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语文四单元知识点.docx
6页七下语文四单元知识点七下语文四单元知识点 【四单元.社戏】 本文的标题“社戏〞既是全文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又是故事内容的概括 本文以到赵庄看社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重难点句子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的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舒展〞两词用得非常精彩,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神地表现出了“我〞得以能去看戏时欢喜轻快的心情说不出的大〞夸张地表现身体的轻松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从修辞格的角度看,连山仿佛是兽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连山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又是运用了拟人方法,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说,这是以坐船人的感觉来进行描写,连山的形状像兽脊,在朦胧的月光下颜色淡黑如铁,因为高低起伏,则像是踊跃飞跑,这句描写的精彩之处是用动词“踊跃〞来写山,把静态的连山写活了。
这种以动写静,衬托了船行之快,又衬出了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拟社戏,与来时呼应这句充满了梦幻般色彩的描写,表达了儿时眼中社戏的美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这一句用了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新奇而贴切,又有水乡特色,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则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从侧面描写归航之快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的形象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刻画的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重点段落 第10-13段 (1) 环境描写:具体描写的景物 (2) 描写角度: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具体景物) (3)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但我确还以为船慢。
第11段) ① 比喻、拟人;②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4) “我〞的心理变化:轻松 - 急切 - 陶醉 人物性格: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办事果断) 、六一公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 【四单元.安塞腰鼓散文 】 一、重点字词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亢kàng奋 晦huì暗 羁jī绊 蓦mò然 冗rǒng杂 戛jiá然而止 2.解释以下词语 (1)亢奋:极度兴奋 (2)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3)蓦然:突然,猛然 (4)冗杂:繁杂 (5)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6)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2)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三、文学(文体)常识 《安塞腰鼓》的是刘成章。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词语积累:P124解释1-5,P125解释1,P126解释1 1. 修辞:比喻、排比(增强语势)、反复(强调) P127练习三 2. P126课后练习二(答案详见《三点一测》P192-193) 3.全文结构:打鼓前(安静)— 打鼓中(舞动)— 打鼓后(寂静) 4.主题思想:借安塞腰鼓表达生命、力量之美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阅读理解七步自读法 (1)通读课文,借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正音、正形、词语解释; (2)通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分段分层,归结大意; (3)理解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4)摘抄文章中名言警句,积累词汇; (5)语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写批语,或练习自拟小标题; (6)分析写作特色; (7)写读后感,读书评论或摹仿作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