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得于失本人思修作业.doc
3页我国教育发展历程得于失一、 农村义务教育:从“分级办学”到“以县为主”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 理的原则”《义务教育法》也确定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以县、乡(镇)政府为主,农村 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县、乡两级政府筹措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由此下放给地方出现义 务教育责权层层下放的局面,形成事实上以乡为主举办义务教育的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2000年实现“两基”(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目 标,农村开展大规模“普九”义务教育经费除政府财政拨款,辅以征收的教育税费、学杂费、社会捐助、 集资等多渠道筹资,号称“人民教育人民办”,这基本上是农民用自己的钱举办“义务教育”自1992年 起,全国出现大面积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严重情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1994年实行分 税制后,乡镇财力更为薄弱,拖欠教师工资问题日趋严重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将基础教育 管理权限上升至县级,以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基本需要,尤其是教师工资的发放以县为 主”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管理重心过低、教育经费以乡镇为主的问题;但 对于很多财力薄弱的县而言,县级财政仍然无力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二、 中小学教育改革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有两个基本的主题,一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实行“素质教 育”;二是改革重点学校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矫治越来越严重的“择校热”和高 昂的“择校费”这两者之间有着复杂、微妙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个重大的教育事态,是“应试教育”的全面复活和强化伴随对 “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否定,恢复高考之后,由于全社会追求高学历、望子成龙的文化心态, 升学竞争逐渐激烈重新恢复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将义务教育纳入升学教育、精英教育的 轨道,人为地制造少数精英学校和多数“差校”、“弱校”,加剧了义务教育阶段所不应具 有的竞争性,并致使升学竞争层层下压,严重地扭曲了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功能20世纪80 年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在90年代被恰当地命名为“应试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的概念逐渐从民间进入官方,逐渐成为国家的教育 政策1999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使“素质教育”的理论得以定型1997年,上海市首先改革重点学校制度,全市各区县全 部实行小学毕业生就近免试对口入学,初高中脱钩,重点中学停止举办初中。
高校招生采取 与中学脱离的“社会化”方法实行小学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评分的试点此后,广东、 北京和各地采取类似改革国家教委宣布今后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搞重点学校,以缩小中小学 之间实际存在的差距,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但由于学校之间客观存在的巨大差距,教育政策在资源配置上并未实现一视同仁,严重的“择校热” 并未降温,反而愈演愈烈20世纪90年代之后,公办学校“改制”、“名校办民校”的“教育产业化” 政策,进一步拉大了学校差距,激化了炽烈的择校竞争在城市地区,重点学校的“择校费”发展为大规 模的、名正言顺的高收费制度,有两个政策源头一是公办中小学实行“民营机制”的转制改革;二是2000 年国家通过“三限”的政策规范高中收费,从而突破了入学机会上“分数面前的平等”,使用金钱购买名 额成为具有合法性、制度化的公共政策于是,享受“优质教育”逐渐成为家长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竞 争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的风气大开,极大地异化了学校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教育部从1995年开始推行的另一项政策一在全国评价验收1000所示范性普通高中一制造了髙中 阶段变相的“重点学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新的不公在教育经费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各地出现新一轮 盲目攀比、铺张奢华建设浪潮热。
这些豪华的"示范学校”动辄耗费数亿元,其硬件水平普遍高于发达国 家的公立学校,也高于我国的优秀的重点大学正是这种少数名校与大片普通校、薄弱校并存、学校系统 的两极分化现实,造成了家长不得不择校的刚性结构三、高等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科教兴国”、“跨越式发展”的浪潮中,高等教育得以突飞 猛进的发展高等教育政策的重大变动有三个主要方面:高校合并、调整,大学扩招和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合并20世纪90年代高等学校的新一轮“院校调整”,从管理体制而言是打破“条块分割”、 “部门办学”的陈旧体制,提高教育效率就大学自身的发展而言,是希望通过院校合并达 到学科互补,恢复和加强大学的综合性,它与20世纪50年代强调专业化、发展单科学院的 方向正好相反中国重新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下放、调整和合并高校1998年开始 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成为对中央部门办学体制的真正革除至此,绝大多数中央部门不再办 学,高校管理权的下放成为真正的现实与此同时,在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浪潮中,高校大规模合并,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都成为校园遍布 全市的“巨无霸”大学。
