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煽情式表态在网络舆论危机中的局限性-以天津滨海8·12爆炸事故为例.docx
11页煽情式表态在网络舆论危机中的局限性以天津滨海“8·12”爆炸事故为例 【内容Reference】在全媒体生态语境下,面对突发事件,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地位已经丧失,政府职能部门不能仅仅在“第一时间”依靠煽情式表态引导舆论煽情式表态作为传播手段,具有合理性,短时间内能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影响受众的认知基模但煽情式表态如果回避次生舆情,过度使用,则会影响传播效果,引发更多的舆论危机Keys】煽情式表态 舆论危机 微博 基模在“汶川5·12地震”、“玉树4·14地震”、“温甬7·23动车事故”、“上海11·15大火”、“北京7·21暴雨”等一系列突发事故的影响下,我国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处于渐进式发展的进程中,虽然仍有待完善,但客观上已有长足的进步在历次的经验积累下,危机面前需要“积极表态”已经成为新闻发言人的共识充满情感和人情味的表态能减缓危机,也能避免危机,反之,没有情感和人情味的表态往往会招致网民的强烈反应,引发公共舆论事件⑴但是,“充满情感和人情味”不能异化为过度“煽情”煽情”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解释为“煽动人的感情或情绪”煽情式新闻标题常见于传统媒体的灾难报道中。
例如,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后,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报纸《今晨6点》的头版标题《五年前我们都是汶川人,今天起我们都是雅安人,震殇,只会让我们更坚强》2012年7月21日,北京城遭遇特大暴雨,造成史无前例的77人遇难面对灾难,北京市有关方面动员各方力量16万余人紧急应对,官方媒体也迅速行动,全方位报道政府抢险救灾情况暴雨过后的第二天,当北京电视台以“昨夜北京感动中国”、“众志成城”、“感动”为基调报道此事的时候,网络上却在激烈讨论大雨造成的死亡人数⑵煽情式表态,从表面上看是正面宣传的手段,字里行间透露出普罗米修斯式的悲情,以心灵鸡汤的形式感化人,实质是定位不清,避重就轻,回避实际问题一、煽情式表态合理存在的理论基础根据社会认知研究,人们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对他人或是社会群体、社会角色以及人们自身的经验做出判断⑶基模(schemes)是人们进行社会认知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认知结构,基模代表着某个特定概念或刺激的有组织的知识,它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自上而下的过程,描述了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对于接受和处理当前信息的影响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念源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新闻喉舌论”1981年版的《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要求:“报刊、新闻、广播、电视要正确处理表扬和批评的关系,要坚持以表扬为主的方针。
这一新闻政策无形中塑造了基模传统媒体在重大事件上的信息垄断和话语垄断也塑造了基模这一时期,新闻制作者的编码与观众解码互相和谐观众很自然的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1987年我党首次提出的新闻传媒“舆论监督”的新功能动摇了“喉舌论”关于新闻传媒的单一角色定位,开启了当代中国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新功能建构步入网络时代,媒介技术的进步弱化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和话语垄断地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基模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大众传播与基模的形成及社会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基模会导致我们有选择性地注意、感知、理解和记忆大众传播的信息其次,大众媒体中信息的框架会触发我们使用不同的基模来处理新信息再次,基模蕴含着感情,会先入为主地影响人们对某一特定信息的态度和倾向性⑸煽情式表态,即是一种蕴含感情的经过设计的言语认知结构,通过筛选信息,选择性放大部分情感信息,弱化不良信息,达到让他人产生心理认同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官民对话中聚焦于民众个体,经过放大的人类情感和人伦道德,易于建立亲民立场煽情式表态可以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当灾难发生的时候,我国传媒在报道基本事实的同时,大量的图片和内容集中在情感方面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认为,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过程是消费的过程。
按照自身的需要,通过对电视节目的编码,观众成为意义、快感、文化资本的生产者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很多的故事,都会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回味生活的故事,品味人生的情感,是观众的需求要满足这种需求,就需要在节目中强化故事性,构建起情感链条,使观众被故事和情感所吸引,在故事中受到教益,在情感中得到洗练⑹二、煽情式表态传播效果的有限性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受众解读理论认为,由于每个受众的社会属性不同,与主流意识形态处于对立的地位的受众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读出新的含义有可能完全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即对抗式立场(Oppositional position)解读在微博时代,中国的舆论格局已经发生极大变化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的最重要原则就是要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⑺灾难发生后,若在“第一时间”采取煽情式表态,既可以起到情绪安抚作用,又传递出解决问题的积极信号2015年8月12日夜间,天津滨海发生爆炸事故13日凌晨1点43分,天津市公安局消防局官方微博发布了第一条信息12日22:50左右,天津港附近发生爆炸,天津消防总队已第一时间调派警力前往救援初步掌握的爆炸物是集装箱,目前以救人灭火为第一要务,请网友们不要凭猜测发布消息。
