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十四章第2节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ppt

67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84619774
  • 上传时间:2024-08-3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39MB
  • / 6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二、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二、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淡水群落一般分为流水和静水两大群落类型淡水群落一般分为流水和静水两大群落类型 组成我国淡水(湖泊、河流)植被的高等植物总数在组成我国淡水(湖泊、河流)植被的高等植物总数在50种以上南方和北方有许多种类是共同的,但总的说来,南方的种类较南方和北方有许多种类是共同的,但总的说来,南方的种类较多,区系比较丰富多,区系比较丰富 如:如:蓖叶眼子菜、线叶眼子菜、水竹叶、眼子菜、穿叶眼子菜、苦草、细叶水蓖叶眼子菜、线叶眼子菜、水竹叶、眼子菜、穿叶眼子菜、苦草、细叶水毛茛、金鱼藻、浮萍、紫萍、水蕨、水车前、满江红、菱毛茛、金鱼藻、浮萍、紫萍、水蕨、水车前、满江红、菱 等等 三、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三、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海洋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也服从地带性规律海洋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也服从地带性规律海洋生物海洋生物群落也像湖泊群落一群落也像湖泊群落一样分分为若干若干带:: 1,潮间带(,潮间带(intertidal)或沿岸带()或沿岸带(littoral zone)) 2 2,浅海带或亚沿岸带(,浅海带或亚沿岸带(neritic 或或sublittoral zone)) 3,,浅海带以下沿大陆坡之上为半深海带浅海带以下沿大陆坡之上为半深海带 4,,大洋带(大洋带(Pelagic zone)) 四、四、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1,,热带雨林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 ((1 1)) 概念与分布概念与分布 ((2 2)热带雨林的特点)热带雨林的特点 • 种类组成特别丰富种类组成特别丰富 • 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 • 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 • 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 茎花现象很常见茎花现象很常见 • 寄生植物很普遍寄生植物很普遍 • 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 • 动物种类极其丰富动物种类极其丰富 ((3 3)世界热带雨林的三大群系类型)世界热带雨林的三大群系类型 • 印度马来雨林群系印度马来雨林群系 此群系包括亚洲和大洋洲所有的热带雨林。

      其特点是以龙脑此群系包括亚洲和大洋洲所有的热带雨林其特点是以龙脑香科为优势,缺乏具有美丽大型花的植物和特别高大的棕榈科植香科为优势,缺乏具有美丽大型花的植物和特别高大的棕榈科植物,但具有高大的木本真蕨八字沙椤属物,但具有高大的木本真蕨八字沙椤属( (AlsophilaAlsophila) )以及著名的以及著名的白藤属白藤属( (CalamusCalamus) )和兰科附生植物和兰科附生植物 • 非洲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 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面积约为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面积约为6060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 非洲雨林的种类虽然比较贫乏,但有大量的特有种其中棕非洲雨林的种类虽然比较贫乏,但有大量的特有种其中棕榈科植物尤其引人注意,如棕榈、油椰子等,咖啡属种类很多榈科植物尤其引人注意,如棕榈、油椰子等,咖啡属种类很多(全世界具有全世界具有35种,非洲占种,非洲占20种种)然而在西非却以楝科为优势,然而在西非却以楝科为优势,豆科植物也占有一定的优势豆科植物也占有一定的优势 • 美洲雨林群系美洲雨林群系 该群系以亚马逊河河流为中心该群系以亚马逊河河流为中心 ,,为为300万平方公里以上。

      万平方公里以上 豆科植物是优势科,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特别多,凤梨科、豆科植物是优势科,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特别多,凤梨科、仙人掌科、天南星科和棕榈科植物也十分丰富仙人掌科、天南星科和棕榈科植物也十分丰富 ((4 4)我国的热带雨林)我国的热带雨林 我国的热带雨林我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河口和西双版纳地部河口和西双版纳地区此外,在西藏自区此外,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也有治区墨脱县境内也有热带雨林的分布,这热带雨林的分布,这是世界热带雨林分布是世界热带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界的最北边界 特点:特点:• 雨林以桑科的见血封喉雨林以桑科的见血封喉( (Antiaris toxicariaAntiaris toxicaria) )、大青树、大青树( (Ficus altissimaFicus altissima) ) 马椰果马椰果( (FicusglomerataFicusglomerata) )、菠萝蜜、菠萝蜜( (Artocarpus spp.Artocarpus spp.) ),无患子科的番,无患子科的番 龙眼以及番茄枝科、肉豆蔻科、橄榄科和棕榈科的一些植物等。

