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手工插件工艺规范.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38177754
  • 上传时间:2023-12-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手工插件工艺规范                    1 范围本规范给出了手工插件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作业质量标准以及作业者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标准作业时间等内容是对手工插件工序的基本作业要求和质量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规范产品制造过程中手工插件工艺的编写和基本操作方法2 基本概念及说明手工插件是指产品PCBA板在完成SMT贴片、机(插件机)插等前工序之后,用手工插入其余元器件(以下简称元件)的工序过程手工插件之后的工序是PCBA板的焊接因此手工插件的质量是产品制造质量的基础3  手工插件工艺设计基本原则3.1  概述    手工插件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方便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质量事故发生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插入顺序、元件分配、人员配置等安排,并提出相应的要求3.2 设计原则3.2.1 元件插入顺序 整个PCB板需手工插入元件的插入顺序的设计应根据元件的外形尺寸和形状等,按由矮到高、由小到大的顺序编排,如图1所示                              图1 元件插入顺序注:少量插入时需要特殊处理的元件(如需卡入、紧固与PCB的散热片等)可以安排在前道工序插入并进行相应处理。

                       3.2.2  工序排列时的板面分配设计元件插入工艺时,工序排列时应根据传输带的运行方向对PCB板面进行区段划分,根据插入工序及元件的插入数分若干区段,依区段顺序插入,如图2所示①② ③ ② ①传输带的运行方向                图2 插入时的板面区段划分3.2.3 插入流向元件插入流向应根据生产线体传输带的运行方向进行设计,插入顺序应逆传输带的运行方向排列例如,传输带是由左向右运行,元件则应由右向左,同时由上向下插入具体插入流向见图3元件的插入流向                            传输带的运行方向图3  插入流向3.3 元件分配   按工序分配插入元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符合3.2条规定的元件插入顺序、板面分配、插入流向;——对于具有不易插入元件的工序,应通过减少所插入的点数维持生产节拍的均衡;——在同一工序内应尽量多安排额定值相同并且形状也相同的元件;——额定值不同但形状相同的元件尽可能不要排入同一工序,以防止差错;——在同一工序内有极性元件的持有率应为30%左右,不得超过40% ,以防止差错;——在同一工序内有极性元件的应尽可能安排同轴同向的元器件,以防止插入时极性弄错;——因与横轴方向相比,纵轴方向元件不易插入,故在同一工序内不应集中过多的纵轴方向的元件。

      注:同一工序内有极性元方向及轴向不同状况的差错率比较:     a.同轴同向:   b.同轴异向:  c.异轴异向:插入时极性差错率:   a <b <c4  插入作业指导书的编制4.1  插入作业工序分配 编制作业指导书(工序卡)时,编制者应首先熟悉所插入PCB板的设计状况、所需插入元件的种类、数量、规格、在PCB板的分布以及PCB板作业时的传输方向等然后按照序号3(手工插件工艺设计基本原则)规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行工序分配4.2  人员的配置     要根据作业者对插入作业的经验和熟练程度配置作业人员,要以提高作业效率、尽可能避免质量事故发生为原则如:在作业不熟悉或经验不足者工序之后安排作业熟练、经验丰富者等4.3 作业的节拍和均衡a) 要根据生产计划所确定的生产节拍安排每一工序元件的插入数量;b) 插入数量的确定要以序号6(元件插入标准时间)给出的元件单件插入的标准时间(见表2)进行计算后确定;c) 为保证生产的均衡,对根据标准时间进行计算后确定的插入数量,要根据作业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进行必要的调整4.4  工序卡的制作a) 每一工位的工序卡必须包括如下内容:元件编号、元件位号、元件名称、额定值、是否有极性;b) 每一工位的工序卡应有标明该工位插入元件的PCB板图(或局部图),板图的插入标记应醒目,明了(一般应彩色化);c) 对于作业中易发生问题之处,工序卡中应标注必要的注意事项或说明。

      5 插入作业标准及质量要求5.1  作业前的确认作业者工作前要对以下内容进行确认:a) 料盒配置的插入元件数与工艺卡清单上的插入元件数是否一致;b) 所插入元件的颜色、形状、大小、其上文字,并与工艺卡对照;c) 插入元件在PCB板的位置;d) 有极性元件的数量、特点、位置及插入方向;e) 插入顺序的合理性;f) 工艺卡上是否有注意事项或说明,若有应明白其含义5.2  插入作业基本操作方法和要求a)插入时用力要适度,应根据插入元件的具体情况以手的触感来判断,以不引起元器件引出脚变形、PCB板震动使周围元器件跳出为原则;b)对有极性或方向要求的元件要确认极性及方向后再插入;c)插入时要注意不影响周围已插入的其它元器件;d) 插入导线时应将插入端折弯一下,将线芯全部插入插孔(如图4所示);折弯                     图4  导线插入         e) 元件插入后的状态要符合插装标准(见表1);f) 对于插入或接触IC等对静电敏感元件的作业者必须佩带防静电腕带5.3 双手插入的操作方法和要求    为提高作业效率,以便插入后留出质量确认时间,对于作业较熟练者应提倡双手插入的操作方法。