天津市公安局和消防总队领导均已在一线指挥灭火救援工作有新的情况及时公布这是一个及时公布信息的开放姿态13号白天,“@天津消防”只发布了一条原创信息上午10点46分,“截至目前,我总队已经先后调派143辆消防车,1000余名消防官兵到场救援具体爆炸物尚不能确定救援仍在继续!(另:天津消防感谢所有一直为消防官兵祈福、叮嘱的人们!)”此时的舆论处于良性互动中在8月13日,消防员“逆火而行”的漫画(图2.1)成为热门微博尽管图片的原作者是韩国人,根据2011年7月14日韩国首尔南山隧道发生的出租车爆炸事故创作而成,但是在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背景下,这幅来自异域的图片瞬间戳中了网友的泪点,微博话题“世界上最美的逆行与最美的背影”获得2万阅读量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在14日的报道《Chinese firefighters paid high price in blasts that water may have trig[来自www.Lw5U.coM]gered(中国消防员付出高昂代价;水可能引发爆炸)》中提到“Many Internet users praised the firefighters for their heroism. One widely forwarded social media post contains a drawing of a red-clad firefighter walking down a long corridor as a stream of black-and-white civilians walk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许多网民称赞英勇的消防员。
一个被[来自Www.lW]广泛转发的社交媒体帖子,表现了一个穿红衣的消防员走在长长的走廊,跟黑白绘制的平民走在相反的方向同样在13日,一张聊天截图“我回不来,我爸就是你爸”也引发了网友的集体悲情同名微博话题获得4.1万阅读量第一时间”里网络上充斥着关于爆炸事故的信息洪流,而传统媒体则显得格外安静——天津卫视对事故的报道速度相对缓慢13号10点23分,天津卫视中断正在播出的原定节目,启动《新闻这一刻》特别报道天津台记者于翔在13号凌晨做了事故现场报道,但在13号上午10点27分才得以播出全媒体时代,仅靠煽情式表态,不能根本上消除舆论危机,次生舆论会随时出现天津卫视的滞后表现引发了网友的批评,产生次生舆情此外,随着时间推移,消防员牺牲的信息被不断披露后,围绕消防的次生舆情也开始出现消防员英勇形象在“第一时间”感动网民后,关于“消防专业性”、“消防指挥是否失当”等话题开始发酵天津消防作为一个整体组织,遭遇了巨大的舆论危机在随后的舆论生态发展中,消防部门的煽情式表态既没有打消中国网友的疑虑,也没有取得境外媒体的认同三、煽情式表态不能忽视次生舆论关心的细节虽然煽情式表态可以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引导受众有选择性地注意、感知、理解和记忆大众传播的信息,但在这期间,任何次生舆情所指向的细节问题,都不能选择性忽视。
爆炸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国信办)查处360多个微博账号这些账号虽然被封闭,但是已经进入人际传播渠道的信息并没有消失,一部分公众号的文章屡次被删却又被其他网友下载转发以8月13日公众号@小心和小欣发布的文章《走多远?作多久?》为例,经历多次删除后,至今仍可以在新浪微博中看见全文内容此时,消防部门就不应该继续回避反复被提及的问题否则,次生舆情会快速发展《走多远?作多久?》描述了作者于8月13号下午在天津港事故区域看到的消防员灭火场景:“他们在试着灭火但泡沫喷过去,很快废墟里就传来爆炸声只得又停止过几十分钟,又会再尝试灭火,然后又会引发轻微爆炸消防拿火势毫无办法留下的人员本就不多,又大都处在待命状态截至8月24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共举行了14场新闻发布会天津市公安消防局局长周天在13日至15日先后出席了4次新闻发布会表3.1)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这几次发布会中消防官员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回避现象表3.2)前文提到的洛杉矶时报,也聚焦在“消防员处置程序是否科学”的问题上虽然公安部消防局在13号即表态“处置程序是科学的”,但是没有提供具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不能明确回答“消防员为何重大伤亡”。
当官方解释缺位的时候,媒体开始自行寻找答案搜狐新闻8月14日制作《救火英雄的中国难题》、凤凰资讯8月14日制作《外国的消防员日子怎么过?》、网易新闻8月15日制作《如何保护消防员:美国单个消防员的装备价值》虽然这些报道只是在人员编制、装备、薪酬等浅层次问题上作中外横向对比,但是一定程度弥补了网民的信息需求随着信息进一步增殖,人们开始注意到中国消防员也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异8月15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第五次新闻发布会上,媒体提问“编外消防员谁统计”未获回应,“伤亡具体数据”回答“不掌握”在澎湃新闻《特写“失联”专职消防员家属:8间客房里的70小时等待》中,记者于15日采访了天津港公安局消防支队一大队、四大队、五大队的消防员家属,据报道,这三支消防队是第一批进入现场抢救的队伍由于这批消防员不是正式公安消防员,不属于“正规编制”,在8月13日至15日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没有被提及,因而引发次生舆论话题:“合同制消防员”与“编制内、职业化、合同工”利益分配的矛盾使得民众主张自身权益、追求社会公平的诉求变得越发强烈,而话语的禁锢和对既得利益群体的维护又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反感据搜狐大数据新闻“数字之道”统计,天津爆炸事件的前6次新闻发布会每次都会导致4个以上次生舆情。
其中“消防员家属冲击发布会现场”是一个重要的舆论分支,微博话题“消防员家属撞门”获得5900.6万阅读量压力面前,天津市公安消防局一直处于被动,疲于应付舆论质疑,未能采取有效的化解危机的措施直到8月16日17点02分,香港有线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对李克强总理的独家访问,正面回应:“要同样给予安抚 官方媒体才开始正式公布失联的天津港消防员信息,该次生舆情得到控制四、过度的煽情式表达降低了信息透明度8月19日,周天在事故现场接受记者采访,针对舆论对消防指挥不力的质疑发表观点“不能坐而论道”,表示“这个当口,不要在流血的伤口上撒盐了殉职官兵的家属,还有躺在医院的官兵,当他们听到对‘冲向火海’的质疑时,他们心里怎么想?”其中一句话“不要在消防员伤口上撒盐”最终成为多家媒体转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