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独与教师道德修养.docx
5页慎独与教师道德修养 (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湖北武汉430075)摘要:“慎独”是我国传统儒学伦理中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其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修养境界,蕴涵着相当丰富而深邃的道德精神本文通过对“慎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现实实践意义的分析,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慎独”的道德精神,发掘出了“慎独”对教师道德修养建设的重要现实价值关键词:慎独;教师;道德修养慎独是儒家提出的重要修身方法,几千年来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当今社会中,这种自律自省的行为操守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慎独”与教师道德修养两者之间密切的相关性,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慎独的含义及现实意义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慎独”作过很多解释,最经典的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也谨慎检点,在没有人知道的时候也生怕做出离道的事,即使在隐蔽之处或在细小的事上也没有离道的表现,所以君子一人独处时也十分谨慎慎独”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深度的道德自律道德主体在修养的生活实践中,特别是别人看不见、听不着、管不到的情况下,仍然能小心谨慎、一丝不苟、自觉自愿地进行道德修养。
慎独”思想直到今天仍然熠熠放光,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没有因政权的更替而消失,原因何在呢?只缘于其本身蕴涵着深邃而强有力的充分体现人主体能动性的自律力量慎独”的这种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自律思想,其实包容着相当广袤精深的道德精神二、慎独体现了对灵魂深处理想信念的改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在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式的同时,一些与现代文明不相协调的、腐朽落后的东西也在不知不觉地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同时也对教师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教师这一神圣而光荣的职业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对理想信念的改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观念恰恰体现了理想信念改造内在性和自觉性的特征,它的基点是求之于内的作为个人的内在要求,它不是带有任何功利的行为,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做社会的楷模,还要任劳任怨,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一生这些都带有很强的原则性,但慎独不是给人们戴上一个没有任何乐趣、禁锢心灵的枷锁,它只是一种道德修养改造的方法和内容,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引导人们去实现充实、完美的生命价值三、慎独蕴含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弊端如道德教育泛政治化、道德教育不以人为本、道德教育方法贫乏等,成为师德建设的最大负面影响因素,造成一些教师的道德心理素质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
这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正视自身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坚持慎独的道德精神,来自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磨炼和感悟,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达到的,关键是要持之以恒,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够自强不息面对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教师要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用自己的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去影响和塑造身边的学生四、慎独是自身道德修养知与行的高度统一由于道德修养的实质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不外是人的自身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改善人性的自觉的实践活动中,道德主体的心灵要走过自发、自觉、自由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并经过充满艰辛的痛苦、曲折、磨难的斗争考验而使心灵得到净化,达到慎独的境界俗话说:知易行难理解慎独的含义不难,但想要达到慎独的境界却绝非易事,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实践,而道德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将体验诸多的痛苦磨难,特别是在善与恶、是与非、利己与利他的斗争抉择中更甚但也唯其如此,才能孕育灵魂的高尚纯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这就要求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在隐蔽处下功夫,在别人见闻不及之处做到谨慎不苟,严于律己北京师范大学有这样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用身去体验,用心去实践,刻苦修炼,努力培养自己高尚的师德风范,用自己健全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教师的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范成为净化人们思想和灵魂的精神力量参考文献:[1]张世友.传统“慎独”道德精神及其现实价值[J].齐鲁学刊,2004,(5).[2]李金华.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内省”“慎独”的必要性[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3]唐志为.论师德中自律精神的养成[J].怀化学院学报,2007,(4)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