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教育如何为未来培养人才?-基于瑞典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的分析.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9642725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1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学教育如何为未来培养人才?基于瑞典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的分析 中心的教育模式具有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特点在中心课堂,教师不仅仅是教,更多是引导学生,教师通过支持、开导、调节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从全球可持续性问题中设计问题情境通常情况下,学生被分成不同的小组(6-7个人),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具体问题学生明确他们已经知道什么,需要去发现什么,研究从哪里开始以及如何获得那些可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信息由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学生在课堂通过汇报(presentation)、展示、辩论等形式,与其他同学来分享和讨论他们的“成果”,教师将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得到了锻炼同时,这个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新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获得第四,意义学习(significance learning)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的“人本主义”理论,中心的教育是一种学生的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涉及到个人介入(情感的和认知的方面),而且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因为学习的动力来自学习者本身。

      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为了知识积累的学习,而是一种与学习者经验相结合的渗透性学习(pervasive study),会影响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性格,以及对未来所做的决定[15]在中心,全球生存问题以及地球的命运通过多学科课程予以深切的关注,而且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来设计、讨论和解决来自现实世界的问题学生接触和被激发来思考更多全球生存问题,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程度地被改变,学生希望为这些全球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且,学生对未来世界的关注和责任感,可能指引他们以后的生活三、结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培养未来的人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把可持续发展观念贯穿于人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建设一个全民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6]当我们讨论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未来时,我们需要反思,目前的高等教育能够为这种未来贡献什么?新知识并不会自动产生好的价值观,但是教育能够塑造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影响人们理解和处理当今和未来世界存在的问题的能力[17]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作用,重新思考教育的定位,思考如何让教育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可持续发展教育主张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学会创新比学会继承更重要,学生的自主发展比被动塑造更重要[18]大学教育需不断摸索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与人自身发展的统一[5]48中心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从理念、到课程、到组织都得以合理规划和设计的培养未来学生的完整体系,成功展示了这种独特的新生单元体如何在大学这种传统的制度化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在某种程度上,中心教育模式吸引了来自学术界,以及政界的关注,也引发了关于可持续问题的讨论更为重要的是,中心影响了上过这些课程的学生,教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中心的很多毕业生在社会上从事并吸引和影响很多人投入到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尽管中国的教育有自己特定的情景和特点,而且每个大学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但中心的教育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有可能被中国的大学分享与学习,因为意义学习和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一)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关键在人可持续发展教育旨在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明确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

      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强调在不同阶段人接受教育与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实现自身的持续教育与学习[19]我们的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公正观念与民主精神;第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与责任心;第三,培养身心健康、聪明睿智、有超前意识、科学精神的人;第四,培养有进取心、创造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的人[20]简言之,我们的大学教育要努力培养具有博爱精神、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公民二)在组织层面解决跨学科问题,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可以归纳为“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两方面的问题,两者的综合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21]复合人才培养贯穿人才由输入到产出的整个过程,涉及到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和条件等,是一个复杂系统[22]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多种教育教学要素交互作用的过程,跨学科人才培养可以有不同的组织方式和模式目前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专业和课程大多集中在同一学科领域内或相关学科领域,高校自行创建的跨学科专业也大多数是在同一学院的相关专业内部建立[23]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建立与跨学科发展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学校既有的教学资源,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重视跨学科平台的建设,从组织上支撑和保障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循序渐进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探究性训练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本科教育范式正由“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实现“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24]在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训练,这是一种参与性与实验性的学习,以帮助学生在科学领域有新发现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学生仅掌握某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25]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善于与思考、发现因此,大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去捕捉社会焦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去体验探索的乐趣与艰辛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逻辑归纳,提高学生澄清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锻炼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乐于探究的精神四)重视意义学习,通过问题组织课程材料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者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去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26]由于这些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的问题”是与学生相关联的,或者对学生是有意义的,因此通过这种过程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意义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可以最大程度的被激发。

      [27]我们的大学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在课堂中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尝试面对和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构建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以及情感活动逐渐得到提高,让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受到影响,帮助学生全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对自己学习和生活负责的人参考文献:[1]史根东.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0(5):96-97.[2]Bernard, P. Y. The 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2014):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Sustainably[J]. Appli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2006(3): 215-219.[3]邵明峰.《波恩宣言》及其意义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9(9):73.[4]商发明.全球十大教育发展新理念:阅读素养成核心技能[N].北京日报,2014-10-16(14).[5]王巧玲.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的研究——以中国PED教育项目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6]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 2004 Annual Report: Creating a Sustainable Future[EB/OL]. Stanford University. (s. d.)[2015-03-20]. .[7]冯建军.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4(3):8.[8]黄容霞.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变革——组织转型的制度根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49.[9]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0-07-29)[2015-06-25]..[10]Vaira, M. 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 Higher Education, 2004(48): 490.[11]Hald, M. et al. Transcending Boundaries: How Cemus is Changing How We Teach, Meet and Learn[R]. Uppsala: Cemus/CSD Uppsala, 2011.[12]Anon. The Introduction of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in Cemus[EB/OL]. Cemus. (s. d.)[2013-11-20]. [13]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9):25.[14]Barrows, H. S. & Kelson, A. M.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Total Approach to Education[M]. Illinoi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3: 65-67.[15]Rogers, C. R.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M]. Columbus: Charles E. Merrill, 1983: 76.[16]钱丽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推进战略与实施建议[J].全球教育展望,2005(11):15.[17]Orr, D. “What is Higher Education for Now?” The State of the World 2010: Transforming Cultures from Consumerism to Sustainability[M]. London: Earthscan, 2009: 82.[18]Robinson, K. Out of Our Minds: Learning to Be Creative[M]. Oxford: Capstone, 2001: 76.[19]Tornqvist, G. Creativity in Space and Time: Processes, Persons, and。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