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年下学期高一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
13页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年下学期高一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图分别是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出土的精美玉器据此可推知,红山文化( )A.仍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B.已进入阶级社会C.奴隶制国家已经产生 D.私有制已经产生2、李斯痛斥儒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最终秦始皇采纳李斯这一建议此举( )A.滋生了秦朝暴政 B.强化了思想控制C.强化了皇帝权力 D.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3、《后汉书·方术传》记载郭宪和樊英喷酒灭火的故事,同佛图澄的故事完全一样《晋书·武帝纪》说武帝的手一直垂到膝盖以下,头发垂到地上《北齐书·神武经》说神武帝长头高额,齿白如玉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儒佛道三教开始相互融合 B.史书以记载佛教思想为主要内容C.佛教的传播影响史书撰写 D.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毁灭性打击4、唐太宗在三省以外设立宰相,有意在三省内部制约的基础上增添外部的抗衡。
他选贤举能,打破了传统官员晋升规则,提拔政事较为松闲的低等官员,自此相权在三省六部制中逐步转移此举( )A.削弱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寒门子弟参与政权C.使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有效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5、964年宋太祖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令诸州自今每岁民租及筦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运京师”此做法( )A.消除了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 B.精简机构而提高了行政效率C.使三司使直接掌管地方财政 D.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6、由于契丹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水平、政治文明与汉族的有很大差别,因此,辽采取了南北面官制,即“两翼制”,官分南北,北面官治部族、属国,南面官治汉人州县此种做法( )A.不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B.使边疆管理呈现边内一体趋向C.基本消除了各族之间的矛盾 D.体现“因俗而治”的治理特色7、汉唐时期中央政府对东北、西南等地多实行羁縻政策,不少地区不纳赋税,不登户籍;而在元代,“(各族地区)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一变化说明(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 B.元朝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C.元朝边疆治理措施很不稳定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互结合8、绍兴二十六年八月,高宗曾云:“自有成法,不须更改。
今祖宗法令,无不具备,但当遵守,……所谓治道贵清净耶绍兴二十九年五月,左司谏何溥、右正言都民望要求高宗将沈该罢黜,高宗却说:“朝廷进退大臣,诚非细事,祖宗自有恩数对材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与北宋的治国措施完全一样 B.祖宗法令已经十分完备没必要改革C.祖宗之法巩固了南宋王朝的统治 D.南宋统治者沿袭了因循保守的政风9、下表是宋代江南地区与全国农村劳动力变动情况表(单位:户、人)时间江南地区全国江南地区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率户数农村劳动力人数户数农村劳动力人数太平兴国五年3492838906726418500163671255.40%元丰元年1120331285684416603954423400826.70%崇宁元年1265762322769318113945461905606.90%材料反映了( )A.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江南C.江南农业得到发展 D.政府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10、唐中期韩愈追寻“道”的本原,排斥佛道,企图建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脉相传的儒家道统宋初孙复、石介、胡瑗等人秉承韩愈,指责以佛老与儒“三教皆可尊”的论调,提出以己意解经的“新儒”取代固守章句注疏之学的“旧儒”,直追儒经义理,以《六经》义理为指导来治理和改造社会现实。
他们的努力( )A.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兴起 B.使儒学受到官方尊崇C.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D.全面排斥佛教和道教11、明太祖认为:“礼者,国之防范、人道之纪纲,朝廷所当先务,不可一日无也所以明初派出的使节都负有“敷宣教化,导以礼义”职责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所至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俾天子生灵,旁达于无外”材料旨在说明( )A.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B.“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C.中国“天朝上国”地位得到强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12、明清时期,甘蔗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制糖经验得到系统总结,手工制糖技术日渐程式化,民俗用糖日益普遍化,糖品贸易全球化据此可知,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农村生产方式发生改变C.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D.民生幸福社会矛盾缓和13、下面两图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据此可推知,当时的思想变迁( ) A.是对儒学的批判并动摇了其统治地位 B.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C.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D.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14、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一般委任谙悉洋务的实力派官僚担任外交机构的长官因此,奕诉等洋务派首领把持的总理衙门职权不断扩大,总揽了包括众多内政外交在内的全部“洋务”。