但这一轮调整是行政主导型的,缺乏民主决策、科学研究和学校的自主性,逐渐 演成好大喜功的刮风之势,出现盲目求大之风和“拉郎配”,为此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损失了不少 名校品牌(如协和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从而损害了高等教育的丰富性高等教育扩招1999年初,在亚洲金融危机、国内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从拉动内需的角度出发,国务 院决定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并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1998年,普通高校共招 收本专科学生10& 36万人,研究生7. 25万人从1999年起,连续三年大规模扩大招生, 年增幅平均达30%左右,为历史所罕见由于扩招速度之快,原定在2010年达到的15%的指标,已提前于2002年达到,从而进入"高等教育 大众化”的阶段高等学校扩招拓宽了长期制约基础教育的高考“瓶颈”,2000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 首次超过50%,达到55%左右,北京、上海的录取率则达到70%高教的高速发展刺激了相对滞后、沉闷的 高等教育,适应了学生需要和市场的变化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2%然而,以拉动经济内需为追求,如此大幅度地扩招是缺乏科学性的它不仅造成高等学校的紧运行、 教学秩序的紊乱,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和滑坡,受到各方的关注和质疑。
此外,这一轮高校扩招在层次 结构的调整上并不如意国外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发展二三年制的社区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为主, 我国则主要扩张四年制本科教育这不仅更为昂贵,而且模糊了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恶化了办学环境, 造成与民办高校争夺生源的后果高校收费和资助制度改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的是“免费上大学”加“人民助学 金”的资助政策大学学费由国家全包,学校并以奖学金、助学金的形式补贴大学生的学习 和生活开支,并免费提供医疗和住宿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高校收费制度改革试点1997年全国高校实现“公 费”和“自费”招生“并轨”收费,形成缴费上大学的局面高校学费标准从1998年的1000 余元快速攀升,目前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学费一般为每年5000元左右,如果加上其余的各种 费用和生活费,学生实际支出的费用要高得多大约相当于一个城市职工一年的收入或两个 农村劳动力一年的收入由此,导致大学出现约占学生总数20%左右的“贫困生”阶层虽 然国家有“奖、贷、勤、减、补”等五种方式帮助贫困生,但作为主体的国家助学贷款因种 种原因难以大面积推进2007年5月,国务院发布文件,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 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新的资助政策体系,资助范围明显扩大,资助强度明显提高 新的资助体系及各项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后,国家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 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到500亿元左右,将惠及2000万贫困学生,全国1800所高校的约400 万大学生(约占高校学生的20%)和1. 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学生将能获得不同的 资助但获取资格繁琐(对于有些农民来说),落实不够完善,导致真贫困倒是得不到各种津贴补助,倒是 那些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有关系的,办理相关手续简单快速的社会渣滓白白拿走了津贴补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另一个维度,是基于国家新一轮赶超战略,1998年开始进行“建设世 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第一期工程对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校三年各投资18亿元 2007年,进入"985工程”的高校已经达到43所但这一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引致诸多批评其一是加剧了三级教育之间资源配置的失衡,使教育经 费更多地流向高等教育2000年全国各类教育经费总计384.9亿元,高等教育支出98. 3亿元,占25. 5%; 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总计20& 6亿元,高等教育支出52.97亿元,占25.4%。
大多数国家的这一比例 通常在18%以下,我国的这一比例经常在20%-22%,无论与国外还是与自己比,25%的水平都是极高的二 是“钦定”重点建设的高校,缺乏竞争和公平;以高校整体为建设对象而不是按学科,也不够科学有专 家建议对国家急需的研究项目公开悬赏,实行政府购买,而不是资助研究°三是如何评价这一投入的产出 和效率事实上,如果不进行实质性的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那么这种投入达到建设“一流”的 目标,是十分令人怀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