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面纱》.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4422267
  • 上传时间:2021-08-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21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面纱》 摘 要: 近代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急剧恶化和全球化的生态危机,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迫在眉睫的任务生态学家开始重新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努力寻找生态意蕴,以期建构新的生态学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解读英国作家毛姆的经典小说《面纱》,旨在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视角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部著作 关键词: 生态批评 《面纱》 毛姆 一、关于《面纱》和生态批评 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于1919年开始游历中国他途经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来到亚洲,从西贡经香港到上海,然后北上天津、北京,再转回上海,坐船溯扬子江而上,一直到山城重庆次年元月初返回上海,后又去香港住了几天,最后取道苏伊士回英伦,这一趟旅行长达四个月之久此时的中国刚从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的噩梦中醒来,清王朝没落,军阀混战,瘟疫肆虐,整个中国大地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毛姆根据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创作了三部作品,分别是随笔集《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以北京为背景的剧作《苏伊士之东》(1922)和以香港及中国内地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面纱》(又译为《彩色的面纱》,1925)。

      《在中国的屏风》和《面纱》两部小说集中反映了毛姆对中国道家文化的好奇,毛姆将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视为治愈西方精神分裂的良药 《面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空有一副漂亮皮囊的女子凯蒂爱慕虚荣,终日游离于各式各样男人之间,从选择夫婿渐渐变成了被人选择的老姑娘日复一日,连母亲都毫不客气地“问凯蒂还要她的爸爸养她多久为了给她撑排场,几乎把他挣来的钱全都花光了,而她没有把握住一次机会”看着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妹妹也找到了如意郎君,为了逃离终日喋喋不休的母亲,凯蒂草率地接受了生性孤僻的细菌学家瓦尔特・费恩的求婚,作为医学者的妻子,她不得不离开夜夜笙歌的伦敦上流社会,跟随丈夫远赴神秘的东方殖民地――香港一段时间后,凯蒂厌倦了无趣的丈夫,受够了无趣的生活,她开始与擅长花言巧语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森偷情瓦尔特发现后并没有选择立即戳穿,而是开始了一场可怕的报复计划他带着凯蒂前往中国内地一个叫湄潭府的地方,平息当地疯狂流行的霍乱瘟疫在那里,瓦尔特终日忙于拯救感染瘟疫的中国人,凯蒂也投身于救助孤儿的事业中,逐渐找到了自我不幸的是,瓦尔特染上了霍乱并去世,凯蒂回到香港后,没能忍住旧情人的诱惑,再一次与他发生了关系,为此凯蒂深深嫌弃自己,最后回到了父亲身边平静地度过余生。

      在经历过爱情、背叛与死亡后,弥漫在凯蒂面前的生活的面纱终于逐渐褪去,凯蒂从此踏上了精神成长道路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分析《面纱》,那么什么是生态批评?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认为,“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Glotfelty 1996)王诺指出:“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来进行文化批判――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Lawrence Bull给出的定义更加简单明了,“生态批评就是关于文学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Lawewnce 1995)本文从自然生态批评和社会生态批评两个方面分别分析文本《面纱》,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著作 二、《面纱》中的自然生态批评 (一)人与自然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生理本能,追求肉欲和物欲哲学的宿命论和生物定论也显示了人在自然面前是被动的,是渺小无力的发达的工业使得西方开始迷失自己,西方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向神秘的东方寻求良药在文本《面纱》中,对于初到中国大地的凯蒂而言,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可就没那么吸引人了。