      5.3.1 作业方法 根据作业者的动作习惯和熟练程度,可采用下列两种作业方法之一:——双手同时取元件,左右手交替插入;——左手插入时右手取元件,右手插入时左手取元件,如此反复完成插入作业插入时元器件不可在左右手之间传递5.3.2 料盒配置    料盒配置要适应双手插入作业,分别置于左右手易于拿取的位置同一种元器件分别用左右手插入应放于不同的料盒中,以方便拿取5.4  插入检查   a)元件插入数量、规格是否与工艺卡相符;b)是否有错孔、漏孔;c)有极性元件插入极性是否正确;d) 元件是否有浮起;e) 所插入元件周围其它元件是否有歪斜、浮起、跳出;f) 是否插入到位,符合插装要求    除要求作业者按照上述项目自检外,还应安排专门检查人员,以保证插入质量,尽可能降低插入不良率          表1  元器件的插装标准元 件种 类 及 外 形插  装  要 求说 明散热套管电阻R1/2W 1/4W 1/6W电阻平贴PCB(印制板)1W预先成型:h =7 mm±2mm2W 3W预先成型:h =12 mm±2mm4W以上预先成型:h ≥15mm注意:散热套管的上部必须夹紧以保证良好的散热效果。

      二极管D 无磁环二极管要平贴PCB极性正确有磁环磁环尽可能靠近二极管极性正确(当跨距足够大时,优先采用此种方法)高度由瓷环的高度决定极性正确 (当二极管需要散热时,应采用此种方法)磁介电容涤纶电容陶瓷滤波器L<1.5mm时:紧贴PCB;L>1.5mm时,要预先成型Φ电解电容(注意极性)Φ<16mm时:h< 0.5mm;Φ>16mm时:完全插贴PCB变压器中周完全插贴PCB电位器滑动电位器 完全插贴PCB柄电位器半可变电位器开关拨动开关完全插贴PCB按钮开关微动开关插座P完全插贴PCB短路飞线J完全插贴PCB三极管Q小功率塑封管大功率大功率(带散热片)电感L完全插贴PCB当引脚与插孔宽度不一致时应预加工成型h<2mm完全插贴PCB晶体Z完全插贴PCB集成电路IC   完全插贴PCB组件高频头TU完全插贴PCB,固定脚对角拧弯紧固,与PCB相垂直中频板、BBE板、图文板、立体声板等组件完全插贴PCB并且使其与PCB相垂直6 元件插入标准时间 6.1 标准时间的确定元件插入标准时间是经过对作业者的操作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而确定的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正常时间(1+宽放率)。

      宽放时间表示因各种原因发生迟延的补偿时间,如作业宽放、个人需要宽放、休息宽放、机器干扰宽放等等6.2  标准时间   单个元件插入标准时间见表2表2 单个元件插入标准时间  序号元件种类及规格正常时间(s)宽放率(%)标准时间(s)1电阻1.11W以上2.010%2.21.21W以下2.210%2.41.3消磁电阻2.910%3.21.4串两个磁环3.510%3.82电感2.1柱状电感、2引脚2.010%2.22.2立式2.210%2.42.3立式、3引脚2.510%2.83电容3.1无极性立式电容2.010%2.23.2管状电容(无磁环)2.010%2.23.3管状磁环(串2磁环)3.910%4.33.4直径小于17mm电解电容2.210%2.43.5直径大于17mm电解电容2.910%3.24二极管4.1不串磁环2.210%2.44.2串1磁环4.310%4.74.3串2磁环4.510%55三极管5.1小功率2.010%2.25.2大功率不含散热片2.510%2.86IC6.1IC(8脚)2.510%2.86.2IC(大于8脚)2.510%2.86.3IC(大于42脚)2.910%3.26.4三端稳压IC2.910%3.27插座7.1消磁线插座2.010%2.27.2电源线插座2.010%2.27.3偏转插座2.010%2.27.42位以上插座2.010%2.27.5喇叭线插座2.010%2.28变压器8.1共模电感2.210%2.48.2开关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