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整理】《容斋随笔》艺文类研究.doc
8页《容斋随笔》的艺文类研究【摘要】 《容斋随笔》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1123——1202)历经四十年精心而著,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医卜星历,无所不包其中自以史诸子百家,以及医卜星算之属,皆钧纂不遗,辨证考核,也颇为精确而其中艺文类相关记载更是鞭辟入里,洞见幽明,考据详实,议论精当,倍受世人称道诗文典故,佚文异说,天文地理,考订博录,久负盛名;经史哲艺,多有独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同沈括的《梦溪笔谈》 、王应麟的《困学纪闻》一起,被认为是南宋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对我们今天来说,不仅有鉴古知今之益,更可作治国、做人、为学的参照其中的艺文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诗词丛话,文章琐议碑帖器物等方面这部笔记对于历代经典典籍,风土人情,经史掌故进行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一些流传已久的谬误,使我们能更直观的了解南宋士人的审美风尚及当时社会风貌关键词】 《容斋随笔》 艺文类 审美风尚 一、 《容斋随笔》的作者及概况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别号野处,饶州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洪皓第三子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博学宏词科进士,历任知州、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修国史、龙图阁学士等官,以端明殿学士致仕。
《宋史》本传记载:“迈兄弟皆以文章取盛名,跻显贵,迈尤以博洽受知于孝宗,谓其文备众体是指他学问可以兼综经史,出入百家,而文章也可以娴熟的运用各种文体,造语精妙迈学识博洽,熟悉典故,一生著述极为繁富据《四库全书》所有:《野处类稿》二卷、《史记法语》八卷、《经子法语》二十四卷、《南朝史精语》十卷、《夷坚志》四百二十卷、《万首唐人绝句》九十卷还有《容斋随笔》十六卷、《续笔》十六卷、《三笔》十六卷、《四笔》十六卷、《五笔》十六卷(现在统称这五集为《容斋随笔》),共一千二百一十九则,收入《四库全书》集部杂家类其父洪皓是宋代苏武式的忠义典范,其子洪适、洪遵、洪迈子承父风,使其家风更为彰显南宋后期道学名臣魏了翁认为,有宋以来著名家族“,俱未有一翁三季如鄱阳洪氏之盛者也” ,时人“以词章、记览、名位、科目为洪氏之盛者,是知其小而遗其大,见以人而不见以天也” 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迈时年仅七岁,随兄适、遵攻读他天资聪颖, “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 ”十岁时,随兄适避乱,尝往返于秀(今浙江嘉兴) 、饶二州之间在衢州(今浙江衢县)白沙渡,见败壁间题有二色句,一咏“ 油污衣”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
纵使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 ”迈读后,爱而识之可见其自少年时,便性格高洁,不同凡俗 绍兴十五年(1145),洪迈中进士,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因受秦桧排挤,出为福州教授其时洪皓已自金返国,正出知饶州洪迈便不赴神州任而至饶州侍奉父母,至绍兴十九年(1149)才赴任二十八年(1159)归葬父后,召为起居舍人、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史馆编修官、吏部员外郎三十一年,授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三十二年春,金世宗完颜雍遣使议和,洪迈为接伴使,力主“土疆实利不可与”朝廷欲遣使赴金报聘,迈慨然请行于是以翰林学名义充贺金国主登位使至金国燕京,金人要迈行陪臣礼迈初执不可,既而金锁使馆,自旦及暮,不给饮食,三日乃得见金大都督怀中提议将迈扣留,因左丞相张浩认为不可,乃遣还 洪迈这次使金无功而返归国不久,殿中侍御史张震以迈“使金辱命,论罢之”洪迈没有完成外交使命是实,但不能简单地将出使失败归咎于使者洪迈归国后,因未完成使命,不仅被弹劫罢官,还被不了解真相或是别有用心的文人歪曲丑化,较早记录洪迈使金辱国的是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景卢有风疾,头常微掉,时人为之语曰:‘一日之饥禁不得,苏武当时十九秋传语天朝洪奉使,好掉头时不掉头。
