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章 公债的经济效应 第03节 公债的货币效应.doc
11页1《公共经济(财政)学:原理与模型》第 14 章 公债的经济效应第 14.3 节 公债的货币效应公债对货币流通的影响,会因公债发行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地说,公债的发行对象包括银行系统和非银行系统两大类,其中银行系统又包括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非银行系统包括居民、企业和政府机构14.3.1 银行系统认购公债的货币效应(1)商业银行认购的货币效应商业银行认购公债,是因为购买政府公债是一项安全可靠的证券投资,同时公债券也是一种可靠的资产储备假定商业银行以剩余的现金购买公债,那么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发生下列变化:首先,商业银行以剩余准备金100 万元购人公债券 100 万元,则商业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减少2100 万元,持有公债增加 100 万元与此同时,财政部获得公债发行收入 100 万元,在中央银行代理财政金库的条件下,也就意味着中央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和负债方财政部存款各增加 100 万元然后,政府将公债发行收入 100 万元用作公共支出,分别支付给企业和居民,企业和居民又将所得款项存入各自开户的商业银行这样,中央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和负债方财政部存款各减少 100 万元,而商业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和负债方社会公众存款各增加100 万元。
①准备金-100①公债券+100②准备金+100商业银行帐户②公众存款+100①准备金+100②准备金-100中央银行帐户①财政部存款+100②财政部存款-100图 14.2 商业银行认购公债的经济影响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变化,商业银行持有的公债券增加 100 万元,社会公众存款也增加 100 万元这说明,商业银行以剩余准备金认购公债会使经济系统中增加相当于公债认购额一倍的货币供应量3(2)中央银行认购的货币效应中央银行可能以政府的银行这样一种身份,在预算大量出现赤字的情况下,认购一定数量的公债以援助财政;也可能以货币政策执行机关的身份,从公开市场上买人公债券具体有三种情形:①中央银行直接从财政部认购公债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财政部购买公债,那么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发生下列变化首先,中央银行购人公债 100 万元,中央银行账户资产方持有公债增加 100 万元,负债方财政部存款增加 100 万元然后财政部将 100 万元用作公共支出,企业和居民又存入各自开户的商业银行这样,商业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增加 100 万元,负债方社会公众存款增加 100 万元;中央银行账户负债方财政部存款减少 100 万元,商业银行存款增加 100 万元。
①财政部存款+100②财政部存款-100②商业银行存款+100中央银行帐户①公债券+100 ②准备金+100商业银行帐户②公众存款+100图 14.3 中央银行从财政部购买公债的经济影响4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社会公众存款增加 100万元,准备金也增加 100 万元,这说明中央银行直接从财政部认购公债,对于经济具有扩张效应②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购人公债如果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购入公债,那么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发生下列变化首先,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购入公债 100 万元,中央银行账户资产方持有公债增加 100 万元,负债方商业银行存款增加 100 万元然后,商业银行将公债券交与中央银行后进行结算,商业银行账户资产方持有公债减少 100 万元,准备金增加 100 万元①商业银行存款+100中央银行帐户①公债券+100 ②公债券-100②准备金+100商业银行帐户图 14.4 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购入公债的经济影响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变化,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 100 万元这说明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购人公债,对于经济也具有扩张效应5③中央银行从社会公众手中购人公债如果中央银行从社会公众手中购买公债,那么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发生下列变化:首先,中央银行从社会公众那里购入 100 万元公债,这时,中央银行账户资产方持有公债增加 100 万元,负债方签发支票增加100 万元;然后,社会公众将中央银行的支票送存开户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又将支票转送中央银行,收款后转入社会公众的存款账户,同时中央银行将签发的支票转作商业银行存款。
这样,商业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增加 100 万元,负债方社会公众存款增加 100 万元,中央银行账户负债方签发支票减少 100 万元,商业银行存款增加100 万元①签发支票+100②签发支票-100②商业银行存款+100中央银行帐户①公债券+100 ①准备金+100商业银行帐户②公众存款+100图 14.5 中央银行从社会公众手中购人公债的经济影响经过上述两个阶段变化.商业银行的社会公众存款增加 100 万元,存款准备金增加 100 万元这说明中央银行从社会公众手中购6入公债,对于经济仍然具有扩张效应由此可见,不论哪一种情形,中央银行认购公债都会使商业银行系统新增存款准备金增加 100 万元,如果商业银行再将超额准备金部分用于发放贷款或证券投资,那就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乘数扩张,惟其如此,各国普遍对中央银行购买公债有严格的限制14.3.2 非银行系统认购公债的货币效应假设社会公众动用银行存款购买公债,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发生如下变化:首先,社会公众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提取 100 万元,那么商业银行账户负债方社会公众存款减少 100 万元,资产方准备金也减少 100 万元;财政部将公债发行收入 100 万元存入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增加 100 万元,负债方财政部存款增加 100 万元。
