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文科名著阅读期中考前再回首.doc
4页高三文科 名著阅读 11月6日高三文科名著阅读期中考前再回首——《茶馆》一.《茶馆》刻画的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是① 第一幕: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失败② 第二幕: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③ 第三幕: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第一幕人物众多,事件纷繁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写到的事件主要有:马五爷施威、康六卖女、常四爷骂洋 货、鸽子之争、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秦庞交锋、茶客对话、常四爷被抓、庞太监买妻这些事件涉及到戊戌变法、实业救国、洋教势力强大、民族资本家兴起、洋货倾销中国等等,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农村的民不聊生,从而表明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不可救药这一幕是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贯穿起来,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必然灭亡二)第二幕第二幕的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主要事件1)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反映茶馆为生存而进行了改良,王利法苦心经营,在动荡局势中努力挣扎,下层人民生活愈加困苦,生活难以维系。
2)王利法和王淑芬拌嘴王利法生意的难做,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威胁3)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黑暗势力横行霸道,小商人委曲求全4)唐铁嘴要租房屋社会更动荡,军阀混战使得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5)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倔强的常四爷自食其力,而懒散的松二爷难以维生6)吴祥子、宋恩子来抓人、敲诈常四爷身上表现出中国人的不甘受奴役的反抗情绪,两个特务的敲诈行为表现出反动势力的猖獗和人民的欺诈7)康顺子求工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困苦生活8)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9)王利法与崔久峰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的情绪,也反映中国难以救治的黑暗事实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2.剧本前面部分的“舞台说明”反映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三)第三幕第三幕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刚刚投降,国民党就进了北京城,国民党特务与美国兵到处横行,市面一片混乱,民不聊生裕泰茶馆也已败落不堪,难以维持希望改良的老板王利发想聘女招待,以此来支撑老字号茶馆,但都无济于事茶馆帮佣康顺子的养子康大力,到北京西山八路军游击区参加了革命,反动势力到茶馆逼迫王利发,要他交出康大力的母亲康顺子,否则砸掉茶馆王利发被逼得走投无路,把儿子、媳妇、孙女送走去投奔康大力,自己与被国民党没收了一切产业的秦仲义和以卖花生豆度日的常四爷,一起聚集在茶馆里烧纸钱,为可悲的自己、也为那个可诅咒的时代送葬当沈处长大批人马来霸占茶馆时,王利发在后屋上吊死了,茶馆与他一起,被旧时代埋葬了王利发为了让茶馆生存下去,进行了哪些改良?答案:①把茶馆的后半部分改成公寓出租给别人;②用小桌和藤椅代替了原来的茶座(或“铺上了桌布”、“用美国香烟公司广告画替代醉八仙大画”);③用唱戏招揽客人;④打算增添女招待二.人物形象(一)剧中人物的归类:(1)下层劳动人民:王利发、康顺子、常四爷(2)封建遗老遗少:松二爷(3)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4)民族资产阶级:秦二爷(5)反动统治阶级的走狗帮凶:宋恩子、吴祥子、巡警、二德子等打手特务(6)社会的渣滓:刘麻子、唐铁嘴、老林、老陈(二)人物性格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比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
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第二幕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5.秦仲义他是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三.《茶馆》语言特色 1.人物个性化语言王利发:对难民:“别耽误功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强硬、冷漠 对巡警、大兵:“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 奉承巴结、讨好、委曲求全,明知是敲诈,还赔着笑脸不得罪他们, 反映的性格:胆小怕事,圆滑自私对唐铁嘴:我可不再白送茶喝——满心厌恶轻蔑, 称呼其“先生” “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福气不小!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仍笑脸相迎,不得罪,圆滑世故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黑暗的旧时代常四爷:“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乐于助人"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豪爽"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正直、倔强"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自食其力“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爱国,敢作敢为2.从戏剧语言看时代特点“三爷。
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满清覆灭 “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政局动荡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通货膨胀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半殖民地时代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官僚生活腐化堕落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军阀混战时期街市冷落萧条“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谐音讽刺辛亥革命不彻底,人民对现实不满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渗透3.充满幽默风格的语言 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似可笑,却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像句玩笑话,表现的却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