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之无化》之“世界的拒绝”解读 彭富春.docx
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无之无化》之“世界的拒绝”解读 彭富春 《无之无化》之“世界的拒绝”解读 彭富春 (2022.02—2022.06) 海德格尔研究 存在自身与存在者的区分:Being itself与beings这是海德格尔的区分西方传统中存在就是存在者,有完满的存在者(金色的圆球——巴门尼德)与不完满的存在者 存在:to be(动词不定式,这在汉语中不存在,有人把它译为是,在等)存在问题并不是一个动词不定式的问题,在汉语中,道与存在对比接近 如此理解的存在都显得虚无,存在不是存在者,那么它就是虚无 存在与虚无的关系:存在就是虚无,它们不是两个东西存在,虚无不是一种状态,对象(对象是主客体思维),它是非客体性虚无:思想,事情,规定的规定(三者都被虚无规定) 追问与透视:走近海德格尔,然后走出海德格尔,沿着他的思想走一遍 导论:无作为思想的事情的规定 第1、2段: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追问存在的意义从存在自身区分于存在者如此理解的存在却显现为虚无。
与此相应的不是“存在和虚无”,而是“存在作为虚无”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形成主题存在存在着,凭借于它作为虚无虚无化以此方式“无”成为了海德格尔观念中的思想的事情的规定延此路线本着试图追寻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以期获得对于“存在的意义”新的透视 “存在作为虚无”,此同等设置听起来已经特别目生,由于哲学的历史只知道“存在和虚无”这一题目但海德格尔的思想说明:假设存在赋予去斟酌的话,那么虚无也将同时呈现倘使哲学是存在的历史的话,那么它同样也是虚无的历史那被海德格尔思想视着与己对抗的哲学的历史是怎样斟酌存在和虚无 的呢? 【讲解】 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是存在者作为虚无首先要追问西方哲学史如何议论虚无 第3段: 在哲学历史的开端让我们追忆巴门尼德女神给他指引了三条道路:存在之路、虚无之路和要死者之路存在要被斟酌和言说,它务必存在虚无不存在,它既不成思议,也不成言说那要死者之路没有作出任何抉择,以至于存在和虚无都是无所谓的但是存在是存在,不是虚无因此存在既不源于虚无,也不归于虚无在此意义上虚无完全被思想和言说所摈弃在中世纪,上帝乃存在,而虚无意味着非上帝的存在者的离席。
在形而上学的终端黑格尔指出:“纯存在和纯虚无是同一的”存在和虚无在这种范围内同属一体,当它们在其非确定性(理应是指非被规定性,即自己规定自己)和非中介性上一致时由于其否决的意义,虚无在哲学的历史上没有形成主题,更不用说存在作为虚无了 【讲解】 西方哲学史是从古希腊到黑格尔在古希腊,巴门尼德是真正的形而上学之父、第一哲学之父泰勒斯的哲学是自然哲学,不是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巴门尼德残篇《论本性》(或译为《论天性》、《论自然》)中指领略两条路:真理之路和观法之路真理是唯一的,观法可以有好多,当然也可以说还有第三条虚无之路,但虚无是不存在的,真理之路和观法之路是存在的观法之路是要死者之路,似是而非,人走在真理之路与虚无之路之间 A、真理之路: a. 存在被斟酌研究,它务必存在,这里不是可能存在或现实存在,存在作为自身而言是“务必存在” b. 存在在要被斟酌,存在和思想是同一的 c. 存在务必被言说 B、虚无之路: a. 不仅不存在,而且务必不存在 b. 务必不成斟酌 c. 不成言说 C、人(要死者、聪慧者)之路: 处于存在与虚无之间,似是而非,作为自然状态的一般人都在这条路上,哲学家应道别这条路,且防止走上虚无之路。
