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安徽省安庆市菱南普通高级中学高一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5页2020年安徽省安庆市菱南普通高级中学高一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下列有关合成洗涤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洗涤剂烷基苯磺酸钠中,烷基含碳原子的个数以12~18为宜B. 在洗涤剂烷基苯磺酸钠中,烷基应以带有支链的为宜C. 在合成洗涤剂中添加酶制剂可提高洗涤效果D. 在合成洗涤剂中应以无磷助剂代替含磷助剂参考答案:D2. 以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钠与水反应: Na+2H2O=Na++2OH-+H2↑B. 铁用盐酸反应: 2Fe+6H+=2Fe3++3H2↑C. 碳酸钙放入稀盐酸中:CO32-+2H+=CO2↑+H2OD. Cu(OH)2和硝酸反应:Cu (OH)2+2H+=Cu2++2H2O参考答案:DA、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选项A错误;B、铁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2H+=Fe2++H2↑,选项B错误;C、碳酸钙难溶于水,必须写化学式,碳酸钙放入稀盐酸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选项C错误;D、Cu(OH)2和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 (OH)2+2H+=Cu2++2H2O,选项D正确。
答案选D3. 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 A.CH4 + 2 O2 CO2 + 2H2O B.CH2=CH2 + H2 CH3-CH3 C. + Br2 + HBr D.2CH3CH2OH + O2 2CH3CHO + 2 H2O参考答案:C4.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萃取操作时,所选萃取剂必须与原溶剂互不相溶B.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C.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D.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参考答案:D考点:分液和萃取;蒸发和结晶、重结晶;蒸馏与分馏.分析:A.萃取时,萃取剂与溶质不反应,且不相溶,出现分层;B.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C.根据蒸馏的原理来确定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D.蒸发溶液应到大量固体析出时,靠余热蒸干.解答:解:A.萃取时,萃取剂与溶质不反应,且不相溶,出现分层,则萃取剂要和原溶剂互不相溶,且不能与溶质和溶剂反应即可,故A正确;B.为防止液体污染,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B正确; C.蒸馏的原理:通过控制沸点的不同来实现物质的分离,所以温度计水银球要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故C正确;D.蒸发溶液应到大量固体析出时,靠余热蒸干,不能蒸干,避免固体分解和浪费能量,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侧重混合物分离原理及基本操作的考查,把握实验基本操作为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5. 己知:W是组成信息高速公路骨架的元素之一,且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XYZW A. 最高正化合价:Z>X=W>YB. 原子半径:Y>X>W>Z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 下列图示对应的操规范的是A. 称量 B. 溶解C. 转移溶液 D. 定容参考答案:BA、托盘天平称量时应是左物右码,A错误;B、固体溶解在烧杯中进行,B正确;C、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应该用玻璃棒引流,C错误;D、定容时胶头滴管不能插入容量瓶中,D错误,答案选B8. 设N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8gH2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B. 常温常压下28g以任意比组成的CO与N2混合气体中含有2NA 个原子C. 5.6g Fe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D. 将0.1mol氯化钠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浓度为0.1mol·L-1参考答案:B【详解】A.18gH2O的物质的量为1mol,但在标准状况下,水是液态,所以其体积不是22.4L,故A错误;B.CO与N2摩尔质量均为28g/mol,都是双原子分子,根据n=物质的量均为1mol,所含的原子数为2NA个原子,故B正确;C.根据n=计算Fe的物质的量,结合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5.6g Fe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故C错误;D.将0.1mol氯化钠溶于1L水中得到溶液体积大于1L,所得溶液浓度小于0.1mol/l,故D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 9.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13C和14C属于同一元素,它们互为同位素B. 1H和2H是不同的核素,它们的质子数相等C. 14C和14N的质量数相等,它们的中子数不等D. 6Li和7Li的电子数相等,中子数也相等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6Li和7Li的电子数相等,都为3,6Li中子数为3,7Li中子数为4,中子数不相等,D项错误10. 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5NH4NO3=2HNO3+4N2+9H2O,在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A. 5:3 B. 5:4 C. 1:1 D. 3:5参考答案:A根据反应方程式,5mol的NH4NO3中含有5mol的NH4+和5mol NO3-,NH4+中N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 N2中N元素的化合价是0价,所以5mol的NH4+共失去3×5=15mol电子,作还原剂生成氧化产物N22.5mol;NO3-中N元素的化合价是+5价,其中2mol NO3-生成2HNO3化合价未变,3mol NO3-作氧化剂生成还原产物N21.5mol,共得到5×3=15mol电子,所以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1.5:2.5=3:5,答案选D。 点睛:氧化还原反应价态的变化规律中有两点:①相互靠拢,不发生交叉,②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是逐级变化,在具体应用中体现出来的是归中和歧化反应,所以这两类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11. 下列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A. 乙烯与溴水反应B. 苯与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液共热并保持55℃~60℃C. 乙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发生反应D. 甲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发生反应参考答案:AA. 乙烯含有碳碳双键,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A正确;B. 苯与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液共热并保持55℃~60℃发生硝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B错误;C. 乙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C错误;D. 甲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D错误,答案选A点睛:掌握常见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常见有机反应类型的含义是解答的关键,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加成反应有机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是取代反应,烷烃的代表性质是取代反应,烯烃主要是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和氧化反应12. 根据表中八种短周期元素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元素②、⑥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B. 元素②气态氢化物的沸点小于元素⑤气态氢化物的沸点C. 元素⑤对应的离子半径大于元素⑧对应的离子半径D. Cl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比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参考答案:B【分析】②⑤的最低价都为-2价,应该为ⅥA族元素,根据原子半径可知②为O元素、⑤为S元素;①⑦⑧的最高正化合价为+1价,结合原子半径大小可知:①为H元素、⑦为Li元素、⑧为Na元素;③⑥的最高价为+3价,结合原子半径可知:③为B元素,⑥为Al元素,据此结合元素周期律知识进行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①为H元素、②为O元素、③为B元素、⑤为S元素、⑥为Al元素、⑦为Li元素、⑧为Na元素A.元素②⑥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故A正确;B.元素②气态氢化物为水,元素⑤气态氢化物为硫化氢,由于水分子中存在氢键,则水的沸点大于硫化氢,故B错误;C.元素⑤对应的离子为硫离子,元素⑧对应的离子为钠离子,硫离子含有3个电子层、钠离子含有2个电子层,所以硫离子的离子半径大于钠离子,故C正确;D.氯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高氯酸,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硫酸,由于非金属性:Cl>S,则高氯酸的酸性大于硫酸,故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根据表中数据正确判断各元素名称为解答关键注意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内容,B为易错点,注意水中存在氢键,导致其沸点较高13. 一定温度下,对于反应N2+O22NO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措施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 ( )A.降低温度B.恒容充入氮气C.恒压充入氦气D.恒容充入氦气参考答案:B14. 往2支分别装有浅绿色的Fe(NO3)2和FeSO4溶液的试管中分别逐滴加入稀盐酸时,溶液的颜色变化应该是( )A.前者基本没有改变、后者变棕黄色 B.前者变棕黄色、后者也变棕黄色 C. 前者变棕黄色、后者基本没有改变 D.前者、后者都基本没有改变参考答案:C略15.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I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2 c d 3ab efA.e的氢化物比d的氢化物稳定 B.a、b、e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e>b>aC.六种元素中,c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最活泼D.c、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参考答案:D略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4分,每空1分)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如下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碱石灰为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 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1)他们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位同学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