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汉学发展.ppt
40页日本 汉学发展,,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日本,古代日本 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来自中国东北的原始人类进入朝鲜半岛上居住,一些又迁徙到日本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东北亚通古斯语族人、古代中原人、少量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逐渐迁移到日本融合衍变而来第一章 日本汉学,日本列岛在4世纪后才出现国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岛原来并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据《汉书》、《后汉书》记载,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因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该国的图腾 “日本”一称迟至公元7世纪末才在中国出现《旧唐书》记载日本人由于不喜欢“倭国”的名称,因此将国家的名字改作“日本”而在公元8世纪的《史记正义》中又有另一说法,指武则天命令日本将国名改作“日本”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日本,经过一千多年,日本列岛上在4世纪后才出现比较统一的国家,据日本传说《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圣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为起点再往上推第21轮的辛酉年为日本建国之年。
规定该年的阴历一月一日为神武天皇登极之日(阳历为2月21日)按照这种推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纪2649年结果把皇统向前多推算了大约一千年在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为地安插了10位虚构的天皇圣德太子按照这种逻辑编修了日本史后人便加以延用至今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日本,儒学传人日本最初不是从中国直接传入,而是通过朝鲜传入的 日本直接从中国传入儒学是于6世纪后半期的推古天皇时期(562—628年) 日本派出了多批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大批汉籍于是进入日本,儒学对日本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汉学研究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受容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种认识、接受、变形、受容的动态进程中国古代文化以文献典籍作为载体,以人员交往作为桥梁东传 一、飞鸟、奈良时代飞鸟时代(593-710年)日本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确定的时代,也是日本社会变化相当剧烈的时期奈良时代(710-794年)日本封建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汉学研究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日本现存最早的书面文献《古事记》中有关于中国文献典籍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在公元3世纪已经传入了日本列岛 用汉字写成的史书《日本书记》也可看到中国儒学典籍东传的痕迹。
在此两个时代之前,汉籍东传日本的范围相对狭小,有《论语》、《千字文》等,到了7世纪初,范围就扩大了在推古朝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得到有力的证明 本世纪以来在奈良地区开掘出来的木简残片也是有力证明中国典籍在日本传播的证据 人种的交流来实现中国文化典籍的东传,中国大陆向日本移民汉学研究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日本第一本书面文学集《怀风藻》,也是日本最早的汉诗集反映了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巨大影响 二、平安时代(794-1184年)日本封建社会纵深发展的阶段,相当于中国的中晚唐至南宋贵族知识分子在中日双方的文化传播和受容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汉籍东传的主要形式是日本贵族知识分子在中国寻访书籍,然后运回日本本土以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为代表日本高僧空海的《文镜秘府论》论述汉诗创作方法的著作,成为当时日本人学习汉诗的津梁 