      凯蒂婚前终日参加各种舞会,与各种各样的男人调情,“频繁出现在舞会上,先是温布尔登、王宫,然后是爱斯科赛马会、亨利市”,然而却不接受任何一个男人的求婚,“会圆滑地拒绝他们,却不用说出那个‘不’字”过了25岁生日后,她仍然没能把自己嫁出去,已然成了众人眼中的老姑娘,母亲眼中的累赘,于是草率地接受了自己并不爱的细菌学家瓦尔特・费恩,并跟随他来到了中国大地习惯了灯红酒绿的伦敦,来到中国香港的凯蒂并不适应尽管在香港,她仍然受邀参加各种晚会,就像在伦敦一样,但是“她不喜欢这座中国城市,每当她来到维多利亚路旁他们常见面的肮脏的小房子时,她就抑制不住地紧张”在伦敦时,她是众人眼中的老姑娘;在香港时,她是正经严肃的细菌学家瓦尔特的妻子,社会地位并不如她希望的那样,甚至没有人去家里做客,她开始察觉到她的地位取决于丈夫的社会地位,可惜的是,瓦尔特只是一位细菌学家,甚至都比不上那位五十三岁的退休的印度官员与香港布政司查理・唐森发生婚外情后,凯蒂对舞会也失去了兴趣,心心念念的只有唐森一人,又变回了一位“绝顶美人”,经历了人生的“第二春” 婚外情被发现后,对唐森失望透顶的凯蒂不得不随瓦尔特前往湄潭府。

      在急于摆脱凯蒂的唐森口中,这是“一处疗养胜地,我所去过的中国城市没有一个能够享此雅号”实际上湄潭府是中国内地一处霍乱重灾区瓦尔特对凯蒂的惩罚从湄潭府开始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农民生活苦不堪言,70%的中国人都住在农村在毛姆笔下,湄潭府就像是个原始的世外桃源,人们善良,心态平和,自然风光也十分优美凯蒂看到“山坡上耸立着一座拱门”,“它矗立在那儿,是一种隐隐约约的威胁,抑或对她的嘲笑”但她同时感觉到“它在逐渐西沉的太阳面前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剪影”,这座拱门清楚明白地告诉凯蒂她的生活自此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对此她无能为力刚开始时,可以说凯蒂对湄潭府及这里的人是不喜欢的,离开了伦敦和香港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像希望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好,整日无所事事,陪伴在身边的只有受命保护她的中国士兵,奈何语言不通,凯蒂并不能与他交谈此时的湄潭府的景色美丽却又可怕,正如书中所言:“受到某种陌生而可怕的力量的控制,才会如此沉寂在接受并适应了湄潭府的生活后,那座神庙也失去了神奇色彩,“到了拂晓、黄昏以至夜晚,她偶尔会幸运地捕捉到它独一无二的美感”渐渐地,凯蒂投身于教会工作中,开始寻求自我,也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二)人与人 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精神危机,物质文明的繁荣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和舒适,但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建设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梁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的弊病,在艾略特眼中,世界变成了荒原,个体也成了囚禁于荒原的“空中飞人”基督教教义宣称人生来就背负原罪,一生都在赎罪,对此生世界的失望和彷徨无法得到排解,只能寄托于对彼岸世界即天堂的向往之中西方世界的二元对立使得人们开始寻求救赎心灵的良药,于是东方文化,尤其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浓厚兴趣 尽管毛姆将东方塑造成西方人重获新生的精神家园,但是仔细分析文本《面纱》,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对中国的误读和扭曲,深深植根于毛姆内心中的沙文主义和种族自大的自负心理使得毛姆只愿意接受和表现他所想象出来的中国世界,有意地避开真实的、完整的中国尽管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者并不想带动和这些殖民地发展,他们所想的只有无休止地剥夺资源,这些殖民地并不是大英帝国的一份子英国人无论到哪个国家去旅行和办事,总是住在有说英语的侍者的旅馆中,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他国的语言,了解别国的习惯及制度。

      毛姆在四处旅行时,身上总是揣着英国官员开的介绍信,寄住在当地的官员和幕僚家中他的亚洲之行是在出租的游船里和大象的背上悠闲渡过的,身边还有一大帮随从替他扛行李闲暇之余,毛姆要么是在当地总督家的阳台上喝马爹利,要么是在新加坡最豪华的酒店里打桥牌他永远要吃英国式的早餐和下午茶,一切生活方式尽可能地维持在与国内时一样这种典型的英国式的种族自大和民族偏见使得毛姆在看待东方时总是手持一个滤色镜,保持一定距离,好奇地打量着这片与他生长背景完全异质的文明,毛姆在《面纱》中借几位主要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也表明了这一点 凯蒂在与查理偷情时,卧室门把手被人拧了一下,凯蒂担心是瓦尔特回来发现了他俩的丑事,查理安慰她:“这一定是佣人搞的除了中国人,没人上来就那样拧把手在查理眼中,所有西方人进门前是会敲门的,在得到许可后才会进门,而中国人不是,他们都是不打招呼直接推门而入,脑中并没有隐私这一概念,更别说尊重他人隐私作为下一任香港布政司的不二人选,查理可以说是英国上流阶层的代表,从他的言谈举止我们能推测英国整个上流社会对中国人的看法凯蒂初到霍乱肆虐的湄潭府时,所见所闻尽是中国的肮脏杂乱、破败的房屋、古怪的女仆、污秽的街道和愚昧无知的村民。

