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设计+《阿房宫赋》教案.docx
20页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设计+《阿房宫赋》教案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览全文,读准字音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1、厘清本文的写作结构2、通过探讨、交流,能够理解并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活中要学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减少弯路,争取最大化地获得成功教学重点:疏通文段,理清结构教学难点:根据历史史实筛选信息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师生互动活动导入老师描述:上课之前,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这样的一幅画面:在画面中间有一条笔直的马路,马路中间设有一口无井盖的井,一只戴着望远镜的人后面带着三个人,昂着头,雄赳赳地走在马路上,结果,不注意脚下的路,都掉到了井里,设想如果你是第四个人,也看到了此景,你怎样才能使自己避免掉进井里呢?学生1:不要戴着望远镜,要看脚下的路学生2:不要从众学生3:要吸取他人的教训,从井边绕过去教师:对,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生有限,学会吸取他人的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更大化地获得成功,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心之所向,贾谊也和我们有一样的共识,他也希望汉文帝能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仁政,安民,收民心。
今天我们学习贾谊的千古佳文《过秦论》板书题目)二、解题:“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三、作者和《过秦论》的背景及写作意图作者: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学识渊博,年轻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作品: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辞赋《吊屈原赋》等风格: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强背景及写作意图:由于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四年的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500多年的特大破坏,战争和暴政不仅扰民,更害民,农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商业萧条,新建立地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所以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让百姓休养生息,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四、学生自读文章,读准字词读音 镞( zú ) 合从缔交 (zòng ) 赢粮而景 (yng )从(cóng ) 因利乘便 (chéng ) 万乘之势( shèng ) 陈轸(zhn ) 宁越 (nìng ) 乐毅(yuè ) 翟景(zhái )墨翟 (dí ) 召 滑 (shào ) 蒙 恬 (tián ) 逡 巡(qn xún ) 锄耰棘矜(yu qín) 铦铩(xin sh)度权量力(duó ) 内立法度 (dù ) 鞭 笞(ch ) 七庙隳(hu)膏腴(yú) 镞(zú) 将(jiàng)数百之众 藩(fn)篱崤(xiáo )函 瓮牖(yu )钩戟(j)黔(qián)首 氓(méng)隶 通假字:1、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纵之策2、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 发动起义3、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连衡之策4、始皇既没 没通殁 去世五、整体感知,概括全文结构(一)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叙史实(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二)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三)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那么哪一句体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提示中心论点一般在篇首或篇末)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四)攻之势和守之势分别体现在几部分?(提示:攻就是进攻,攻取,属于创业阶段,守就是坚守,防守,属于守业阶段)1、2、3段------攻之势,3、4段守之势六、合作探究,筛选信息本文一共写了几位皇帝?他们在位时分别做了什么?国家的实力如何?《阿房宫赋》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4. 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串讲法、讨论法,研习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同学们知道杜牧的多少作品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拔(选其中的几首)三.背景介绍与解题: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四、注意正音五、划分结构,概括大意一(1—2):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二(3—4):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六、具体研读教材分析第一段(一)补充解释:1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2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3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4 盘盘焉 焉:……的样子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6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7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8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9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1 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2 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3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4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5 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一)补充解释:1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2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4 为秦宫人 为:成为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6 雷霆乍惊 乍:突然7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9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10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1 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2 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3 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4 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5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分析第三段一)补充注释: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2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3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4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5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
南亩:田间6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7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1 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3 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4 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一)补充注释: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3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4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1 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2 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3 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4 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总结全文1 . 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2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各篇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