后世《花草萃编》、《尧堂外纪》、《词苑丛谈》、《宋稗类钞》、《宋人轶事汇编》等书据此以讹传讹,甚至由诗演化出侮辱性的词,导致洪迈使金贪生怕死、卖国受辱一说流传甚广乾道二年(1166),知吉州(今江西吉安),后改知赣州(今江西赣州)迈到任,重视教育,建学馆,造浮桥,便利人民后又徙知建宁府(今福建建瓯)淳熙十一年(1184)知婺州(今浙江金华)在婺州大兴水利,共修公私塘堰及湖泊八百三十七所后孝宗召对,迈建议于淮东抗金边备要地修城池,严屯兵,立游桩,益戍卒,并应补充水军,加强守备,得到孝宗嘉许,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迈入史馆后预修《四朝帝纪》,又进敷文阁直学士,直学士院,深得孝宗信任淳熙十三年(1186)拜翰林学士光宗绍熙元年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二年上章告老,进龙图阁学士嘉泰二年(1202)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赠光禄大夫,谥文敏 洪迈是一位爱国家、爱人民、崇尚气节、学问,孜孜不倦、死而后已的大政治家一、大学者, 《容斋随笔》是他多年的读书笔记,写作目的是向最高统治者进献治国之道,是另一种《美芹十议》 ,但又是留给子孙、后人看的“立言”专著,充满了他多年观察社会、从政、为学、做人的心得,总体精神是激浊扬清、资料说话。
对我们今天来说,不仅有鉴古知今之益,更可作治国、做人、为学的参照《容斋随笔》是他积四十年时间撰著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共五集七十四卷它同沈括的《梦溪笔谈》 、王应麟的《困学纪闻》一起,被认为是南宋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与前者侧重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相比, 《容斋随笔》更为广博,与后者精于考据,学术性太强,是学者之书相比,没有那么强的专业性读来更轻松又觉得精彩诗文典故,佚文异说,天文地理,考订博录,久负盛名;经史哲艺,多有独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前人已从考据、训诂、版本等方面对此书做了不同程度的分析与研究正如他在《随笔序》中所述: “余 老 去 习 懒 , 读 书 不 多 , 意 之 所 之 , 随即 纪 录 , 因 其 先 后 , 无 复 全 次 , 故 目 之 曰 随 笔 ”积 40 多年的时间写出一部巨著,应该说是不多见的之所以历时长久,主要是尤其笔记体这一性质所决定的显然,必须费时读千百部书,才能集腋成裘《容斋随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读这部书,就象是在书林中穿行,在文海中畅游,在史坛上俯瞰,在政界中视察。
明代河南巡抚、监察御史姚瀚在弘治十一年(1498 年)十月十六日对此书的一番评论:“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书中不仅记载了许多重要资料,而且着力考证,澄清了许多谬误,更有不少精辟独到的分析议论,尤为益人神智所以,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重视宋孝宗读了《初笔》 ,就称赞“煞有好议论” (《续笔序》 )时人推重“为近世笔记之冠冕” 清代四库馆臣称其“自为精博,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焉” 数百年来, 《容斋随笔》一直为学子文人所喜闻乐道,近世更受到毛泽东的喜爱,且为毛泽东临终前索要的最后一部书其中自以史诸子百家,以及医卜星算之属,皆钧纂不遗,辨证考核,也颇为精确作者尤熟于宋代掌故所载宋代史实,皆极精审书中考证汉唐以来的历史名实,政治经济制度,亦颇精确还记叙了杜甫、李白、柳宗元、苏东坡等人的轶事,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也间加评论,颇有见解后人曾将其中有关论诗和论四六骈文的资料辑录为《容斋诗话》十六卷、 《容斋四六丛谈》一卷二、 “艺文类”的定义范畴及分类 本文主要对《容斋随笔》的“艺文类”部分进行研究论述。
