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0字知网10千字35.docx
5页叶澜教授在研究后发现,个体最基本的关系与活动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种类,分别是指向内部的和指向外部的前者指的是个体从自身的角度进行反的反思活动和重构性活动,后者指的是个体和自身外部的客观环境的关系以及实际活动不管是在指向内部还是指向外部的关系和活动中,个体的选择都只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另外个体的发展很大程度还取决于个体的主动性叶教授认为,此主动性涵盖了上文所提的内部指向和外部指向关系,而且和个体的发展息息相关,有的时候甚至决定着个体的发展水平个体主动性的发生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其要建立在个体对外界和自我关系有了全面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在现阶段,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导致人的性格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体实践主动性重要性得到充分凸显在纷繁复杂的客观环境中,人的每一个选择都将决定着其何去何从,所以此时的自我选择的意识与能力将会直接决定着未来的人生方向,左右着以后价值的实现与否从教育的眼光看,这种认识一运算活动,不仅指向人的物质生存的环境与对象,它还指向人的精神生存的环境和对象不仅指向个体的外部世界,还指向个体的内部世界当指向内部世界的认识和运算、直接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问题时,即个体对自身的发展作出主动的思考、批判、选择目标、策划过程和准备付诸实施的时候,人就具有了主动把握自己人生和命运的个体发展意识和能力,这是人所具有的不同于任何生命体的最重要的“自我产生和自我再生”的能力,也是作为个体的人实现生命价值、获取幸福人生的内在保证。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说,构建自己的经验重要性便不言而喻,这种经验往往包涵较多方面,参与纪律制订的经验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则是体现在一旦学生犯错,老师应该给与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从自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进而取代过去直接惩罚的现象,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儿童发问、大胆争辩,证明自己的观点作为老师来说,引导学生在错误中汲取经验,在错误中实现成长是职责之一教师并不应该扮演纪律载体的角色,老师要在为儿童解决相应问题的过程中有意引导,让学生明白制订纪律的意义何在而要想学生养成纪律意识,单靠指责、批评等行为也不可能,而是要随机应变,因人、因事而选择相应的对策和方法假如万事都只求好,那么就会导致人自身的成长性失去存在的环境不仅如此,通过培养来实现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感也不切实际假如此规则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只能必须服从,那么谁的服从性更强就成了区分好坏学生的重要依据,此时的教育完全脱节,实质上已成为智商的比较,教育也就失去了本来的面貌4.教师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技能技巧教学的趣味性有限是学生不喜欢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直接限制了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意识。
所以老师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断强化自己的教学能力,尽量探究并采用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技巧,想方设法营造有趣、活泼课堂,并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投入程度教学的要求较为全面,是一门较为复杂的艺术,它不仅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而且还是教师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动起来”,鼓励他们以实际的动脑、动口、动手积极投入课堂,增强课堂的表现力,一改过去将课堂变为教授知识的舞台的特点,实现课堂不断朝着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向的转变,另一方面老师要着重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师只有在专业知识、心理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才可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才可能在实际的课堂中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把教材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选择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此外,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潮流和基本要求,因此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高年级小学生依然在自控力方面具备较低水平,而且不可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旦所讲授的内容超出学生的形象思维接受能力,学生往往就会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在课堂上表现出无精打采或思想走神的情况,导致课堂效率和秩序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如果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不是平等和谐的关系,那么学生可能对更加抵触该学科,有的会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甚至有意哗众取宠或恶作剧,导致课堂无法有序进行相反,在师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后,老师和学生之间就能相互理解,换位思考,老师可以及时揣摩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也可以理解老师的用心和劝诫,久而久之,好的课堂纪律随之养成老师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尤其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甚至会将老师作为自己的心中榜样,在很多方面有意和老师步调保持一直,可以模仿老师的行为,所以老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印象而一旦学生彻底认同老师,并且和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良性关系以后,学生就会对老师推心置腹,毫无防备,同时在很多方面为老师着想,这种良性影响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学生尊重老师的课堂纪律,并且积极响应老师在课堂上的号召,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争取获得老师的满意5.教师应端正态度,合理惩罚此时的“管”是为了未来可以“不管”,实施课堂纪律主要是想辅助学生更好管理自己,在课堂上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进而实现自我行为的控制,从小在纪律方面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在以后的人生当中养成良好的纪律意识。
