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docx
24页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如果陈子昂有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 A.曹操 B.王湾 C.陆游 D.龚自珍 (2)网名为“路人丙”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遇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中进行了讨论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之”和“而”好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_______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 下联:________登飞来峰,抒写________,诵之________ (1)B (2)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3)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4)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A项,曹操(东汉末年);B项,王湾(唐代诗人)C项,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D项,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据此,陈子昂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B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由此可知,网友丙的理解是正确的 (3)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漫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据此运用拟写对联的方法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 B; ⑵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⑶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⑷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⑶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衔接的判断能力,要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⑷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 2.古诗阅读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 ⑴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这里用“珠”字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⑵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做题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红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⑵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 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柳条、藤蔓、黄莺 (2)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 惜别之情 (1)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2)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系离情”进行分析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黄莺久住浑相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欲别频啼”四个字表达出了“惜别”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柳条、藤蔓、黄莺 ⑵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别之情。
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答题时应注意,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柳条、藤蔓、黄莺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①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② ①吕本中: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②东风:春风 (1)“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_的自然属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1)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2)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1)诗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的意思是: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将木芙蓉赋予人的思想,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芙蓉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努力开放的情形,用其鲜艳的色泽表达了木芙蓉不畏严寒的精神据此可填写作答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木芙蓉”,实际上是借“木芙蓉”来写人特别是“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 物言志,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据此理解分析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⑵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⑴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⑵本题考查分析托物言志写法答题时应注意,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结合诗句分析作答 5.阅读下面古词,完成后面小题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
寒灯思旧事,断雁②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①悄然:这里是忧郁的意思②断雁:失群之雁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孤身一人客居旅店,不禁忧郁愁闷,悲从中来 B.颔联是首联“凝情自悄然”一句的具体化,描绘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 C.颈联写由于家乡远隔千山万水,纵然做梦,也梦不到故乡 D.尾联以设想之词描绘出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 (2)下面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点明了题旨,又为全诗奠定了哀怨愁闷,悲从中来 B.颔联“警”字极富炼字功夫,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C.颈联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虚实相间,读起来荡气回肠 D.本诗意象鲜明,画面清晰,抒情明了,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C (2)D (1)颈联中“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的意思是家乡路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