏罗纪地层为主,兼有花岗岩与基性岩侵入除主峰外,雪山共有6000米以上之山峰20座,南北长50余公里,东西宽达20公里冰雪覆盖面积几近600平方公里,大小现代冰川合计105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坡5800米,冰川末端高度,北坡5200米,南坡5300米 曾先后有许多国家的队伍到过江源1985年,日本京都大学学术登山队到达江源,攀登各拉丹冬峰,有6人登顶成功1986年,中美联合长江科学考察漂流队到达姜古迪如冰川,并竖立了"长江源头"石碑1991年,清华大学登山队试图征服该峰,未成功1992年,台湾一支队伍,到达姜古迪如冰川此间,又有两支分别来自韩国及日本的队伍,企图征服江 源均告失败1994年,北京大学飘柔登山队,一行15人,其中有11人成功登上各拉丹冬顶峰,成为第一支登上长江源之巅峰的中国队伍2、走近作者马丽华,原籍江苏省邳州,出生于山东济南市1976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现临沂大学) 中文系,同年进藏,曾任《西藏文学》编辑1988年至199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获北大文学学士学位后任西藏文联副主席、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编审。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调至北京,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3、预习检测海拔 ( bá ) 黧黑( lí ) 砾石( lì )虔诚( qián ) 恭顺( ɡōnɡ ) 演绎( yì )蠕动( rú ) 豁然( huò ) 凄凉( qī )懈怠( dài ) 敦实( dūn ) 蜿蜒( wānyán )2.词语解释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风云变幻: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接踵而至: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川流不息:指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安营扎寨: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交流点拨】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浏览的经历2.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是怎样的?【交流点拨】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峰周围有20多座海拔6 000米以上的雪峰,形成了唐古拉山的高峰群,在这方圆1 500平方公里的高峰区发育着100多条现代冰川。
是中国第一大江——长江的发源地各拉丹冬的东侧是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的冰川,这些冰塔,在阳光下,洁净如洗,光泽闪熠,巍巍耸峙形态各异,犹如水晶的世界,是唐古拉山脉一大奇景各拉丹冬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清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各拉丹冬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200 mm,海拔5 000米以上的降水量大大高于山下,经常是雪雹铺天盖地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1.轻声读课文,找一找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点景色?【交流点拨】作者主要写的是各拉丹冬的冰塔林具体写的顺序:冰塔林→砾石堆上→冰河→冰山2.熟读课文,找出具体写冰塔林特点的句子交流点拨】第5段:“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第6段:“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第11段:“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3.作者写冰塔林的特点,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怀?【交流点拨】赞美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1.品味下列语句,写下你的阅读感受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交流点拨】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创造了各拉丹冬的美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交流点拨】此句写出了冰河上风的猛烈巨大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交流点拨】此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阳光和风的威力它们是在为大自然创造美,而且还是那么用心4)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交流点拨】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无不打上岁月的烙印岁月无情似有情,是时间造就了冰山这大自然的美景2.文章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交流点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带给人类的、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美景,它所给予人类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穷无尽的财富长江之水源源不断,那里的人们会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应有尽有的美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1.总结课文课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的文化源远流长,它奔腾不息,气势恢宏,使人望而生畏,它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要保护好我们尊重爱戴的母亲河!2.拓展延伸请你想一想你知道的写雪的诗句有哪些?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设计】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冰塔林,壮美的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