可是大数时候,老师也会出现较为冲动、稍微欠妥的行为,尤其是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老师可能会对其进进行较为严重的惩罚,导致学生感到压力俱到,甚至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致使学生一直承受严重的无形压力对课堂纪律实施相应的管理,主要还是为学生考虑,希望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水平的提升,课堂纪律的本质是为了助力学生的个人发展对于惩罚与纪律之间的关系,涂尔干曾经有过很好的论述他说:“惩罚并未赋予纪律以权威,但惩罚可以防止纪律丧失权威很显然,这很充分地解释了纪律与惩罚的关系,涂尔干认为,纪律在师生共同协商的条件下,制定后就形成了大家必须遵守的规则,它代表着纪律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如果全班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参与制定了课堂规则,这意味着师生都是认可规则其内在的道德价值的他们表现出了对纪律权威的虔诚、尊重之感情,如果学生自觉地课堂纪律规则,那么规则在它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是值得遵守和尊重的,而如果一个学生对纪律规则是贬低的,它会藐视这些规则,并随时会触犯课堂纪律规则这就是违纪学生之所以违纪的直接原因,所以,惩罚就是为了保证纪律规范所具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权威性,惩罚是为了让学生对具体规则的虔诚的遵守,要重塑对合理合法的纪律规范的敬畏、尊重之情,从而达到纠正错误行为,达到自觉地遵守纪律的目的,这就是惩罚的全部意义,也是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惩罚犯错误的学生的初衷,其本质都是为了学生着想。
(三)尊重学生差异,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说,实施课堂纪律有的时候是因为教育活动中所面临的特殊对象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通过实施纪律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绝大多数时候都和学生特点的匹配程度息息相关,有时甚至是完全取决于这两方面的实际水平高年级小学生相对来说接受能力稍快一些,而且从生理角度来看他们的发育也相对低年级学生较快,正处于成长的主要阶段,所以必须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引起足够重视在制定纪律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诉求,而要严格根据这些方面来制定《学会生存》有这样的表述,“所有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完整人他直接历史同样不可复制,这也是他区别于其他学习者的名片之一他的个性也异于他人,但是个性的发展往往受到年龄的影响,年龄越大,个性的形成受到的影响因素就更多,最终会取决于各方面因素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例如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等诸多领域的有关因素,而具体被个人在这些方面所呈现的状态和特点也不尽相同,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我们制定教育的目标、计划、途径等过程中,如果可以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影响,或许会到来不同效果 学会生存.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196.分析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来看,儿童在意识以及道德发展等方面都必须要经历认知的发展阶段,儿童纪律规则理解直接代表着其纪律的认知。
因此,纪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和儿童理解规则的实际水平息息相关,一旦儿童对于规则的理解发生变化,纪律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改变根据皮亚杰的研究成果来看,儿童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会务必尊崇成人所制定颁布的规则,相反,对那些规则满怀尊敬感的儿童只是那些处于发展早期的儿童,在他们眼里,这些制定的规则绝对价值较高,一定要完全遵从然而,这种完全服从于外在规则的行为并不是我们对于儿童发展期许的边界第一,服从往往是因为儿童外部因素的影响,有时则是想要获取承认的肯定,甚至是处于逃避承认惩罚的心理,而不是因为道德的动机第二,分析儿童的行为发现,该阶段的儿童往往没有自我判断能力,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按照成人规定,所以,在他们这个阶段,根本不知道主动性、创造性为何物,并且与其道德本性并不符合所以,服从规则的行为和我们希望养成的自觉纪律意识并不是一码事从具体运算阶段学龄期(高年级小学阶段)开始,儿童的心理结构就不再与之前一样主要表现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并会受到内部道德价值的影响,他们在判断道德的过程中他律的现象也逐渐减少,转而朝着自律的方向发展在此阶段,儿童从客观性判断向主观性判断发展,并且在判断行为的过程中受到成年人惩罚影响的因素逐渐减少。
所以,学龄儿童一方面有能力对行为的主管动机进行考虑,另一方面则是开始逐渐从成年人强制的束缚着解放出来在他们的意识里,规则并非不可改变,而是在所有人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规则应该随活动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改变因为规则是由儿童共同参与制定的,在修改规则的过程中其意志等因素也必然会被考虑在内,这直接反映了其内在诉求,成为其表达内在需要的有效载体,因此它们对于此规则的价值和意义予以肯定,鉴于此,他们才会心甘情愿的服从该规则的相关规定儿童之间自发活动从一定程度反映出这一特点这种形成规则的方法往往和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道德需要高度一致,因此在有人做出有悖规则的行为时他们的反映也会大同小异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该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实际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