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法制史课件第三讲.ppt

53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49951911
  • 上传时间:2018-08-0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48KB
  • / 5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第第3 3讲讲第三讲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内容纲要:一、春秋时期政局的转变与法制的变 革二、儒、法、墨、道各家的法律思想三、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与《法经》四、商鞅变法与秦国的法律制度一、春秋时期政局的转变与法制的变革(一)生产力的发展(二)政治格局的转变(三)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变化(一)生产力的发展1.铁器的广泛使用《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 铸鉏(chu)、夷、斤、斸(zhu) ,试诸壤土 2.牛耕的推广商代西周春秋战国3.井田制的瓦解铁器私田的开垦 井田制的瓦解牛耕土地国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私田的开垦封建地主、农民出现“礼崩乐坏”新兴封建势力的兴起“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扩大了耕地面积,从而提高了农作 物的产量,为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和 发展创造了条件一些奴隶主开荒拓土,出现了私田,并在私田上采取新的封建主义的剥削方式于是,这些奴隶主转化成为封建地主,在私田上耕作的奴隶成了农民,形成了新的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二) 政治格局的转变:司马迁:“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 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 (三)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变化1.管仲的“改良旧礼”2.子产的“铸邢鼎”3.邓析的“不是礼仪”1.管仲的“改良旧礼”管仲:(?—前643)郑国人,出身于平民685年在齐国 为相,帮助齐桓公开创霸业1)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 ①重新树立周礼权威:礼义廉耻,国之四 维 尊王攘夷: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尔贡包茅不入,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②打击贵族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③打破“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匹夫有善,可得而举”2)作内政而寄军令士农十五乡;工商六乡 轨(五)里(十轨)连(四里)乡(十连) 伍(5)小戎(50)卒(200)旅(2000) 五乡为军,十五乡共三万人以法理政、统军和治民,寓兵于农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令顺民心”: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 符合民心的好恶,因势利导与民分货” :让人民获得一定的收入,激发其积极性2.子产的“铸刑书”子产(?~公元前522) 春秋时政治家复姓公孙,名侨郑州 新郑县人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 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1)维护周礼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2)注重人事,发展生产 作封洫(确定土地私有权) 作丘赋(征收军赋)3)宽猛并用的法律思想4)“铸刑书”前536年, 子产把刑法条文铸在铁鼎上,公布于 众。

      内容:“制参辟”民事、刑事和司法程序“铸刑书”事件的意义?1)开创了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冲破 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2)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 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的重要作用 叔向来信: “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先王议事以 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 … 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 书 …国将亡, 必多制, 其此之谓乎 !”子产回信: …吾以救世也孔子评价: “晋其亡矣!失其度矣……今弃是度也, 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 何业可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范)宣子之刑,夷之蒐也, 晋国 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 ” 3.邓析的“不是礼义”思想邓析(前545-前501)春秋末法家先驱,郑国人,作过郑国大夫, 创办私学,以所著《竹刑》教人,宣传法治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法:效法; 不是:否定、反对二、儒、法、墨、道各家的法律思想1.所谓“百家争鸣”2.儒家的法律思想3.法家的法律思想4.墨家的法律思想5.道家的法律思想1. “百家争鸣”社会变革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春秋战国之际: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商业相对活跃较大城市相继出现地主阶级经济日益强大,逐渐取代了奴 隶主贵族经济,政治上逐渐掌握国家政 权。

      社会各阶级不断发生分化和新的组合1)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2)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私学”的兴起春秋以前,文化知识为奴隶主贵族所专有 ,贵族朝廷设有各种世袭的官职,以保藏文 献资料,传授文化知识春秋末期,随着贵 族阶级的没落,一部分原先依靠“父子相传 ,以持王公” 的士阶层,下降到平民的地 位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各阶级地位的变 化,使文化知识逐渐向下层社会渗透 ,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 文化知识从“官府”走向民间,得到 了更广泛的传播各诸侯国统治者重金招募贤能之士,以 寻求治国良策;贤能之士也竟相发表自 己的见解于是各种思想流派相继兴起 各家学派都代表了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 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各家在思想上 各具自己的特点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 代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的民主传统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 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众多领 域中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 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我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2.儒家的法律思想1)“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2)“为政以德”的德治论 3)“为政在人”的人治论1.好利恶害的人性论2.君主独裁与“以法为治”相结合 慎到:民一于君,事断于法 商鞅:君尊则令行3.严刑重法3.法家的法律思想4.墨家的法律思想“兼爱”、 “ 非攻”5.道家的法律思想“无 为 而 治”三、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与《法经》1.成文法运动2.李悝变法及《法经》3.法律制度的转型1.成文法运动(春秋: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前513年,赵鞅铸邢鼎 )赵国:《国律》 秦国:《秦律》 魏国:《大府之宪》 楚国:《宪令》(怀王、屈原)《尔雅》:“宪,法也。

      成文法运动的意义:1.表明新兴地主阶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2.法家的思想主张得以付诸政治实践;3.奴隶制法律制度(议事以制)最终被封建制法律制度(事断于法)所取代2.李悝变法及《法经》李悝:魏国人,魏文侯时期(前5世纪 )为相 总结春秋时期各国的立法经验,结合魏 国的实际情况而成以刑为主、诸法合体李悝变法改革1.经济上:奖励耕战,平籴法;2.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3.改革军制(吴起)4.编撰《法经》《法经》六篇:盗:侵犯财产的犯罪活动大盗则戍为守卒,重者要处死窥宫者和拾 遗者要受膑、刖之刑贼:对有关杀人、伤人罪的处治条文杀一人者死,并籍没其家和妻家:杀二人 者,还要籍没其母家囚:审判、断狱捕:追捕罪犯杂:贪污、越城、赌博、淫乱等具:规定量刑的通例与原则《法经》的特点:(1)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立法宗旨 (2)贯穿了“重刑轻罪”的重刑主义原则 (3)初步形成了以刑法为主,杂有诉讼法和其 他法律内容的法律体系 (4)贯彻了“不别亲疏,一断于法”的法治原则 《法经》的历史意义:(1)集各国立法之大成,是一部系统完 整的封建成文法典 (2)为以后法典体例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3.法律制度的转型1)法律性质转变 ①维护封建财产所有权保护土地私有 ②封建等级制取代奴隶等级制世卿世爵军功授爵 ③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分封制郡县制2)法律内容的变化①范围扩大刑法+非刑法②从野蛮走向文明赎刑的广泛使用肉刑徒刑 《说文》:“徒,步行也。

      3)司法机构的普遍出现春秋:司法权的下移战国:司法机构广泛出现秦国:廷尉楚国:廷理齐国:大理魏国:司寇四、商鞅变法与秦国的法律制度商鞅:卫国的贵族,公孙鞅 秦孝公时期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第一次:公元前359年 第二次:公元前350年一)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经济 1)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4)改革赋税制度“舍地而税人”2.政治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斩一首者爵一级”2)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令民为什伍,……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3)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31县3.制定法律1)定《秦律》(以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侠以武犯禁,儒以文害法”2)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①强调“以法治国”②轻罪重刑③不赦不宥④鼓励告奸⑤实行连坐2. 变法的意义1)清理了旧贵族的政治、经济势力,巩固了 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2)以《法经》为蓝本制定的《秦律》,对秦 的统一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以后 几千年的法律制度的制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 响。

      《秦律》 《九章律》 《唐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