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8页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 (15分)收藏幸福池莉 ①一个人宣称自己幸福的时候,那不一定是真的幸福去年秋天,我在中央电视台参加一个节目的拍摄,遇上一个少女在演播开始之前,我们都坐在演播室外面的走廊里,惟有她坐不住.她兴奋的双眼炯炯,手足无措,不断地对我们说:"我真是幸福!我太幸福了!"她为生平第一次被中央电视台邀请而感到幸福,更为即将被某部领导接见而感到幸福. ② 我再次见到这个少女是前不久的事情,在北京的一个读者俱乐部里,她静静的坐着,年轻的脸上布满过分凝重的沉稳后来,她十分沧桑地告诉我:"我是多么幼稚可笑啊!那天我简直就是小丑!当然,我再也不会那么傻了,哪里有什么幸福?狗屁! ③大约前后也就是一年光阴吧,那少女就全盘否定了她以前那么充沛的幸福之感我不知道在那少女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但是,在我看来,她健康地活着,她年轻漂亮,她还有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她身上挂着激光随身听,她喝茶的时候嘴唇有力而且充满渴望,她的皮鞋光洁如新,这就够了这就证明她完全有可能遭遇幸福,不过自古少年多激愤,常常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个样子的少女也是不奇怪的。
④幸福到底有没有?当然是有的,只是幸福肯定没有那么简单和肤浅新鲜感和兴奋感都不能当作幸福,新鲜感和兴奋感都不过是一种燃烧,注定会转瞬即逝幸福则是另外一种东西,它直接与我们自己的心灵有关,而与世俗的一切,与物质的一切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所以,受到某个领导的接见,或某种规格的邀请,获得某种荣誉得到某种奖赏,被某个人赏识,到达某种地位,甚至所有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世界性的,它们也不一定就是幸福要知道所谓世界性也都是一群人在热闹而已.有太多的因素随时会击碎人为构造的热闹和光荣这种游戏,人类已经在反复操练 ⑤关键的是自己的心灵,它是否在那一瞬间冲破肉体层层屏障,直接接受那极度欣悦之感,并且把那欣悦之感攫取回来种植在我们的感觉之中,然后,就有一股甘泉开始在我们的血管里缓缓流淌,长久不衰地滋润着我们的生命;无论我们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只要想起它,它就会流淌和滋润这才是幸福. ⑹说实在的,人的短暂一生,幸福并不多见,它是需要我们精心收藏的当你埋头工作了许多时日,终于在某一时刻圆满地完成了预想的工作,你站起身来,推开窗去,恰好这一天外面是连天白云,花香草也香,那么深深地呼吸吧,放眼远望吧,微笑吧、呼喊吧,不要急于结束这一刻,不要忽略了这一刻,这就是幸福,慢慢品味它,享受它,并且收藏它吧。
当你独自在机场候机,你的班机一再延误,你烦躁的眼睛在茫然的游动中突然被另一只烦躁的眼睛所理解,你们不由自主地相视一笑,都在同情和安慰对方,如果你的心情忽然就熨帖了一点点,这就是幸福!当你正在痛苦的时刻接到朋友的,这个朋友仅仅从你一声"喂"中立刻就捕捉达到你此刻的心态,那么,这也就是人生的一种幸福,你应该感恩并且好好的收藏它,因为此时此刻与你同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大家都很忙碌,都分别在各自的磁场中,而听你一声动静就可以进入你的心情,实在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你孩子梦呓中呼唤你,这就是你的幸福;你丈夫在你突然落后他几步的时候,搜寻你的目光中闪现出一丝失落的张皇,这就是你的幸福抓住并默默地收藏起它吧⑦不要以为幸福直接等于金钱,不要以为幸福直接等于情爱,不要以为幸福直接就是香车宝马、功名利禄,不要以为幸福直接就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幸福是另外的东西,是有灵性的东西,是需要有微妙对应的东西只有懂得收藏才会懂得品味,只有懂得品味才会抓住幸福幸福这东西,拿起来与放开去是大不一样的,就如我认识的那个少女,她一旦放弃就会发现幸福全部流走了,她只好认为幸福是狗屁,但我们谁都明白幸福不是狗屁,人生需要它,否则,我们活着为了什么?16.文章开头写一个少女的经历有何用意?(2分) _________17.阅读第6段,作者认为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应当收藏哪几个方面的幸福?请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18.文中说“幸福这东西,拿起来跟放开去不大一样的”,其中“拿起来”与“放开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结合全文分析4分) _________19.作者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为什么说要收藏幸福?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_________参考答案:16(2分)证明“一个人宣称自己幸福的时候,那不一定是真的幸福”,引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如何对待幸福”这一主题,内容上情调了“收藏”的重要性17 .(4分)① 工作有了丰硕的成果后,内心的喜悦和舒畅;② 孤独茫然时对陌生人的同情和安慰 ③痛苦不顺时朋友的相知与理解 ④生活中家人的关爱和体贴18(4分) “拿起来”是通过用心收藏,品味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人和事,从而 感受幸福、把握幸福的积极乐观的态度;“放开去”是因为生活中的 挫折失意,对幸福的存在产生怀疑,进而彻底否定幸福的消极情绪。
意思对即可)19(5分)幸福不是简单肤浅的新鲜感与幸福感,而是心灵冲破肉体的屏障直接接受那极度喜悦之感,并使之长久滋润我们的生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让你幸福无比收藏、品味、珍视幸福,生活就会充满阳光,人生就会非常有意义 略2. 阅读文章,完成题目诗的境界(节选) 朱光潜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诗的“见”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就是“名理的知”但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读崔颢《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引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一种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
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是好诗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是永远新鲜的摘编自朱光潜《诗的境界》) 6.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无论是在诗歌欣赏中还是在诗歌创造中都很重要,有“见”才有“觉”,“觉”可以是“直觉”,也可以是“知觉”B.凡所见皆成境界,这种境界能否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C.对于个别事物的知是“直觉”,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因此,“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D.看到一株梅花,觉得是梅花,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可插瓶或送人,这就觉出了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种“觉”是知觉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读崔颢《长干行》,马上把诗中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出生动的戏剧,暂时忘去其他事物,这就用“知觉”见出了诗的境界B.欣赏诗歌,同时还思索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C.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诗D.经过艰苦思索后豁然贯通,灵光一现似的,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灵感,灵感造就了诗歌的境界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觉的知可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以转化成直觉的知,因此,要想感觉出完整的诗的境界,需要二者同时进行B.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而好的诗歌一定要有独立自足的意象,不能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C.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所“见”出的境界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性格与情趣是有差别的D.诗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因此,它超越了时空而永远新鲜参考答案:3. 现代文阅读文 质 论陶东风“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
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