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品word论文】启蒙与操纵.doc

2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7368168
  • 上传时间:2017-09-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4.34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闻传播学论文-启蒙与操纵内容摘要: 电子时代的降临为文化生产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一系列电子产品的意义突破了技术范畴而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运作本文试图从双重视域分析电子传播媒介产生的后果:一方面,电子传播媒介具有强大的启蒙意义;另一方面,电子传播媒介又形成了一个隐蔽的文化权力中心本文具体地论述了这两方面的后果如何在现有的经济文化环境之中展开和运行1现今,人们已经有理由断言,电子时代的降临同时为文化生产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电影,电视,收音机,计算机联网,这些神奇的电子产品相继问世,为这个世界制造了一阵又一阵的惊喜呕心沥血的构思,持续不断的实验,不无偶然的幸运发现,人们可以在每一个技术奇迹的背后追溯到种种曲折的故事然而,现在的情况是――这些技术奇迹已经到了联结为一个整体的时候了它们不再是某种别出心裁的发明提供一些舒适与快乐;人们必须意识到,这些电子产品联结为一个整体之后正在深刻地改造社会结构当然,这并不是轻率地附和种种技术决定论人们有必要描述的是,这些电子产品的意义如何突破技术进步的范畴而进入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运作对于文化生产说来,这些电子产品不仅提供了种种崭新的表意系统,同时,这些电子产品还为经济、政治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形式。

      不论是否将电子产品形成的传播媒介体系视为后现代社会的重要因素,人们都必须承认,电子时代的符号制作规模是印刷时代所无法比拟的机械与电子技术的合作终于使文化生产具有了工业社会的节奏如今,人们甚至用"爆炸"一词形容电子传播媒介体系提供的信息数量或许可以说,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所谓的"文化工业"只有在电子时代才名至实归在我看来,文化工业的另一个涵义是,文化生产终于汇入了工业生产的逻辑,遵循工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循环轨迹,成为日常性社会生产的一个有机部分某些历史时期,文化生产是日常现实的一个"他者"――文化生产意味了指向日常现实之外的另一个维度按照雷蒙德·威廉斯的观点,19世纪某一个时期的"文化"或者"艺术"曾经扮演市场以及工业文明的对立面;文化或者艺术被遵为物欲横流之世的"人性"守护神1)现在,如同工业生产一样,文化生产终于和商品、利润互相认同了事实上,恰恰是商品和利润维持了电子传播媒介的庞大开支,维持了电子时代不断扩大的符号制作规模当然,这些文化产品已经进入日常的消费领域如同种种生活用品那样,电子传播媒介体系之中的源源而来的符号业己全面地镶嵌于社会的所有方面可以说,电子传播媒介的社会组织意义正在逐渐显露。

      这个意义上,鲍德里拉激进地认为,现今的符号制作规模已经足以让历史发生另一次断裂:以工业生产为组织核心的社会开始向符号社会回归社会的凝聚力不是源于经济生活,而是来自传播媒介的控制于是,在他看来,革命不再是活跃的生产力摧毁传统的生产关系;颠覆种族或者性别的传统符号代码才是他真正醉心的文化革命2)尽管鲍德里拉的设想之中包含了过多的符号崇拜,但是,无论如何,人们没有理由低估电子时代符号制作的意义如果说,印刷时代的文字符号与日常现实保持了某种距离――如果说,积淀于文字符号之中的神圣意味顽强地击穿了庸常的世俗气氛,那么,这种距离正在电子时代的符号制作之中消失许多时候人们可以说,符号就是现实生活电子时代的符号丧失了抽象的文字符号之中隐含的指代性、凝聚性与概括性回溯种种古老的传说可以发现,文字符号曾经被想象为法力无边的天授之物文字符号的诞生如同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种神话记载无不暗示了文字符号的非凡魔力尽管理性社会的"脱魅"解除了种种神秘的权威,但是,许多时刻,文字符号仍然保持了异乎寻常的尊严从敬惜字纸的风俗、个人签名的慎重到合同文本的法律效力、载入史册而名垂千古的荣耀,文字符号之中残存了某种公认的庄重。

