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pdf
13页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7.1力一、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说明:每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二 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只要物体运动的快慢或运动方向中有一个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改变了三、力的三要素与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说明: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等大、反向、共线、异体7.2弹力一 弹 力1.弹性与塑性: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有些物体在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2.弹性形变: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如支持力、拉力、推力、压力说明:产生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二 弹测力计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所受拉力成正比说明:弹簧的伸长量=弹簧拉伸后的长度一弹簧的原长2.使 用 方 法:三清一查不倒挂第 1 页 共 1 3 页说明:三清:在使用前认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值和零刻度线;一查:查看弹簧是否伸缩自如,撤去外力时指针能否回到零刻度上;不倒挂:不能将测力计倒过来使用7.3重力/一、重 力(G):/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说明: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二、重力的大小1.通过实验探究可得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止比,用公式表示为G=m g,其中g=9.8N/kg,物理意义为: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附近受到的重力大小为9.8N说明:lkg#.8N2.G-m图象如图所不;三、重力的方向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说明:“竖直向下”指垂直水平面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2.应用:铅垂线、水平仪说明:判断水平和竖直四 重心1.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效果就好像它作用在某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说明: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2.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形状不规则、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可以通过两次悬挂的方法确定。
8.1牛顿第一定律一、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结论:运动的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改变得越慢,运动的距离越长:如果不受阻力,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说明:理想实验法(科学推理法)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 2 页 共 1 3 页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明:适用范围;成立条件:一是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不存在);二是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相当于不受力;总是这样,没有例外;二者必居其一,不同时存在即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三 惯性1.定义: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说明:惯性不是力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只能说由于惯性或者具有惯性2.决定因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其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惯性就大8.2 二力平衡一、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说明:运动状态不变;两个力的情况即为二力平衡。
L 定义: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若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简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说明:同体;等大;反向;共线8.3 摩擦力一、摩擦力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说明:受力物体相对于接触面的运动或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特点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说明:相对运动方向W运动方向第 3 页 共 1 3 页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接触面粗糙;两物体间发生相互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说明:四个条件缺一不可4.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二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原理:二力平衡说明: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物体2.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3.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三、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1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使接触面更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分离说明:如加润滑油、气垫船8.4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二力同向时,F=FI+F 2,方向与二力相同;二力反向时,F=尸大 一/小,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说明:特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9.1压强一 压力及其作用效果1.压力:物体间由于发生挤压而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说明:和拉力、支持力一样,本质都是弹力;方向特点;作用点2.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说明: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二、压强1.定义: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第 4 页 共 1 3 页2 .公式:p=F/S,其中p表示压强,b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说明:压力不是重力,物体只有自由放置于水平面上时,压力的大小才能用重力的大小来代替;相互接触而挤压部分的面积3 .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 a,l P a=l N/m2o三、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1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和)减小受力面积。
2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和)增大受力面积说明:或是两者必居其一;和是两者同时改变9.2液体的压强一 液体压强及其特点1 .液体压强产生原因: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说明:液体压强的特殊性2 .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有流动(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说明:液体具有流动性2)液体的压强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说明:所研究的点到自由液面的距离,要区别深度、高度和长度3)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二、液体压强的大小1 .液体压强公式:p=p g 鼠其中 为液体压强,p为液体密度,g为常数,入为液体的深度2 .p=pgh与p=F/S的应用(1)公式p =F/S 是压强的定义式,是普遍适用的;而公式p=o g 只适用于计算静止液体的压强和形状规则的均匀柱状固体对水平面的压强说明:已知液体压力和受力积也可用此公式求液体压强;(2)在求液体压力时,一般先根据p=pgh求压强,再根据F=p S求压力三、连通器1 .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2 .原理:连通器里装有同种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平的第 5 页 共 1 3 页说明:液体流动时的情况见第4节3.应用:茶壶、过路涵洞、锅炉水位计、排水管的U 形“反水弯”、船闸等9.3 大气压强一、大气压强1 .由于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故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压强,称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 .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马德半球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等说明:第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二、大气压的测量1 .托里拆利实验:(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po=p 水 银 =水 银 g/z=1 3.6 x l()3 k g/m 3 x 9.8 N/k g x 0.76m=L 0 1 3 x l 0 5 p a说明:等效代替法;标准大气压能支持76 0 m m 高水银柱2)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由大气压决定,以下操作对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没有影响:将玻璃管倾斜;换较粗或较细的玻璃管;在玻璃管不离开槽内水银面的前提下,稍微上提或稍微下压玻璃管3)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混有少量空气,水银柱高度会减小,则测量值比真值偏小2 .气压计: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3 .大气压的变化:在海拔3 0 0 0 m 以内,大约每升高1 0 m,大气压减小l O O P a三、大气压强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抽水机说明:最多只能提升1 0 m;吸水程不超过1 0 m9.5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 .流体: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2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3 .应用:火车安全线二 飞机的升力第 6 页 共 1 3 页飞机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巴飞机飞行时,机翼上、下表面气流速度上大小,压强上小下大,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从而产生了向上的升力说明:上凸下平;z=p 向上 P向 下;)F=A p S,方向向上1 0.1 浮力一、浮力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说明:浸包含部分浸入和全部浸入全部浸入又叫浸没;浸在气体中如:空气中的氢气球;与重力方向相反,为竖直向上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3.产生原因: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说明:所在深度不同,液体压强不同;根据p=g/z,R=pS可知,R向上R向 下;浮力是物体上下(左右、前后)表面受到液体压力的作用结果。
二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说明:用V排表示;用 表 示;2.浮力的大小称重法:Fi=G G淞;(G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液物体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或用R液表示)压力差法:F浮=尸 向 上 一 尸 向 下;原理法:厂 浮=G排 液=液gV排;平衡法:F谆 =G物1 0.2 阿基米德原理一、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1.实验设计:(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F*,=GG浪称重法)(2)用弹簧测力计和溢水杯等测出物体排开水所受的重力:G扑=G.g G桶溢水法)说明:溢水杯要盛满水3)更换不同的物体和液体进行多次实验,得到普遍性结论2.实验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即歹浮=6排液第 7 页 共 1 3 页二 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说明:浸在液体和气体中的物体均受浮力,“浸在”包含部分浸入和浸没;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2.公式:P 浮=6 排 液=p 泣 gV排;说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p 浪和V排 G 扑: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p 屣:液体的密度;V排: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区丫物(只有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丫排=丫物)。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 物体的浮沉状态及其条件1 上浮,条件:F浮 G物,p 波 p枷说明:实心物体的密度2.下沉,条件:F 物,p:在 p湖3.悬浮,条件: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