在巴门尼德这里,存在和虚无相对立,与赫拉克利特的变化相识别后者是有无之变 中世纪从上帝启程,存在是上帝的在场或显现,虚无是上帝的缺席 近代,黑格尔的《规律学》中纯粹的存在和虚无是同一的,由于纯粹的存在只是它自身这种同一变更了古希腊和 中世纪对存在和虚无的态度同一源于非确定性和非中介性非确定性指事物成为自身务必获得自身的规定非中介性指事物的进展经过辨证的过程当事物停留在自身,没有与外界发生关系时就是非中介性的 综上,虚无在西方历史上是消极否决的,不成能成为主题,存在却是根本性的主题因此“存在作为虚无”不能成为主题(中国重道的无和空,但是和西方有很大差异) 第4段: 正由于哲学的历史没有斟酌虚无,所以我们务必和海德格尔一同追问:什么是这个虚无自身?康德熟悉到了一种虚无,即一个没有对象的空洞概念或者一个没有概念的空洞对象;一个空洞的概念的对象或者一个没有对象的空洞的直观这些样式却不能和海德格尔所思的虚无认同,由于此种虚无与存在者的虚无毫不相干 【讲解】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斟酌虚无好多的人,因此最具代表性康德是从人的熟悉功能启程斟酌虚无的。
人的熟悉功能有感性(直观)、知性(概念)、理 性(理念)但一般的熟悉只相关于感性和知性,理性只供给原那么前两种虚无,即没有对象的空洞概念和没有概念的空洞对象都是就概念与对象的关系提出的四种虚无中只有一种与直观相关康德的虚无始终是存在者的虚无 第5段: 只要虚无理解为存在的虚无的话,那么它务必与否决和褫夺相区分当虚无说明存在的本性的时候,不和否决只具有陈述的特点,它作为存在者与其他的存在者相关根据海德格尔,存在者之不和否决已设立了无之无化为前提,由于此使彼成为可能但这是如此发生的:无之无化自身显示为打开和自由,在此否决才有其可能性这又持续导致否决能够去否决存在者因此不和否决为无之无化所规定并成为其衍生样式假设无之无化来源地不理解为否决的话,那么它也不能把握为褫夺褫夺标明存在者的缺少和原本属于某物的缺乏因此它是存在者否决的一个样式在这种否决中,它还不与虚无自身相关由于虚无不能是存在者的缺少和缺乏,而是存在的本性只有当存在作为虚无虚无化时,存在者的褫夺才是可能的 【讲解】 回想本文的思路:首先直接说明思想的主题,然后回到西方历史,得出结论,即没有斟酌虚无留神不能用海德格尔之后的东西来阐释他,只能说其影响。
再次,斟酌西方哲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关于虚无的斟酌结果回到海德格尔自身,如何规定虚无斟酌海德格尔自身对虚无的规定时,又是从否决的意义启程,首先将虚无与否决、褫夺相区分 虚无与否决和“不”相区分否决和“不”仍是陈述句的形态,还是一种存在者的样式,而不是存在自身存在的虚无也不是褫夺,由于后者是事物本身具有的特性被剥夺否决和褫夺只有在虚无虚无化的根基上才能发生 第6段: 因此虚无既不能理解为否决,也不能理解为褫夺那么虚无怎样才能被规定?海德格尔的回复为:虚无虚无化它无化,凭借于它与存在者相区分本 体论的区分已照亮了这样一种虚无与存在者相区分的意义,它意味着:存在不是存在者在此范围内存在同样是虚无基于同一理由,区分自身也是虚无本身正是在此虚无与存在者的区分中,无之无化才能被阅历到无的本性立于偏离存在者和远离存在者但是,这不是虚无的消散,而是它的启示 【讲解】 虚无虚无化是同义反复,假设我们赋予虚无一个切当的说法,那么就会把虚无当作存在者同一反复的表达式是理解海德格尔的关键,它不是非规律海德格尔是为了让我们放弃存在者的思维,回到存在本身虚无化是一个动词,表示过程、动态性。
虚无虚无化是本体论的区分,也是通常说的存在论的差异存在论实际上就是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差异异于区分,是由于差异是状态性的,区分那么是动态性的德理达的延异也是如此那么什么是存在论的差异?即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区分于存在者由前者可以推出存在是虚无不是”代表差异和区分,而差异和区分自身也是虚无化的存在论的差异说明它偏离、远离存在者但是偏离和远离不是存在和虚无的消散,而是存在自身的透露 第7段: 虚无的启示在于,虚无让存在去存在虚无以此拥有它具有动词化形态的表达方式分词形式的虚无化是重要的这一分词说明了存在以确定的‘活动’,存在者唯有借此才存在作为活动,无之无化既非手前之物,亦非手上之物,更非存在者的消散,而是理解为存在之让此让然后是纯粹的赋予而它所赋予的正是存在在赋予之中结果生成了生成 【讲解】 虚无虚无化具有动词意义,动词早于名词从过程、动作方面赋予了新的解释虚无不是手前之物,不是手上之物,不是存在者的消散虚无是存在之让,即让存在,相对于制造存在消极中包含有积极让——生活中代表强大,或最高的人生态度,泰然让之,上帝造人就是让人成为人让是纯粹的赋予,所赋予的正是存在。
赋予与所赋予当中展现了生成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