艺文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诗词丛话,文章琐议碑帖器物等方面对于历代经典典籍,风土人情,经史掌故进行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一些流传已久的谬误,使我们能更直观的了解宋朝士人的审美风尚及当时社会风貌艺”与“文”的合称,始于汉代,班固著《汉书》首建《艺文志》 此外,他还在《典引》中说过:“苞举艺文,屡访群儒 ”班固的《艺文志》 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作为史书的《艺文志》 ,后来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隋书》﹑《旧唐书》改称《经籍志》 ,性质相同,或者说更加名副其实方志一类史书有将乡贤诗文归入《艺文志》的,但依旧是录存而已,为了防止散失亡佚 《隋书·经籍志》则是第一位把经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另附佛、道两类典籍,有总序小序,也有小注,与《汉书·艺文志》相仿一直到清代编《四库全书》仍以四部沿用唐初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广采九流百家之书,依所述事物分类汇编其后《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亦相继编纂《艺文志》 清代学者对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金﹑元各史原无艺文志者做了大量辑补工作,都另刊行世艺文志的编纂,对研究历代图书文献,考订学术源流,颇具参考价值。
方志中编辑收录的诗文,亦多称“艺文志”亦省称“艺文 ” 由此可以定义“艺文志”是我国历代纪传体史书﹑政书﹑方志等,将历代或当代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这里的“艺文类”结合古今对于“艺文”的定义而取于现今的“文艺”义有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在《论语·述而》里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前人注疏,这里的“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古代的教学科目,即所谓“六艺” 到东汉王充的《论衡 》有《艺增》篇,说“言审莫过圣人,经艺万世不易 ”“六艺”包含着当今我们所说的文艺, “经艺”则更是经籍的意思从魏晋开始“艺”则更偏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游艺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巧艺》一章,共记载魏晋人遗事十四条,其中绘画九条,书法两条,建筑、围棋、游戏各一条但此时之“艺”却并不包涵文学,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文学属于“文” ,地位远在作为技艺的“艺”之上儒家重“文”而轻“艺” 孔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又曰:“吾不试,故艺 ”(《论语·子罕》 ) “鄙事”就是指“艺” 这种情况在明朝发生了变化如徐祯卿的《谈艺录》是论诗的,王世贞的《艺苑卮言》论诗、文,兼及词曲清代刘熙载的《艺概》则诗、文、赋、词曲、书法都在其中。
这样的“艺”就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艺”了而对于“文”的理解,儒家提倡礼乐之治,重视规范人的行为、影响人的精神的制度性、意识性的层面孔子所说的“文”或指典章制度,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或指道德操守,如公叔文子的家臣升为大夫,与之同朝并列,文子心无不平,谦然待之,孔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论语·宪问》 )或指诗书典籍,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 )或指文饰风采,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儒家的“文”从狭义上讲主要包括规范性的礼乐制度和言论学识性的文献典籍至汉代,由于需要对先秦文献加以整理,也由于个人著书立说的日益增加, “文”的概念进一步向文献书籍方面倾斜班固在修《艺文志》时,存《六艺略》 、 《诸子略》 、 《诗赋略》 、《兵书略》 、 《术数略》 、 《方技略》等六略 《艺文志》之“艺”显然是指《六艺略》 ,即六经,收录了六经和传注六经的著作 《艺文志》之“文”则是指后面五略的全部著作六经及其传注当然也是“文” ,不过性质特殊而已所以《艺文志》实际上就是文献经籍志。
随着诗、文创作的繁荣和人们对诗、文的重视,汉代以后, “文”的概念进一步收缩直到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总集,即《昭明文选》 ,确定了“文”的范围,提出了取舍的标准在《文选序》中,他排除了“姬公之籍,孔父之书”的经典,还有“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的子部,也排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