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动湖北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docx
8页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动湖北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 摘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动湖北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史演变的必然选择,也是由当前湖北省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是适应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首要任务,把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作为重要标志,把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战略路径,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由此全面推动湖北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地方高校,综合改革,内涵式发展 一、坚定不移地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 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1]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外延式发展”主要强调“量变”,“内涵式发展”主要强调“质变”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这是要改变以往高等教育以扩大规模为核心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实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公平诸要素之间协调统一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3]这是在十八大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具体的要求。
从国际的、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角度看,内涵式发展是地方高校的必由之路 第一,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潘懋元先生指出:“教育是一个永恒的概念,而高等教育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4]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西方主要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轨迹的总体趋势,是沿着“精英化教育→规模扩张→继续扩张规模,开始注意注重质量提升→主要注重质量提升,保持规模基本稳定”的路径运动二战以后,规模扩张是高等教育的主旋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高质量开始成为共同趋势如法国政府在1984年强调:“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新世纪以来,以“博洛尼亚进程”的提出为标志,欧盟针对1800多所高校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从统一高等教育体系着手,在欧洲45国掀起了新一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浪潮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把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确立为提高质量的主攻方向,一些亚洲国家则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各国都掀起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浪潮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指出:“高等教育系统不论在哪个国家都将走向同样发展的模式[5]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带来一些启示:一是从国际看国内:尽管主要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时间较之我国更长(如美国用了30年,日本用了26年,我国仅用了9年),但在进入大众化之后,都选择了走提高质量的道路。
二是从国内看省内:我省提出“率先建成高教强省”的目标高教强省”具有双重意义、双重使命就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而言,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其基本特征是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核心指标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就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使命而言,要通过高等教育促进湖北富民强省,将高等教育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实现“率先建成高教强省”的目标,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艰巨任务更加紧迫三是从省内看地方:无论是从学校数,还是学生数、教师数来看,地方高校是高教强省的重要组成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地方高校,高教强省将是一句空话要实现高教强省的目标,地方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第二,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史演变的必然选择 “窥西学之精,为我所用”[6],是中国近百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路径所不同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空条件同西方国家有一个“错期”(大众化的进程相同,但有时间间隔,比如我国是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61年之后,日本的39年之后,英国的15年之后进入大众化阶段)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来看,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8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从27万人增加到108万人,21年净增81万人;从1999年到2009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从160万人增加到629万人,10年净增469万人;后10年增长数是前21年增长数的5.8倍。
湖北地方高校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缩影:1977年,地方高校当年招生1.93万人,本专科学校23所;1999年,当年招生5.5万人,本专科学校39所;2013年,招生37.6万人,省属本专科学校115所改革开放35年来,地方高校年度招生增长约20倍,高校数增加了92所(见表1)回顾过去十年:地方高校发展模式总体上是以外延式发展为主,这是由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当时高等教育的供给需求关系决定的展望未来十年:国家层面已经传递出清晰的方向感和节奏感,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提法,2006年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决定控制扩招,2010年确定未来10年高等教育规模每年只有1.7%的增幅(见表2)显然,任何类型的高校走外延式发展道路都已经难以为继,既不具备政策环境,也不具备生源条件,更不符合发展规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将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 第三,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是由当前我省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 当前,我省地方高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高等教育资源供求关系,已经从“短缺”走向“短缺”与“过剩”并存总的特征是优质资源短缺,一般资源过剩;人们不仅要上大学,更追求上好大学。
二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已经由“超常增长期”进入“常态增长期” 面对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地方高校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从主要依靠学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向主要依靠提高教育质量上转变;从主要依靠办学经费的增加,向主要依靠地方高校内生动力的拉动上转变(如有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能在竞争性拨款中争取资金,有科学的制度性安排能激发教师高效地产出成果等);从主要依靠物质条件的改善,向主要依靠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优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转变 第四,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是适应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多元化目标之一,也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前,我省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在产出和汇集人才、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大家普遍认为地方高校还存在“三个有差距”: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差距;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有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有差距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等教育形成“倒逼机制”:迫切需要地方高校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迫切需要地方高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地方高校引领推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迫切需要地方高校支撑提升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
综上所述,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历史必然必须从体制机制着手,推进人才培养体制、科研管理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坚定不移地把内涵式发展推向前进 二、深入推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核心是提高质量;提高质量,首要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纵观历史的变迁,虽然大学的职能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分化、多样,但培养人才始终是其首要职能高校人才培养受外在的、内在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要考虑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也要考虑“人”的发展需要,关键是要不断加以调整适应,深入推进改革人才培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观念的转变、标准的建立、质量的监控等方方面面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是调结构、推改革、强学科 第一,着力调整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形成了“倒逼机制”调整地方高校的结构同调整产业结构同样重要且更加紧迫 “调结构”,首先要着力调整地方高校专业结构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专业教育高校的专业从社会学的角度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从管理学的角度是“高校与经济社会的对接口”专业对于个体人才培养极其重要,影响学习者知识体系的构建、认知方法的掌握。
学科专业结构又反映了政府、大学、市场在人才培养关系上相互适应的程度近年来,我省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改善,但是,学科专业建设中趋同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集中度高到2013年底,全省高校共设本科专业点2724个,其中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点2105个全省高校仅工商管理等4个专业类就布了853个专业点,其中地方高校布了550个专业点,占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点总数的26%二是空白率高国家规定了506种本科专业,全省高校中,部委属高校未布点的有267种,地方高校未布点的有251种,扣除重复和互补部分,全省有215种专业未布点三是重复率高英语、计算机等8种专业开设学校数都在40所以上(见表3)针对这些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要强化规划引领机制,组织地方高校根据教育部“新目录”的规定,重新修订至2020年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建立目录指南机制,加快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每年公布限制设置、禁止设置的专业名单,避免因低水平重复建设而造成结构性过剩要建立评估监控机制,对新办专业、布点较多的专业实行合格评估、专项评估要建立预警退出机制,每年向社会通报各高校、各专业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率、初次就业率、新生报到率,作为招生计划、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
“调结构”,还要着力调整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层次类型结构本科教育要强化“以本为本”,加快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全省59所地方本科院校的78万大学生中,还有16万专科生②教育部规定到2015年本科院校的专科教育要完全退出,使本科教育真正承担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任务高职高专教育要突出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种类型的人才是既区别于本科又区别于中专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研究生教育要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今后一段时期,博士点、硕士点、研究生招生计划都不会有大幅增加,这就逼着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重点是调整结构,走内涵发展之路,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上下功夫 第二,着力推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地方高校改革的诸项任务中,办学体制的改革,涉及多元主体利益的分割;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多层主体权力的让渡;保障机制的改革,涉及多方经费的投入相比较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少受外部因素的制约,最有条件加大力度 “推改革”,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攻方向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校企合作育人、科教协同育人”为重点,围绕湖北“四化”同步的要求,推进实施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农林人才等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和“三早”(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等教学模式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重点,围绕湖北支柱产业调整,加快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职业教育品牌”研究生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重点是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推改革”,还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的薄弱环节据调查,全省高校中,有47%的毕业生认为教学过程中最需要改进的是实习实训环节③要统筹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三类基地的建设(大型企业类、园区类、机关事业单位类),落实“六个共同”的建设模式(校企共同担当基地负责人,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组织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共同组成指导教师)要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