      中国民众丧失了言语权利,死气沉沉那些“活像一堆小虫子”的中国小孩让凯蒂心生嫌恶,“觉得她们不像人类,而是某种罕见的不知名的动物”在毛姆的描述中,这些孩子的命运不是被放在敛尸盒里丢掉,就是被残忍的接生婆直接扔掉,运气好的就是被卖给修道院,在上帝和修女的爱中成长在小说中给人留下印象的大概只有那位于团长了,“军队长官是个铁腕人物,要是这个城市还没有陷入和大火,那就要归功于这位长官的严厉治军”然而可惜的是,这位军官也没有太多主见,倒像是随时听候费恩医生调遣的仆从为了凸显男主人公瓦尔特的伟大,毛姆借海关官员韦丁顿之口表达了心声:“如果说谁能够单枪匹马扑灭这场恐怖的瘟疫,他就将是那个人他每天医治病人,清理城市,竭尽全力把人们喝的水弄干净他根本不在乎他去的地方、做的事儿是不是危险瓦尔特是上帝派来拯救被霍乱折磨的中国民众的,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如果说瓦尔特是因为能救人性命才得到众人尊重的话,那么还情有可原普通的海关关员韦丁顿能让一位大家闺秀死心塌地伴随左右就有点叫人匪夷所思在毛姆笔下,这位中国女子“神秘又有几分浪漫色彩”,像是一个人偶,虽不像修女所言是一位皇家公主,但也是一位大家闺秀,用“秃头、脸长得像猴子的小男人”韦丁顿的话来说,就是“我一点也不怀疑,要是我真的离开了她,她保准会自杀”。

      这里指的是不仅仅是这位满洲小姐离不开韦丁顿,她的美在韦丁顿面前才有价值,也暗指中国人只能由西方人拯救,东方文化只有在西方人认可的情况下才是有意义的,这将毛姆的沙文主义显露无遗,中国的他者形象也越发清晰 (三)人与自我 在《面纱》中,人与自我内心对话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女主人公凯蒂始终达不到母亲要求的父亲,势利的母亲,处处不如自己却先找到如意郎君的妹妹,一切的一切都让凯蒂生活中压抑中,只有置身在各式各样的舞会,与各类男人周旋调情又不动声色地拒绝他们才会让凯蒂感到高兴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凯蒂“愚蠢、轻佻、虚荣”,厌倦了无趣的丈夫,陷入了一场与查理・唐森的婚外情,也成了多萝西不屑一顾的“二流货色”婚外情暴露后,她不得不跟随丈夫来到瘟疫重灾区湄潭府,在这里,她开始帮助修女做些修道院的杂活,同时照顾孩子渐渐地,凯蒂开始找到自我的价值,与孩子们玩闹时的吵闹声异常响亮,凯蒂像是重新当了一回孩童一般 三、《面纱》中的社会生态批评 (一)凯蒂婚前家庭生活的冷漠 父亲伯纳德・贾斯汀是位律师,在律师界混了二十五年仍是一事无成,全靠八面玲珑的母亲打点在凯蒂眼中,父亲一向沉默寡言,“但他是她们的父亲,自然应当爱她们,疼着她们”。

      父亲存在的意义就是供她们衣食无忧,游玩取乐母亲贾斯汀夫人是一个视社交圈如命的人,她对法官和法官夫人们极尽奉承,在有前途的政治新星身上也煞费苦心,只为了让那不思进取的丈夫成为王室顾问律师同时贾斯汀也是个自作聪明的女人,天真地以为把带沫摩泽尔葡萄酒瓶用餐巾包裹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