      即使人们已经拥有近似的视觉经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或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诗句仍然会产生某种视觉经验之外的文字韵味,令人神往不己然而,电子时代的符号开始与人们的感官经验无间地交织为一体首先,这些符号是即时的电视或者广播"现场直播"所制造的符号与人们的感官经验之间不存在时间距离计算机网络空间的聊天一如面对面地相向而座人们的幻觉之中,这些符号不像印刷文字那样遭受人为的精心编辑;这些符号无异于感官经验人们生活在这些符号之中如同生活在感官经验之中某些时候,人们甚至利用现场的热线打入存活于电子传播媒介之中的符号世界,参与符号世界的对话另一方面,电影尤其是电视之中的符号是以影像的形式出现活灵活现的音容笑貌和草木山川让观众感到,这是一个他们可以跻身的世界数码成像技术制造了影像的奇观,某些无法拍摄的景象――例如恐龙,或者龙卷风――栩栩如生地进入人们的视域这不仅是一种视觉的震撼,同时,这些遥不可及的景象出其不意地成为人们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后果:电子时代的符号制作逐渐混淆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差异人们同时拥有了双重截然相反的技术条件一方面,长焦镜头可以窥探和搜索任何私密的角落;另一方面,电子传播媒介可以在全世界范围予以曝光。

      因此,人们时常遭遇两种富有张力的景观一方面,大量隐密的话题进入公共空间公开展览性伴侣选择、亲子关系、异常的性心理以及种种个人化的绝望和焦虑频繁地出现于电视播映室和"夜半心声"这样的广播节目之中这不是一本书与一个读者的单独相对,这是一批人同时共享一个秘密话题另一方面,种种大型的公共话题――例如国家、政治、战争,等等――长驱直入私人领域报纸的印刷周期与人们街头购买所形成的缓冲消失了,人们可以在卧室的电视机里即时地观看总统的就职演说或者某一次关系公众利益的投票――此刻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是一体的遥远的政治权力机构与渺小的私人生活产生了亲密感总之,电子时代的符号制作瓦解了真实与符号、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或者说,电子传播媒介体系正在将这一切重新组织为另一个整体的确,印刷时代的书籍相形失色――没有哪一本着作或者哪一份报纸具有这种强大的功能电子时代的符号制作几乎无限地扩大了人们的感官经验,尤其是视觉经验通常,社交半径划定了个人的活动区域,人们亲眼目睹的景象十分有限;然而,电视机以及其它电子传媒介却将全世界推到他眼前从数千公尺之下的深海到遥远的星球,从另一个国度的足球比赛到他人卧室之中的床第之事,电视将人们所能想到的种种景象一网打尽。

      这无形之中造就了一个观念:电子传播媒介已经代表了世界世界按照电子传播媒介分配的比例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时,电子传播媒介突然得到了难以言喻的权力它接管或者代替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文化感官人们几乎可以说,未曾进入电子传播媒介的现实就会被判定为不存在――这些现实将是匿名的,没有确定身份的,喑哑无声的,它们没有希望在世界性的对话之中得到一席之地例如,相对于发达国家、总统、富翁、电影或者体育明星,第三世界国家、小公务员、乞丐、清洁工无疑是电子传播媒介之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面目模糊,仅仅是一个空洞朦胧的轮廓;他们露面机会之少,以至于人们无法真实地确认他们的位置这个意义上,人们不难解释克楼克与库克――两个加拿大社会学家――为什么用如此夸张的修辞描述电视:"凡是没有进入电视的真实世界、凡是没有成为电视所指涉的认同原则、凡是没有经由电视处理的现象与人事,在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里都成了边缘,电视是’绝对卓越’的权力关系的科技器物在后现代的文化里,电视并不是社会的反映,恰恰相反,’社会是电视的反映’"(3)的确,电子传播媒介形成的权力是难以抗拒的人们发现,电子传播媒介时刻在阐述一套完整的观念:国家,政治,文化,性别,种族,理想,幸福,正义,如此等等。