清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建立近代外交 B.应对内外压力 C.适应列强需要 D.推行洋务运动15、维新派倡导科学、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强调要克服国民奴性劣根,要求克服国民柔懦谨畏性格,重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据此可知,维新派认为( )A.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国民性重建 B.改造中国必须废弃儒家思想C.民主革命要培育近代民族精神 D.西方的制度文化比中国先进16、晚清政论家汪康年曾说:“东南督抚,半皆老成,洞烛奸伪,相约共不遵奉,复与各国互订保护条约,于是东南十数行省,得以暂获安全,则一、二疆臣之力也这一观点( )A.抨击了“公车上书” B.批判了“国中之国”C.赞扬了“明定国是” D.肯定了“东南互保”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稷下学宫时期,人们开始调和儒、法的积极成果,以儒家“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的基本理念为本位,将儒家的礼治主张同法家的法治主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出了礼主刑辅、阳儒阴法、王霸并用的政治模式理论,使礼与法这两种基本的治国手段由过去的排斥对立变为联手互补,这种儒法互补的政治理论模式在荀子那里得到了最终完成——摘编自白奚《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部分中小奴隶主,开始改变生产方式,允许奴隶在土地上劳作,交出大部分劳动产品,自己可以留下一部分产品,这便形成了封建的生产方式。
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满足了生产力的发展的新需求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移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学术思想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必然性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为维护农业的发展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保持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封建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干预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政府干预思想来源于“轻重论”思想所谓“轻重论”就是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管理与调控社会经济的理论,在商品的流通领域以及部分商品的生产领域,国家利用商品货币流通规律直接参与其市场活动,从而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全方位干预与控制古代政府干预思想主张国家通过经济集权,由政府直接参与商品流通与部分商品生产,利用商品流通规律调控市场经济材料二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政府干预思想的影响下,采取专卖领城的经营,实行常平仓法、参与公廨本钱的借货贸易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唐代的经济发展水平。
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德宗两税法改革在两税法改革中最突出的效应就是国家不再干预农民的具体经营,如此一来,促进了地主和自耕农自主经营权的扩大,商品市场中农业商品种类日益增多,极大地促进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两税法中以钱定税的原则,不仅增加了市场中货币流通量,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在商品经济中发挥力量——摘编自景维民、王婷《中国古代国家经济治理思想对当代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汉和北宋时期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在两税法改革中干预经济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的“中国”多为“中央之国”之意,乃天下的“中心”,“中国”的周边则居住着“四夷”或“四裔”,是王朝的边缘中国”与“四裔”共同组成了王朝清顺治、康熙两朝将自己定位为入主中国,他们是赶走“闻贼”,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雍正帝则对在传统大一统观下如何构建满洲与中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并将清统治者“入主中国”的理念向“我本中国”的理念转变推进了一大步综观雍正皇帝对于满洲与中国关系的理论体系主要基于三大方面:一是“华夷一家”“我本中国”;二是“清朝即中国”;三是有德者君天下,“夷”也可以统“华”。
——摘编自武沐、杨博皓《明清两朝中国观对比研究》材料二 清前期统治者对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完善与总结还体现在“恩威并用”思想上以《四库全书》为统计蓝本,着重统计了“恩威并用”以及与其相似的概念在《四库全书》中出现的次数其中“恩威并用”共出现88次,约有一半的记载来源于清代文献;“剿抚并用”出现44次,清代文献有40次;“剿抚并施”出现14次,清代文献出现12次;“剽抚兼施”出现39次,全部出自清代文献;“剿抚并行”14次,全部出自清代文献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与“恩威并用”这一概念相似的一些提法大多数出自清代文献——摘自崔明德、陈铭浩《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刍议》(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两朝在“中国观”认识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恩威并用”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意义三、论述题20、隋朝各项建设颇多,且规模宏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时间大事民役数量604年隋场旁即位605年3月营建洛阳,持续进行11个月每月200万人605年3月开凿通济渠男女100多万人605年4月开凿沟10多万人605年5月营建西苑170多万人606年7月巡幸江南40多万人607年8月修筑长城100多万人608年正月开需永济渠男女100多万人608年7月再修长城20多万人612~614年远征高丽300多万人618年隋场旁被杀,隋朝灭亡材料二 大业元年三月丁未(十七日),隋场帝杨广下诏派杨素和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人营建东京,每个月役使壮丁二百万人,又将洛州城内的居民和各州的富商大贾几万户充实到东京。
……3月21日,征调黄河以南各郡县民工一百余万人,开挖通济渠……——以上材料摘编自《资治通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隋朝的重大建设进行简要评述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论证明确)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可知,红山文化已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