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29777392
  • 上传时间:2018-01-2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3.2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27 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彭泽县芙蓉农场中学 李龙一、教学内容分析:《记承天寺夜游》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27 课 《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 , 仅 84字 , 言短而意蕴丰富 , 在描写承天寺美丽夜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二、教学设计理念:2011 版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文是一篇古文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此文 , 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 , 可通过诵读,来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但要读懂作者(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课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 , 以一字“撬开”文本的阅读 , 循序渐进、 层层深入 , 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 , 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2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4 、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 , 引用相关资料 , 深入解读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 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2 难点:抓住关键词句 , 结合资料 , 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五、教学思路:古诗联想导入——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诵读与梳理,整体感知文意——研读赏析(难点突破)从“闲”字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 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拓展延伸六、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情感地朗读、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2 合作探究讨论法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 在老师的引导下, 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合作探究性教学活动七、教学手段:自制 ppt 课件八、课时安排: 1 课时九、教学步骤:(一)导入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设计意图: 初二的同学经过七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很多诗句,特别是关于月亮的诗句,更是耳熟能详,以月亮的诗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像和记忆,便于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教师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1 作者简介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 7岁知书, 十多岁传文, 一生文采风流 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合称 “三苏” 3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 ,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 1079 年) ,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 “新法” 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 “乌台诗案” (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 66 岁死后谥“文忠公” 2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 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 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幻灯片展示中进一步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这样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三)诵读与梳理,整体感知教师活动: (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 ,提出要求:①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 , 朗读○ 2 打开书本 , 对照书本进行朗读③积累文言词语 , 疏通文章意思学生活动:1、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2、学生以 4 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3、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 学生们根据注解和小组合作探究, 更清楚的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翻译,通过朗读这一手段,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活动: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4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讨论上面问题并明确1、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 “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2、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皎洁、空灵)3、明确: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内容的梳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文章的写景方法,初步体会作者的情境 )( 四)研读赏析,难点突破:1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要让大家从文章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词?学生明确:闲2、找找他们的“闲” , 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学生明确:入夜即睡 , 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惟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3 、那么 , 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有何看法学生讨论明确: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也是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 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打牌、 玩游戏之上 , 是想不到安静喜悦5 地赏月的。

      由此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4、 有参考书上这么解读这个“闲” , 说是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 , 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 , 有愤激 , 有悲慨 你的看法如何 ?可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教师出示多媒体资料一)①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思乡之时,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烘托出凄清的心境文中描写月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而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妙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一种怎样的内心?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讨论明确:“廓然无一物”的内心 , 这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板书:乐观豁达)(出示多媒体资料二,作补充说明)②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他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 , 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 , 抒报国之志,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月缺 , 此事古难全” , 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 , 好竹连山觉笋香” , 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 ,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 贬惠州, 他“不辞长作岭南人”, 表“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

      他跨越儒、 道两家 , 得志时进取 , 失意时释然 , 宠辱不惊 , 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 , 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也并不会有悲愤情绪投射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教师出示多媒体资料三)○ 3 张怀民被贬黄州时建有“快哉亭” , 不因为贬官而烦恼, 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学生讨论明确: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6 虽贬谪,但豁达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设计意图: 紧紧扣住一个“闲”字, 层层深入理解文本, 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入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达到浅文深教的效果,内化赏析感受 ) 教师小结: 这节课 , 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 , 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 , 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 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

      五)拓展延伸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学生活动:学生习作,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学以致用, 通过写作,进一步领会本文的主题,锻炼学生们的想像能力六)作业1、流利地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合理展开想像,为苏轼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设计一段对话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皎洁、空灵抒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 乐观、豁达7 自我排遣的达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