大型汉籍类书《秘府略》,汉学研究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僧侣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传播佛教典籍鉴真及其弟子思托 三、五山时代13世纪—16世纪前两个时代以王朝都城所在地命名,五山时代是个文化史概念五山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基地,南宋时江南禅宗定临安径山万寿寺、北山灵隐寺、南山净慈寺、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和太白山景德寺为“五山”,日本依仿“五山”的名法定南禅寺、天龙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为“五山”。
汉学研究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僧侣阶级主宰文化日本禅宗开山祖师明庵荣西把茶种及喝茶之风引入日本明经训诂为主的旧儒学----道学为主的新儒学(宋学)汉籍和训”是变“汉文直读”为“汉文译读”,按照训诂意义标注日本假名,对汉文典籍的推广和普及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四、江户时代(1603-1867),日本封建社会末期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因当当时首都在江户(东京)故称江户时代又因是德川幕府统治时代,又称德川时代 儒学传入日本后发展的高峰期江户时代(1603-1867),1、儒学(朱子学)-日本官学 宋学是日本汉学的主要内容 创始人:藤原惺窝 林罗山:代表人物-推崇朱子,批判老庄、佛教、基督教把日本固有的神道教和中国儒学结合起来 “忠孝观”以“忠”为本,忠为孝先,成了日本中世纪武家精神的理论支柱 战场上以阵勇为主人而死,则大忠也大孝;怕死偷生,则忠孝俱无影响极大2、古学派,(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朱子学派的最大对手民间势力 山鹿素行:否定朱子,反对宋学推崇孔子,回归古典儒学 伊滕仁斋:推崇《论语》《孟子》,贬低朱子学派推崇的《大学》《中庸》;否定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说教;倡仁义王道。
与江户时代神道主义、皇权主义直接对立 荻生徂徕:组成古代日本研究中国语文与中日对译第一个学术团体“译社” “汉文直读法”-古文辞学派完全按照中国人的读音来阅读汉籍 “汉籍和训”,按照每一汉字的训诂意义,标上日本假名读者只会根据和训者的意译去理解原著意思,常常不是原著本意3、阴阳学派,中滕江树:试图把王阳明的心本论和日本的神道教结合起来 吉田松阴:接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具有实践主义特点 与朱子学派抗衡下层庶民中流行4、中国文学研究-小说,都贺庭钟:将中国小说改写成发生在日本的故事(翻案)是读本(介绍中国白话小说时编绘成图文并茂的画本)的始作俑者古今三谈”仿“三言” 上田秋成《雨月物语》,鬼魂故事 曲亭马琴:明清小说评论,喜爱《三国》《水浒》《西游》对李渔、金圣叹、毛宗岗关于戏曲小说作法的理论作了认真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不同之处,朝鲜全面地接受了儒学的宇宙观,儒学宇宙观的核心天命观与朝鲜固有的信天思想结合而成为朝鲜的正统观念,“敬天命”、“畏天命”是当时朝鲜人的基本信条 日本则只接受儒学宇宙观中的“天人感应”说,因为这和日本固有的创世神话有契合之处,因此日本对汉代的谶纬神学和阴阳五行说很是信服,非常相信天象能预兆吉凶祸福。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不同之处,朝鲜完整地接受了儒学的伦理思想,模仿“三纲五常”论提出了“三纲五伦”论,——人民的道德规范,将孝道提到伦理道德的核心地位,强调孝道是天经地义的绝对准则 日本对儒学的伦理思想只是部分吸收,也多加变异,日本将儒学的伦理观与武士道相结合,变异成“忠为孝本”、“忍为孝先”,以能否以“阵勇”为主人在战场上拼命为大忠大孝的最高标准中国文化对朝鲜日本影响的共同之处,首先,儒学都先后成为两国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朝鲜三国都以德治和仁政为治国方针; 日本的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兼取中国法,儒家思想,贯穿儒家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宪法条文中的用语直接来自中国文化典籍 其次,教育方面的共同点更为明显 朝鲜设“太学”,建“五经博士”制度 ; 日本的教育制度也是按照儒学教育思想建立的在首都建立大学,专门招收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在地方设立国学 皆以儒学经典为必修课教材为《诗》、《书》、《礼》《易》、《春秋》、《文选》、《尔雅》、《公羊传》、《榖梁传》等中国文化对朝鲜日本影响的共同之处,再次,朝日两国的文字皆源自汉字 7世纪,儒学家薛聪创制吏读法 8世纪,吉备真备 片假名 空海 平假名 最后,朝日两国的文学皆受到了汉文学的影响。