      龙眼以及番茄枝科、肉豆蔻科、橄榄科和棕榈科的一些植物等 • 世界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缘世界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缘 • 附生与寄生植物较少附生与寄生植物较少 • 龙脑香科的种类和个体数量不如东南亚典型雨林多龙脑香科的种类和个体数量不如东南亚典型雨林多 • 小型叶的比例较大小型叶的比例较大 • 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季节变化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季节变化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常绿阔叶林发育在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地带常绿阔叶林主常绿阔叶林发育在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地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由樟科、壳斗科、山茶科、金缕梅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树组要由樟科、壳斗科、山茶科、金缕梅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树组成 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均有分布,但分布的面积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均有分布,但分布的面积都不大在亚洲除朝鲜、日本有少量分布外,以我都不大在亚洲除朝鲜、日本有少量分布外,以我国分布的面积最大国分布的面积最大 我国常绿阔叶林的特点:我国常绿阔叶林的特点: • 主要由壳斗科的栲主要由壳斗科的栲(Castanopsis)、青冈、青冈(Cyclobalanopsis),樟科,樟科 的樟、润楠的樟、润楠(Machilus),山茶科的木荷,山茶科的木荷(Schima)等属的常绿乔等属的常绿乔 木组成,还有木兰科、金缕梅科的一些种类。

      木组成,还有木兰科、金缕梅科的一些种类 • 分布区域广大分布区域广大 • 分为四个植被亚型:分为四个植被亚型:典型常绿阔叶林:栲类林、青冈林、石栎林、润楠林、木荷林典型常绿阔叶林:栲类林、青冈林、石栎林、润楠林、木荷林季风典型常绿阔叶林:栲季风典型常绿阔叶林:栲-厚壳桂林、栲厚壳桂林、栲-木荷林山地常绿阔叶苔藓林:栲类苔藓林、青冈苔藓林山地常绿阔叶苔藓林:栲类苔藓林、青冈苔藓林山顶苔藓矮曲林:杜鹃矮曲林、吊钟花矮曲林山顶苔藓矮曲林:杜鹃矮曲林、吊钟花矮曲林 3,,夏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 Summer 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称为夏绿阔叶林或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称为夏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它是在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植被落叶阔叶林它是在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植被 夏绿阔叶林主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西欧,要分布在西欧,并向东伸延到前并向东伸延到前苏联欧洲部分的苏联欧洲部分的东部在我国主东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此外,华北地区此外,日本北部、朝鲜、日本北部、朝鲜、北美洲的东部和北美洲的东部和南美洲的一些地南美洲的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区也有分布 • 夏绿阔叶林主要由杨柳科、桦木科、壳斗科等科的乔木植物夏绿阔叶林主要由杨柳科、桦木科、壳斗科等科的乔木植物 组成 特点:特点:• 季相变化十分显著季相变化十分显著 • 群落结构较为清晰群落结构较为清晰 • 夏绿阔叶林的乔木大多是风媒花植物夏绿阔叶林的乔木大多是风媒花植物 • 林中藤本植物不发达林中藤本植物不发达 • 水果品质很好水果品质很好 4,,北方针叶林北方针叶林Boreal forest 针叶林是指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群落的总称针叶林是指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群落的总称北方针叶林就是指寒温带针叶林,它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北方针叶林就是指寒温带针叶林,它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 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陆北部和北美洲 特点:特点:• 夏季温凉、冬季严寒夏季温凉、冬季严寒 • 外貌十分独特外貌十分独特 • 群落结构十分简单群落结构十分简单 5,,草原草原steppe 草原是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有时为旱生草原是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

