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李傲:《我国性别歧视状况的调查报告》.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慢***
  • 文档编号:226456814
  • 上传时间:2021-12-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61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二)婚姻家庭领域的性别歧视 李傲、罗旋:“性别歧视的理论与实证”,《求索》2006年第12期1、公民遭遇家庭暴力、性骚扰的现实情况家庭暴力、性骚扰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消歧公约》将家庭暴力和性骚扰作为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加以规范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也明确规定了妇女不受家庭暴力和性骚扰的权利调查中,20.6%的人承认自己遭受到家庭暴力,这让调查者感觉到了调查此类问题的难度传统观念一般认为,家庭暴力是家事、私事、丑事,往往努力掩盖而其他家庭成员在场,也可能成为获得真实回答的障碍在对“是否遭受过性骚扰”的回答中,9.8%的人做出肯定的回答,6.4%的人说不清楚,其余的人做了否定回答上述数据与我们所掌握的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真实情况出入较大以性骚扰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妇女的工作机会增多,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生活,活动空间逐步拓展,两性接触的机会相应增多,“性骚扰”现象也逐渐成为职场上的一大公害然而,人们对性骚扰的受害者并不都持同情态度,有时受害者甚至受到谴责这种外在的道德氛围和社会评价,使大多数人认为遭受性骚扰不光彩,不肯承认自己是受害者此外,“性骚扰”一词属于舶来品,它通过西方百年的妇女运动普及开来。

      而在我国,性骚扰虽已明确载入法律,但尚没有明确的内涵,对其界定存在很大争议,导致对性骚扰行为的评判没有统一标准 《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草案)》中,将“性骚扰”定义为:违背妇女意愿,以含有淫秽色情内容或者性要求的语言、文字、图像、电子信息、肢体行为等方式骚扰女性的行为因此人们对于性骚扰的认识可能存在模糊和差异,可能存在自己遭受了性骚扰却不知道的情形调查表明,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是性骚扰最主要的发生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受家庭暴力和性骚扰,我们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统计结果显示(见表5),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受家庭暴力在性骚扰的调查中,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遭受性骚扰的女性明显比男性多在家庭暴力和性骚扰中,女性处于弱势地位,比男性更需要保护表5:是否遭受过家庭暴力、性骚扰和性别的百分比分布表(%)遭受过家庭暴力的性别比例遭受过性骚扰的性别比例男 女男 女有过没有说不清楚(n)20.9 22.776.9 74.72.2 1.9(455) (435)7.0 12.985.3 78.65.0 7.0(455) (435)2、反家庭暴力、性骚扰的障碍及个人选择家庭暴力和性骚扰都经历了由私领域转移到公领域的发展变化。

      虽然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家庭暴力和性骚扰不再是个人的私事、小事,而是对人权的侵犯,但大部分人在遭遇家庭暴力和性骚扰时,却常常不敢说出来或者不敢反抗数据显示(见表6),绝大多数人(70.0%)认为遭受性别歧视“不光彩”不光彩”,涉及个人的观念和社会的评价,“认为不光彩”表明,个人在观念上对家庭暴力和性骚扰遭遇有羞耻感,一旦有此遭遇,出于维护个人和家庭的名誉、脸面考虑,便不愿启齿,更不愿反抗,而选择隐忍这说明对于家庭暴力和性骚扰的反抗,个人观念和社会评价是个人行动的重要阻力在遭遇家庭暴力和性骚扰后的个体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个人的反性别歧视意识经分析发现(见表6),假设遭遇了家庭暴力或者性骚扰,近半数(42.7%)的人选择反抗,另有31.9%的人选择寻求帮助在假设的情景之下,更多的人面对家庭暴力和性骚扰,选择了积极应对的方式表6:家庭暴力或性骚扰受害者不敢说出或反抗的原因及相应的反应模式类 别样本特征频 数百分比%家庭暴力或性骚扰的受害者常常不敢说出来或不敢反抗,可能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n=900担心报复无力反抗认为不光彩认为是正常的2032066307822.622.970.08.7如果遇上家庭暴力或性骚扰可能采取的反应模式n=900逃避忍耐反抗寻求帮助其他47116384287295.212.942.731.93.2注:类别一为多项限制选择类型,可选1-2项。

