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十二章详解》.pdf
4页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 详解详解第一章第一章 学而学而章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 ,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章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 ,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1.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2.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 “时习”是学习方法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 “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第二章第二章 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章解: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章解: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1.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 “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 “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 看出什么?看出什么?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第三章第三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解: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过法度。
章解: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过法度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第四章第四章 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章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章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知新”的含义是什么?“知新”的含义是什么? “知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展。
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知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展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第五章第五章 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思则罔章解: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章解: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无所得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第六章第六章 贤哉,回也贤哉,回也章解: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小竹筒饭,一瓢冷水,住在偏僻狭窄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忧苦,颜回却一直乐观并无改变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章解: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小竹筒饭,一瓢冷水,住在偏僻狭窄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忧苦,颜回却一直乐观并无改变。
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生活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生活第七章第七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章解: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章解: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这一章讲的是什么内容?这一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此章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此章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第八章第八章 饭疏食,饮水饭疏食,饮水章解: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章解: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简要评析这章孔子要阐述的观点简要评析这章孔子要阐述的观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 ,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 ,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第九章第九章 三人行三人行章解: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正 ”章解: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正 ”简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简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该句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该句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第十章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子在川上曰该句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该句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运用比喻手法将时光比作河流,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忠告自己,也在忠告弟子和后人,要珍惜大好时光。
运用比喻手法将时光比作河流,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忠告自己,也在忠告弟子和后人,要珍惜大好时光谈谈你对这章的理解谈谈你对这章的理解 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观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他所说的“逝者” ,没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罗万象且就天地人世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个人如此,群体亦不例外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观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他所说的“逝者” ,没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罗万象且就天地人世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个人如此,群体亦不例外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三军可夺帅也三军可夺帅也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运用对比来说明,即使是普通人,也是有些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很困难的运用对比来说明,即使是普通人,也是有些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很困难的请试着解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夺”字请试着解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夺”字夺”原意是“夺走” ,这里是“改变”的意思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夺”原意是“夺走” ,这里是“改变”的意思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第十二章博学而笃志第十二章博学而笃志章解: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有坚定的志向,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并且能联系当前的事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章解: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有坚定的志向,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并且能联系当前的事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怎样理解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怎样理解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博学”指广泛学习和学问渊博, “笃志”指要有坚定的志向。
整句就是要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博学”指广泛学习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