      当然,这些阐述并非某种生硬的、甚至不无强制性的宣读,电子传播媒介无宁说是利用一系列特定的符号驱使这些观念布满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角落,甚至让人们习焉不察所以,劳拉·斯·蒙福德十分感叹电视阐述主导意识形态的完整机制:"它们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经纬和体验,发挥着一种温和的效力,其构成方式复杂之至,以至于抵制和颠覆都难之又难"(4)电子传播媒介几乎完全占领了人们的休闲时光,一些理论家甚至将休闲时光称之为"电视殖民",(5)这决定了电子传播媒介对于人们生活的控制程度因此,没有人有理由继续无视一些至为重要的问题:电子传播媒介根据什么原则运行?谁是电子传播媒介的主宰?谁有权力提出或者规定电子传播媒介正在阐述的一套观念?2迄今为止,多数人仍然对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称道不己这是语言的解放,也是知识权利的开放引车卖浆之徒的声音赢得了发表的机会这无疑是文化民主的先声――这意味了引车卖浆之徒有机会了解以及参与一向由精英阶层把持的国家事务了现今,人们还是沿用相仿的理由肯定电子传播媒介的崛起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强大传播功能,大众可能在一个更大的文化空间搜索信息,自我表达只有置身于电子传播媒介的信号区域之内,人们才可能实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的梦想。

      另一方面,电影、尤其是电视传播的影像符号甚至比白话文更为通俗生动不识字的学龄前儿童可以轻而易举地领悟影像符号的结构及其涵义 然而,更多的人聚集在电子传播媒介周围不等于说他们可以平等地共享这个强大的传播体系与白话文不同的是,电子传播媒介不是民间的产物个体无法像市井闲谈那样自由地操作这个庞大的系统电子传播媒介的运行和管理依赖于大量的资金和专业人才因此,社会学的意义上,电子传播媒介的背后隐藏了多重的权力关系除了权力机构的插手,投资者、技术人员和设计、主持节目的知识精英分别拥有一个支配的辖区自从话语权力这个概念渐为人知之后,电子传播媒介之中的发言者显然被视为话语权力的化身尽管来到人们面前的是演员、节目主持人以及导演、制片人,但是,他们的言行不仅代表他们自己的意志许多时候,他们是多重权力关系的形象代理也许,对于电子传播媒介可以这么说,话语权力是其它多种权力的汇聚之处公众面前,演员如同某一方面的楷模,主持人保持了高瞻远瞩的姿态夸夸其谈;然而,他们的形象之中已经凝聚了多种权力的份量反过来也可以说,多种权力的所有者均可以借助话语权力赢得一份回报投资者利用话语权力回收利润,政府利用话语权力宣谕主导意识形态,如此等等。

      诚如福柯所告诫的那样,人们不该忽视"公众舆论产生的真实条件,公众舆论的’媒介’,陷在权力机制中并以报刊、出版及以后的电影和电视形式出现的物质性";福柯看来,媒介必然在经济和政治利益支配之下工作,人们必须时刻考虑公众舆论的物质和经济构成6)所以,考察20世纪末期中国社会文化的时候,人们不仅必须意识到电子传播媒介对于公共空间的介入,同时还要意识到电子传播媒介本身正在形成另一个坚固的权力中心如果说电子传播媒介召集大众和呼风唤雨的能量是无可比拟的,这丝毫不是夸张之辞分析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巨大威望之后,戴锦华及时地发现了这种威望喻示的另一种权力:当人们沉浸在"媒体介入社会生活"(或曰"舆论监督")的社会进步进程之时,我们似乎忽略了若干相关的并且昭然若揭的事实:首先,是在工业、"后工业社会",传媒早已成为新的权力中心之一;电视及其它大众媒体的兴起,与其说是搭乘上商业化快艇的社会民主化印证,不如说只是向我们展现了媒介权力的获得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媒所显现的空前的力度,事实上是权力的媒介与媒介权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相互结合、彼此借重的结果那破门而入、将不可见人的幽冥公诸于众的壮举,是对经典权力的冒犯;同时,使被冒犯者为之折服的,不仅是所谓媒介的力量(或曰舆论监督的力度),而且是媒介本身作为昔日权力工具所具有的、来自其从属之权力机构的威慑。

      这一权力的媒介与媒介的权力的相互借重,同时表明着一个更为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的发生,即当媒介借助经典权力(诸如政治或政府权力)而一路斩关夺将时,它不仅已然开始将经典权力转化为媒介自身的权力,而且成功地成为对媒介自身的资本及文化资本的累积和展示再次,在所谓"官方/民间"的二项对立的叙述之中,我们不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