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国风·卫风·竹竿》原文译文赏析.docx
5页诗经《国风·卫风·竹竿》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卫风·竹竿》 先秦:佚名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译文】 钓鱼竹竿细又长,曾经垂钓淇水上莫非不把旧地想,路远无法归家乡 泉源汩汩流左边,淇水荡荡流右边姑娘长大要出嫁,父母兄弟离得远 淇水荡荡流右边,泉源汩汩流左边嫣然一笑皓齿露,身佩美玉赛天仙 淇水悠悠日夜流,桧木桨儿柏木舟驾车出游四处逛,以解心里思乡愁 【鉴赏】 此诗写一位远嫁的女子思乡怀亲的感情全诗四章,内容都是远嫁女儿脑海中的形象活动全诗从回忆与推想两个角度来写,可分两大局部,前后各两章,分别成一层意思 开头两章,是远嫁姑娘的回忆,都是关于婚前家乡与亲人的事首章回忆当姑娘家时在淇水钓鱼的乐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和伙伴们一起到淇水钓鱼游玩,这是多么满意的事,不行能遗忘。
惋惜眼下身在异乡,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钓鱼了,“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次章回忆离别父母兄弟远嫁时的情形泉水、淇水,渐渐远去;父母兄弟,渐渐远离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怀,最使人难忘远嫁的女儿回忆起这个场景,思念之情不行抑止第一章、其次章共八句,重点在回忆,强调的是思乡怀亲之情 第三、四两章是进一层意思:希企眼下远嫁女儿已是人家的媳妇,家乡亲人都见不到回忆激起的情怀,化作热忱的企望:盼望能有一天重归家乡三四两章,便是想像回乡时的情景淇水、泉水依旧如故,“淇水在右,泉源在左”,与其次章两句一样,只是句子位置变化一下,实际上是用复沓的手法,表示重来旧地的意思这时候,出嫁女已不再是姑娘家时持竹竿钓鱼那样天真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副成熟少妇沉着而喜悦的样子:家乡,我最终回来了!仿佛为了重新找回少女时代的感觉,这位少妇又到淇水不过,这次不是钓鱼了,而是“桧楫松舟”,乘船游赏不过,旧地重游,也不能排解远嫁多时的离愁三四两章想像回乡的场景,正是远嫁归不得的少妇梦想的场景想像得越真实越详细,现实中远离家乡不得归的思念之情就越剧烈所以,驾船游赏家乡的想像,根本不能解决思乡怀亲的愁思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扩展阅读:诗经受史与民俗价值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进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后世史学家的史书表达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局部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进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进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斗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状况,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虽然这些史料中掺杂着神话内容,却无可否认地有着可以置信的史实 《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方面如《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专一这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表达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诗经》中不少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直接记述宗庙祭祀的颂歌,为后世留下了有关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风·简兮》中写到“万舞”,以及跳“万舞”伶人的动作、舞态,告知人们这种类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庙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详细状况更多更正规的记录祭祀内容的诗篇,主要集中于《颂》诗中如《天作》记成王祭祀岐山,《昊天有成命》为郊祀天地时所歌这些诗章充分表现了周人对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尊敬虔诚,以祭祀歌颂形式,作讴歌祈祷,反映了其时人民对帝王与祖先的一种良好祈愿和敬天畏命感情,从中折射出上古时代人们的心态和民俗状况,是珍贵的民俗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