然后,财政部将 100 万元作为公共支出,支付给企业和居民,社会公众又将款项存入开户商业银行这样,中央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减少 100 万元,负债方财政部存款减少 100 万元,而商业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增加 100 万元,负债方社会公众存款增加 100 万元7①公众存款-100②公众存款+100商业银行帐户①准备金-100②准备金+100①准备金+100②准备金-100中央银行帐户①财政部存款+100②财政部存款-100图 14.6 社会公众购买公债的经济影响经过上述两步变化,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存款都将维持原有水平,说明社会公众动用银行存款购买公债,不会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讨论题](1)公债与税收都是政府常用的筹资手段,两者有何区别?(2)为什么巴罗与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认识会产生分岐?(3)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发新债还旧债会对居民消费产生什么影响?[案例分析]8韩国为何没有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析论国债投资的方向与效益 ①[案情描述]20 世纪 80 年代初,拉美、非洲、亚洲有近 40 个发展中国家爆发了外债危机巴西、草原景观律宾等国曾试用国际上流行的偿债率和负债率等指控制债务规模,结果在没有超过敬戒线的情况下,爆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
南美的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1982 年的偿债率分别只有 7.1%和 3.7%,也无法如偿还外债但作为重债国的韩国却成功地避免了债务危机韩国自 1965 年以后,外债规模迅速扩大1983 年底外债突破 400 亿美元大关,外债占 GNP 之比达 30%,偿债率达 21.2%到 1985 年,韩国的外债达 468 亿美元,列世界第三债务国(前二位分别是巴西和墨西哥) ,偿债率高达 31.5%,大大超过了敬戒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韩国同样遭受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打击和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为什么没有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呢?[案情评析]韩国成功地避免债务危机的经验是:将债务资金用于资本和技① 本案例部分内容选自本人与徐利君合作的文章,原载 《财经研究》 ,2001 年第 10 期9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扩大出口创汇能力,以足够的外汇来偿还债务正如 1986 年世纪银行的《世界发展》展所述:韩国的外债“几乎全部用于生产性投资,关键不在于有无超过敬戒线,而在于债务资金的使用方向及效益 ”国内一些学者和官员在评判国债规模是否适度时,常常借助于三个指标,即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GDP) 、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和国债偿还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额) ,并以三条警戒线(分别是 45%、15%和 22%)为参照系,认为只要在此范围之内,国债规模就是适度的。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中国家外债危机的情况看,这种认识未必完全正确我国自从 1981 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便节节攀升,尤其是 1998 年以后,国债规模大幅度扩张国债已成为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于是,如何把握国债规模的“度” ,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当承认,三条国债警戒线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三个指标民有些缺陷①忽略了政府预算的差异我国政府预算并未统一,很大笔资金游离于预算收入之外,而在计算债务依存度等指标时,又仅仅考虑预算内收支,这样,这使得指标所包含的内容产生了差异,也就失去了可比的基础②忽略了财力集中度的差异,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财力集中度明显高于我国,财政收入占 GDP 的经重一般为 30%—40%,甚至超过1050%而我国仅 20%左右,由此千万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差额因此,在评价国债负担率时,我国就不能简单地拿 45%的警戒线作为标准,也许以 20%来评判更为妥当③忽略了国债结构的差异,国债的适度规模会因为国债结构的差异而不同在期限结构上,我国目前大多是 3—5 年的中期国债,缺乏 1 年以下的短期国债和 5 年以上的长期国债中长期国债可以满足政府长期性投资的需要,并在较长暑期内不会形成政府的偿债负担。
④忽略了国债使用效益的差异若国债主要是用于生产性支出,则可以从以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得到弥补,投资回收率较高,形成一种“内生”的偿还能力反之,若国债太多被用于非生产性支出,一时不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则真正用于偿债的资金来源就很少面对日益膨胀的国债规模,人们不禁会问,借的钱都用到了什么地方去了?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发行国债的收入有 2/3 用于到期国债的还本支出和利息支出主要因为目前已进入了一个偿债高峰期,靠税收偿还上一期的国丽几乎没有可行空间,不得不采用“借新债还旧债”的办法去兑付到期的国债每年发行的国债有 1/3 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增发国债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暂时性财政措施,11并不意味着中长期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原则被放弃,换言之,这种应急举措决不可长期化基础设施盲目贪大求新也有问题,因为基础设施能否有效带动经济增长,还要看资源潜能的发挥和市场竞争力的形成沿海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规模大大超前于经济增长的需要,甚至出现闲置和浪费状态再说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如大江大河大湖堤坝的加固,其效益是减灾效益、社会效益和潜在效益,政府靠什么还债?因此,国债投资的方向要适当调整。
长期来,那些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行业得不到发展,相关行业的产品要大量进口为解决这一“瓶劲”问题,可以考虑投向与产业升级关系密切的装备工业及电子、信息、飞机、汽车、造船等行业通过招标转贷的形式,培育和扶植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在调整国债投资方向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国债投资的管理监督1998 年 12 月,财政部驻 35 个省市的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曾对 72个重点项目进行检查,结果在涉及 138 亿元国债专项资金的 72 个重点项目中,有 20 个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挪用资金或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情况挪用的资金主要用于建办公楼、宿舍楼、购小轿车和出国旅游、发放工资有 10 个项目前期准备不足,从规划、设计到投资预算的制定,均未经科学论证,纯属“边勘探、边施工、边设计”的“三边工程” 这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概算随意变动,初步统计已超过概算 9.57 亿元这种现象必须彻底杜绝,否则,即便国债规模未达到国际的警戒线,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