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doc
8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刘忠宝(中北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51)[摘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保护工作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拓了新的思路阐述了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在分析国内外“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的若干挑战,并从技术、研究思路、人才培养等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数字技术 对策研究[分类号]G250.76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晋规办字[2014]3号)成果1 引言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遗产十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遗留受到广泛关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语言表现形式,仪式、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传统手工艺等[2]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受社会转型期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使得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以口传身授为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形态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课题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增值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笔者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重要挑战,利用数字技术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为相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2 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场景、声音、图像等多媒体载体进行记录,在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分类和存储,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管理、利用的目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新时期“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2.1 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是集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于一体的信息处理技术[3]其基本工作流程是:首先,对外部输入的各类“非遗”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系统集成并存储在数据库中;最后,利用数字技术对“非遗”进行全方位展示。
目前数字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在“非遗”保护领域,常用的数字技术主要包括:①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非遗”分类、标准化处理、信息存储,建立各类数据库;②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研究“非遗”图像和视频检索技术;③研究“非遗”数据获取及标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三维重构技术;④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诸多“非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播方法等文化存在进行再现另外,未来数字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动画、数字复原、数字考古、虚拟现实、数字内容检索等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2 重要作用2.2.1 数字技术为“非遗”完整性保护提供技术基础目前,我国“非遗”保护从技术手段上看大多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即利用文字记录、拍照、录音、录像、实物收藏等传统保护手段然而,上述传统保护方式面临随着时间推移致使记录遗失或残缺、影像发潮失真等问题,不利于这些“非遗”信息长期保存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非遗”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提供了新的思路数字化信息获取技术主要包括数字扫描、数字摄像、全息拍照等;数字化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大规模数据库、磁盘阵列、高速网络及连接设备。
这些数字化信息获取和存储技术,有利于将现有的“非遗”文档资料,如手稿、照片、影像等转化为数字格式,在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集成,并存储在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库中此外,基于互联网的“非遗”数字资源网络管理平台有利于相关信息的检索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非遗”数字化管理水平2.2.2 三维重构和复原技术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支撑“非遗”传承难度大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下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相违背,因而在“非遗”保护问题上往往面临两难境地三维重构、虚拟现实、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将传统“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借助虚拟化和可视化手段,实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利用三维重构技术可以恢复和再现“非遗”产生的场景和传播过程;利用可视化技术,实现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有效集成,形成“非遗”可视化场景,实现真实场景再现;利用人机交互、角色定位、场景生成等技术,实现观众与场景的有效互动,让人们在参与活动中了解“非遗”;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非遗”更大范围的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接受艺术熏陶,提升民族自豪感2.2.3 互联网技术为“非遗”在更广范围推广提供了平台随着互联网以及数字化展示技术的发展,将众多数字化“非遗”产品集成在数字化展示平台之上,实现“非遗”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展示,借助声、光、电产生的效果,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实现了“非遗”在更大范围的推广。
非遗”网上数字化展示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利用虚拟现实、三维重构技术,对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非遗”生产、使用、消费、传播等过程进行重现;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非遗”数字化展示平台;最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网上“非遗”展示平台,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动员更多民众积极投身“非遗”保护,不断完善和充实“非遗”网上展示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3 “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及问题3.1 “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3.1.1 国外研究现状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行“世界记忆”课题,在世界范同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1995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发“美国记忆”课题,集中反映了美国建国200年来的历史遗产和文化1994年,大英图书馆确立了国际敦煌课题,旨在联络世界各地拥有敦煌资料的机构,合作将这些资料建成数据库,以供浏览和研究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指导方针》和《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纲领》的草案,阐述了数字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定义、保护的目的、数字资源的保护工作及国际合作和责任的确定美国、英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已经组织专门机构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来保护文化遗产,并在数字博物馆、数字化文物保存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成功的案例有数字化米开朗基罗计划、罗马大剧场数字化课题、日本狮子舞数字化保护工程等[4]3.1.2 国内研究现状2002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决定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2006 年建成了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户网站2010年6月,《感受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举行,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发展2010年10月,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截至2013年,我国已举办九届数字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数字化及保护研讨会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开展江苏省太仓市[5]、广东省中山市、广西省南宁市文化部门在非遗的征集、整理以及网站、数据库的建设上取得不错的成绩;江西省开通“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6];成都图书馆建成“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一些地方院校图书馆也建立起富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如温州大学图书馆的“民俗学文献与温州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河池学院图书馆的“刘三姐研究专题文献数据库”和“黄庭坚研究专题文献数据库”[7]3.1.3 山西省研究现状山西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6年9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普查管理系统;2008年4月,“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正式开通;2008年4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工程启动。
目前山西省正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8]3.2 “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的问题经过多年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探索,各地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不少挑战①实现数字化的“非遗”资源占“非遗”资源总量的比重不高目前,全社会对“非遗”数字化广泛关注,相关工作有序开展,但受到人力、物力、财力、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大量“非遗”项目暂时无法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记录②大多“非遗”数字化成果呈现形式和功能单一,无法全面地对“非遗”资源进行刻画目前,“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普遍开展从数据库类型看,以名录申报资料为主的数据库较为常见,而专业性较强的专题库较少从存储资源类型看,以文本形式为主的数据库常见,而多媒体库较少从主体功能看,大多数据库缺乏全面的数据分析能力,很难发现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无法充分发挥数据库的应用潜力③“非遗”数据库建设统一规范有待形成由于缺乏“非遗”数据库建设的统一规范,各地所建的“非遗”数据库自成体系,无法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通信与资源共享,甚至出现“信息孤岛”,不利于“非遗”数字资源的整合④“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极不平衡山西省的太原、晋中等地“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较早,并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大多数地区,相关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4 “非遗”数字化保护对策研究4.1 技术层面“非遗”数字化保护一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同时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诸多前沿理论和方法,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模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山西省“祁太秧歌”数字化保护为例说明“非遗”数字化保护主要采用的技术4.1.1 数字化录音及录像技术以祁太秧歌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以歌唱形式传播,因此采用数字化录音技术或数字化录像的方式对原声、表演及其与之配套的歌词文本进行保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4.1.2 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将立体电视的视频、动画等画面经过两次反射形成“幻影”,通过特定的显示设备进行播放,与实际的场景匹配,进行较好的吻合,并利用人的眼视错觉产生逼真的视觉效果祁太秧歌与演出环境密不可分,在对其进行记录时尽量做到全方位录制,把演出的盛况立体式记录下来,而幻影成像技术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4.1.3 数字化表演编排与声音驱动技术数字化表演编排与声音驱动技术的核心是保护各种重要表演文化的视觉效果与音频,将数字化的相关表演动作与音频等做成动作和音频库,进而开发出基于动作库的表演编排系统和声音驱动的智能表演编排系统。
4.1.4 数字化图案数据库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祁太秧歌演员服饰上拥有大量的图案花样和刺绣针法,而且颜色搭配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可以利用建立图案数据库的方法来对服饰图样进行保存,而且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图案式样的再创作4.2 研究思路层面“非遗”数字化保护是多学科相关知识和理论交叉融合的产物非遗”数字化产品并非一个物理实体,而是一个面向全球的虚拟空间或信息系统,它涉及人文、自然、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仍面临一些重要挑战,因此只有以更加开放的学术心态,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知识,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才能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崭新领域做出更大成绩;只有大胆创新“非遗”跨学科研究模式,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管理体制4.3 人才培养层面“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