      它是温带地区的一种地带性植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它是温带地区的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 草原在地球草原在地球上占据着一上占据着一定的区域定的区域各大洲都有各大洲都有分布占陆分布占陆地总面积的地总面积的1/61/6 Steppe, prairiepampasSavanna 草原群落的特点:草原群落的特点:• 生活型多样生活型多样• 草原植物的旱生结构明显草原植物的旱生结构明显• 草原群落的季相变化明显草原群落的季相变化明显• 草原动物区系十分丰富草原动物区系十分丰富中国草原群落的特点:中国草原群落的特点:• 欧亚草原区的一部分欧亚草原区的一部分• 具有山地草原具有山地草原• 我国草原可分为我国草原可分为4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 高寒草原高寒草原 6,荒漠,荒漠(Desert) 荒漠植被是指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占荒漠植被是指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占优势的稀疏植被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地区优势的稀疏植被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地区 荒漠植被的特点:荒漠植被的特点:• 植被十分稀疏植被十分稀疏 • 植物种类非常贫乏植物种类非常贫乏 • 植物的生态植物的生态——生物型或生活型多种多样生物型或生活型多种多样 • 植物具有明显的旱生结构植物具有明显的旱生结构• 荒漠动物群落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类、鸟类以及蝗虫等荒漠动物群落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类、鸟类以及蝗虫等 • 荒漠生物群落的初级生产力非常低,低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初级生产力非常低,低于0.5g/m2. a • 物质循环的速率很低物质循环的速率很低 我国荒漠植被按其植物的生活型划分,可分为我国荒漠植被按其植物的生活型划分,可分为3 3个荒漠植被亚型:个荒漠植被亚型: 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和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

      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和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 7,,冻原冻原 ((tundra)) 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冻原植被的特点冻原植被的特点 ::冻原的环境特点:冻原的环境特点: 冬季漫长而寒冷,有冬季漫长而寒冷,有6 6个月见不到太阳;夏季短促而凉爽,个月见不到太阳;夏季短促而凉爽,最热月平均气温为最热月平均气温为0 0~~10℃10℃,植物生长仅,植物生长仅2 2~~3 3个月年平均温个月年平均温度在度在0℃0℃以下,年降水量不多以下,年降水量不多 冻原土壤的永冻层是冻原生态系统最为独特的一个现象冻原土壤的永冻层是冻原生态系统最为独特的一个现象 冻土层上部是冬冻夏融的活动层,活动层对生物的活动和土壤冻土层上部是冬冻夏融的活动层,活动层对生物的活动和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 植被种类组成简单植被种类组成简单 • 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植物群落结构简单 • 植物极其耐寒植物极其耐寒• 通常全为多年生植通常全为多年生植 物,没有一年生植物物,没有一年生植物 • 动物的种类也很少动物的种类也很少 冻原的类型冻原的类型 :随着从南到北气候条件的差异,冻原又分为四个亚带:随着从南到北气候条件的差异,冻原又分为四个亚带: • 森林冻原亚带森林冻原亚带 • 灌木冻原亚带灌木冻原亚带 • 藓类地衣亚带藓类地衣亚带 • 北极冻原亚带北极冻原亚带 8,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 青藏高原面积辽阔,跨有约青藏高原面积辽阔,跨有约12个纬度和个纬度和24个经度。

      地处个经度地处亚热带和温带,四周为迥然不同的自然环境所围绕,其平均亚热带和温带,四周为迥然不同的自然环境所围绕,其平均海拔高度在海拔高度在45004500米以上 青藏高原植被在生态和植被外貌方面与一般的山地植被青藏高原植被在生态和植被外貌方面与一般的山地植被相比有以下特点:相比有以下特点: • 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 • 大陆性强,植被的旱生性显著大陆性强,植被的旱生性显著 • 植被带宽广植被带宽广 • 高原上的山地植被垂直带明显高原上的山地植被垂直带明显 植被分布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随着地势逐渐升高,依次植被分布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随着地势逐渐升高,依次分布着山地森林(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带分布着山地森林(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带→→高寒灌丛、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带高寒草甸带→→高寒草原带(海拔较低的谷地为温性草原)高寒草原带(海拔较低的谷地为温性草原)→→高高寒荒漠带(海拔较低的干旱宽谷和谷坡为温性山地荒漠)寒荒漠带(海拔较低的干旱宽谷和谷坡为温性山地荒漠) 青藏高原上的这种植被带状更迭规律是水平地带性与垂直青藏高原上的这种植被带状更迭规律是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相结合的结果,是具有平面形式的植被垂直带。

      这样的植带性相结合的结果,是具有平面形式的植被垂直带这样的植被带被称为高原地带性被带被称为高原地带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