      3、遭受家庭暴力、性骚扰后的求助方式遭受家庭暴力和性骚扰后,公民所选择的求助方式可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求助方式的选择比例,能够体现出目前对家庭暴力和性骚扰行为的救济机制设置是否合理,救济途径是否有效其次,公民是否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能够反映其权利意识调查数据显示,当遇到家庭暴力或性骚扰而不得不向外界求助时,42.8%的人选择向亲戚、朋友和邻居求助,41.0%的人选择求助于公安机关,24.2%的人选择诉诸法院,20.3%的人会向妇联伸出求助之手,17.9%的人会向居委会、村委会求助,10.9%的人会向单位领导反映, 8.8%会向新闻机构求助,2.3%则选择其他方式可见,私人解决方式选择比例最高这一方面体现了家庭暴力与性骚扰行为不同于其他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即它们更多地发生在熟人之间,利用私人关系解决可能更加有效;另一方面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将家庭暴力和性骚扰视为私事,排斥公权力的介入选择向公安机关求助的比例也非常高,与向亲戚、朋友和邻居求助方式仅差1.8个百分点在其他求助方式中,诉诸法院次之,向妇联、居委会与村委会、单位领导、新闻机构的求助比例依次递减对公民求助方式进行性别分析(见表7)时的数据显示,在向亲戚、朋友、邻居求助这一首选方式中,女性的选择明显高于男性,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关系解决问题。

      按照前面的分析(见表3),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家庭暴力和性骚扰的侵害但女性作为受害者,在求助方式的选择上却比男性缓和调查表明,女性在思想上对传统观念的反抗意识更加强烈较强的反抗意识却在转换成行动的过程中显得无比乏力,表明女性在反性别歧视过程中遇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重重阻力其中,在公力救济方式中,除妇联一项外,在其他所有求助方式的性别百分比中,男性都要高于女性尤其是向公安机关和法院求助的两项中,两性的选择比例差距特别明显这表明,提高性别意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女性自身能力得到增强和提高社会生活参与度不够、法律知识欠缺、经济能力有限等等,都是女性维权道路上的羁绊值得一提的是,在妇联求助一项的选择中,女性的比例为32.9%,仅次于对公安机关的选择,表明各级妇联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取得了广大妇女的信任表7:对求助方式的选择与性别的百分比分布表(%)类 别性 别男 女亲戚、朋友、邻居单位领导居委会、村委会妇联新闻机构公安机关法院其他(n)41.3 45.114.1 8.018.9 17.29.0 32.99.0 8.046.4 36.327.3 21.63.0 2.0(455) (435)注:关于求助方式选择一题为多项限制选择类型,可选1—4项。

      三)教育培训领域的性别歧视1、对教育投资的性别选择教育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是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平等的阶梯对于教育投资是否存在性别选择,或者存在怎样的性别选择,决定了个人基于其性别将获取的教育资源这直接影响到个人能否获得较好的成长和发展途径对此,我们分情况进行了调查首先,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考察公民是否会对男女教育投资进行性别选择我们设计了一种情况,即“如果您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都处在入学年龄,但您经济能力有限,又借不到钱的情况下”会让谁上学数据显示,3.3%的人选择两个都不上学,8.6%的人则选择让儿子先上学,女儿等有经济能力再上,2.4%的人选择让女儿先上学,儿子等有经济能力再上,67.9%的人则选择谁更爱学习让谁上,16.4%的人则选择其他这表明大部分人希望根据子女的学习状况来决定谁享有入学机会,并没有将性别作为选择标准,特别是在城市,经济条件较好,而独生子女家庭也没有选择的可能因此,在城市,女性受歧视问题突出体现在劳动就业当中,而农村仍然存在教育资源有限与女童辍学等问题调查还显示,选择让儿子先上学的人数高于选择让女儿先上学的人数近三倍这一结果即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状况。

      农村女童辍学率之所以一直高于男童的现象,可以从教育投资的性别选择这一问题上找到直接原因2、对学习科目的性别选择对于男女学习科目的选择,社会上流行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根据男女思维的特点,女生更适合读文科,男生更适合读理科运用社会性别视角进行分析,这其实是社会强加给个人的一种性别特征在调查中,我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对学习科目的性别选择情况来考查人们的性别意识调查显示,选择让女儿读文科的百分比,几乎是让儿子读文科的百分比的9倍,选择让儿子读理科的百分比是让女儿读理科的百分比的3倍多这表明虽然大部分家长能够作出开明、科学的选择,但仍然有一部分家长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将女性定位在适合读文科,男性定位在适合读理科,说明传统观念对个人的影响根深蒂固3、对教科书中性别歧视内容的关注研究表明,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包括在接受和掌握学校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他们就开始被灌输有关性别不平等的意识 查啸虎、陈玉梅:“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调查中,当问及“您注意到我国现行中小学教科书中含有性别歧视的内容吗?”,11.1%的人“注意到了,的确有”;14.3%的人“注意到了,没有”;73.1%的人“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绝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但实际生活中,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相当严重有人曾经对五年制语文课本插图中的职业分布状况进行统计发现,插图中的男性形象共有140个,女性形象只有42个男性主要以英雄、领袖、解放军等形象出现,女性则主要以小学教师、医生护士、农民等形象出现 2005年9月武汉大学法学院“反性别歧视研究与公共教育”项目培训资料可见,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内容大量存在,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表8:对教科书中性别歧视内容的关注与性别的百分比分布表(%)性 别男 女注意到了,的确有注意到了,没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n) 12.1 10.3 16.3 12.6 71.6 76.1 (455) (435)4.对男女教育方式有别的态度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