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种课外修辞手法.doc
4页10种课外修辞手法1.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2.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 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枝头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茅盾《雷雨前》) 例(1)利用“晴”“情”同音构成双关,例(2)利用音近表面摹拟蝉儿的叫声,实际是用雷雨前闷热得要死来诅咒反动黑暗的统治已到了末日 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例如: (3)老虎拉车——谁赶(敢)?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2、语义双关 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例如: (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学语文《吃墨水》)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曲波《林海雪原》)3.顶针也叫顶真,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例如:1. 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买子姜;子姜辣…… 2. 我出了村就过了河,过了河就进了城 3. 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4.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例子(1):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例子(2):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例子(3):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鲁迅《阿Q正传》) “飞”和“飘”都不是形容人的词语,在这里巧妙地用于描写阿Q,表现了阿Q在调戏小尼姑之后得意的心情5.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
呼人)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呼物) 6.讳饰(考试千万不敢答) 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例如:①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个就没有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尤氏道:"我也暗暗地叫人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且慢慢地办着罢"(曹雪芹《红楼梦》)②"他,他在哪?"石牯结结巴巴地问"在后头房里嘛怎么,你们以为他〈去了货〉呀!"小老头笑着说:"他是有名的'打不死'呀!天没亮他就闯进店来了;当然罗,一身都挂得稀烂……"(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③有人劝这位老倌不立继,开导他说:"你有七亩好田,饱子饱药,〈百年之后〉还怕没的人〈送你还山〉?(周立波《山乡巨变》)④他还不是为你们他已经〈半截入土〉了,还不是为你们打算?(李准《不能走那条路》)⑤成岗愉快地看着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这孩子,太可爱了。
"你在这里……〈呆〉了好久了?"成岗不愿对孩子说出那个可怕"关"字,改口说成"呆了好久""我从小就在这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⑥今天早晨,杨德又拉王占彪去喝酒,杨德装着悲观的样子说:"老弟,这是咱兄弟们说知心话哩,眼看日本人不行了,将来有个〈山高水低〉,咱们可该怎呀?"王占彪也早有心思把他拉上,一块反正于是接上说:"是呀!咱们都是中国人,作这些丧良心事,弟兄们也都不愿意,趁早反正抗日立功吧!"(马峰、西戎《吕梁英雄传》)⑦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同时又搔头皮,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他看见他们〈那个〉的吗?(叶绍钧《夜》)⑧春栓妈道:"唉,我还告诉你哪,这两天街上风言风语,说小白鞋'〈双身〉'啦……"(姜树茂《渔岛怒潮》)上面例①"那件东西"是指"棺材";例②中"去了货"是指"死去了";例③"百年之后"是说"死后","送你还山"是指"给你送葬";例④"半截入土"就是"快要死了";例⑤"呆"是说"关";例⑥"山高水长"是指"不幸或意外的事情";例⑦"那个"是指"枪毙";例⑧"双身"是指"怀孕"运用讳饰应该注意的是:该回避的就避开本意不直说,该回避的就照直说;同样一个本意,必须回避掩盖时,用什么话来代替,要力求恰当。
是否恰当,与上下文有关要与上下文所换代的实地情况相符,与上下文所流露的感情一致,才算用得恰当7.通感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8. 回环 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释义:即将两个字词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言语片段紧密相连其可给人以循环往复的意趣,还可构建事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或相互对立的关系如: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间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譬如: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 2、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曹禺《王昭君》) 3、我们发展,发展我们 4、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回文也可以称为“回环”,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把“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连在一起,这样回环往复都可以成文,明确地表达意思,具有循环往复情趣的一种修辞格9.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10. 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
再如 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经典的列锦还有“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