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银川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23页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而变为追求衣锦还乡、富贵宏达。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有所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完全是因为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B. 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C. 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所以做官由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D. 现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二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B. 第三四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C. 第五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D. 现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都进行了深刻探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B. 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和“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C. 如果想从根本上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就应该转变官员为官的意识、习气D. 现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仁者不忧”,他正是一位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完全是因为……”以偏概全,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因还有“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C项,强加因果;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是“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D项,张冠李戴,由原文可知,“‘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而选项内容是对“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的论述2题详解】试题分析:D 项,无中生有,“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由原文可知,文章并没有探寻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
点睛: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C项,推断不成立,由原文来看,第五段分析了“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列出的是表现,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所以选项中说“纠正”表现,并不意味着就解决了根源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一: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园贷”“套路贷”案件,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人被害人因沉迷网络赌博,不仅花光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欠下不少债务,在同学的介绍下到校外某贷款公司借钱,后因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欠款数目从6000元累积到10余万元,翻了近20倍另一名被害人因想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通过同学找到贷款公司借钱,自2015年起,从最初借贷的1.3万元逐步累积到欠款100余万元,翻了将近100倍。
摘编自《高校学生陷“校园贷”,借1.3万欠100余万》,《法制日报》2018年5月2日)材料二: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催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找准组织”“理性消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广大学生要提高警惕,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目信任而学校和家长作为监护的责任主体,则需在思想引导、风险教育上下功夫摘编自《不良校园贷“免费”套路藏风险》,《北京晚报》2018年5月2日)材料三: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问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例如,金融被举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理财能力被称为“公民实现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础”,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在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
试想,如果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多进行一些金融常识方面的教育,在普及知识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剖析案例中提升学生的防骗能力,在培养财商中提升学生的理财能力,那么学生哪怕看不穿校园贷的套路,也会有所警惕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加强财商教育,就相当于为大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业内人士认为,非法校园贷潜滋暗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借贷机构用较低的门槛诱骗学生上当;二是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三是虚荣心所致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最终就会迷失自我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不应再被妖魔化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摘编自《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人民日报》2017年9月8日)材料四:近日,湖北省公安厅联合相关单位开展2018年防范和处置非法校园贷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全面深刻的警示教育。
文艺会演将宣传防范非法校园贷等金融知识融入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自觉抵制非法校园贷摘编自《湖北开展防范非法校园贷活动》,《人民公安报》2018年12月25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不良校园贷从“小贷”滚成“巨债”,这与个别大学生轻信不良校园贷机构虚假宣传、不识其套路陷阱有关B. 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追求超前消费,为非法校园贷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所以要对大学生加强财商教育C. 在网上借贷、网络支付流行的今天,缺乏金融常识是大学生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D. 校园贷沦为“校园害”,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强防范意识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具体案例对某类非法校园贷的形成进行了报道,材料二则介绍了非法校园贷的一些具体形式并对学生做了提醒B. 不良校园贷机构采取“免费”“打折”等虚假宜传,隐瞒了其诈骗意图,这是某些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的原因之一C. 校园贷的本质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其暴力催贷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应严厉禁止。
D. 大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是要学会自我管理,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提高警惕、抵制诈骗,即便非法校园贷没有了,还可能会有新骗局出现.6. 从政府角度考虑,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止非法校园贷事件的发生?请简要分析答案】4. B 5. C 6. (1)政府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加大对非法校园贷机构的惩处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力2)政府相关部门应要求高校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加强防诈骗教育宣传3) 政府主管部门要大力整顿针对大学校园的网贷市场,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法借贷的途径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