从上古到近世,朝鲜历代文学都深深打上了汉文学的烙印 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四大诗人”声名尤为显赫: 新罗的崔致远被誉为“东方文学之祖”, 高丽的李奎报被誉为“朝鲜李太白, 高丽的李齐贤被誉为朝鲜的“汉诗宗”, 朝鲜的申纬被尊为朝鲜的“诗佛”,相当于中国的王维中国文化对朝鲜日本影响的共同之处,朝日两国的文学皆受到了汉文学的影响 日本至奈良时代,贵族知识分子将唐代文学大量引进日本,日本的散文和韵文都受到了汉文学的影响散文如《日本书纪》模仿荀悦的《汉纪》;韵文《怀风藻》受六朝到唐初的骈俪文影响很深;诗歌集《万叶集》依照中国五言诗七言诗的样式写作而成;僧侣空海《文镜秘府论》成为当时日本人学习汉诗的津梁 日本进入江户时代,中国传入日本的朱子学成了日本的官方意识形态,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就更加广泛深入了进入明治时代以后,因受到西方学术的冲击,发生了质的变化日本人开始以近代西方的价值观来看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其观点就是福泽谕吉的所谓“脱亚论”(《时事新报》1885年3月16日社论)中所说的:“今日之国际策略,我国不应有等待邻邦之开明才共同使亚洲发展的犹豫宁可脱离他们的队伍,也要与西方的文明国家共存亡。
对待支那及朝鲜之法亦不必因为是邻邦而慎重考虑只要像西方人一样对待他们即可倘若与坏朋友相处得深就会免不了自己也变坏了我从心里谢绝亚洲东方的坏朋友但是,由于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还存在着日本汉学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所带来的传统的中国形象,因此在他们的心目中同时存在着这样两种形象:一是现在作为半殖民地的“落后”而“懦弱”的中国,二是作为“礼仪之邦”的“伟大”的过去的中国第二章 明治大正时代的日本汉学,第一节 概述 1854年,美国用武力强迫日本打开门户,江户幕府相继与美、 英、荷、俄、法等过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引发农民暴动和市民起义 德川幕府被迫把政权交给明治天皇天皇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开始了 明治维新过程中,在维新派人士的鼓动下,向欧美学习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几乎一切主张维新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本国的儒学虽然在维新运动之初和深入之时, 出于巩固皇权的目的,儒学还得到一定的重视,但是总的来说, 传统汉学势力在日本日趋衰落第一节 概述,日本人只是从学术上研究中国文化,而不再把研究对象作为自我意识形态或社会意识形态, 不再以中国儒学的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作为修身、齐家、 治国的主要标准了。
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的著名学者有西周、津田真道、 中江兆民、福泽谕吉等 明治维新后,传统儒学受到批判,但是却出现了汉诗文的兴盛 在中国戏曲小说研究方面,开始以是否描写世间真情实态为作品评论标准,实现了对中国古代文学从仰慕、模拟到参照研究乃至批评的转变 在文字学和史学研究方面,由于甲骨文字的发现并传入日本,日本学界开始了对甲骨文字的学科研究第二节 日本传统儒学的衰微与复苏,一、维新派学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西周(1829-1897) 日本近代哲学开创者之一,他的《百一新论》、《致知启蒙》是日本最早的逻辑学著作 从功利主义价值观出发,提出著名的“人生三宝” 的理论:人世三件宝,第一曰健康,第二曰知识, 第三曰富有也(《人世三宝》)西周认为“人生三宝”不仅是个人“道德之大本”,而且还是治国平天下的准则,他明显要以这种功利主义的伦理观来取代儒学的道德至上伦理观 第一个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 2.津田真道(1829-1903)《论促进开化之方法》一文,认为传统儒学是高谈空洞理论的“虚学”,而根据实像, 专论实理,如近代西洋之物理、化学、医学、 经济、哲学等才是“实学”3.中江兆民(1847-1901) “东洋的卢梭” 代表作《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 (《无神无灵魂》)对传统汉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认为文化要发展,就必须厚今薄古, 必须要创新 4.福泽谕吉(1834-1901) “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建庆应义塾(庆应四年建,取当时年号); “脱亚论”的提出者; “学者雁奴论”的倡导者 福泽谕吉 日元头像 代表作《文明论概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