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综述论文.doc
3页地区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综述论文 地区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综述论文预读: 摘要:一、衢州粮食生产现状(一)粮食有效种植面积比实际土地面积减少更快.生产责任制后,粮食相对盈余,卖粮难是农民心中永远的痛.从此之后种粮效益逐年下滑.久之,农民失去种粮积极性,农田基本设施年久失修,很容易遭受自然损坏,现大多处于瘫痪状态,即使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由于得不到一线农民的重视与爱护,重建设轻管护,收效不佳.三季改二季,二季改一季,抛荒半抛荒土地比比皆是,最佳的土地往往改种蔬菜或其它经济作物,一些交通不便、机器无法下田的零星土地无人问津,粮食有效种植面积比实际土地面积减少更快.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为311万亩,粮田面积为127万亩;2000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57万亩,粮地面积为110万亩;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10万亩,粮地面积为108万亩;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98万亩,粮地面积为108万亩.(二)农业人口老龄化比社会人口老龄化来得更早.几十年的现实不得不让农民相信:脱离农田是提高家庭收入的不二选择,不种田的造房买车,大把花钱,生活还挺滋润,在家务农的依然在温饱线上争扎.现在农村中几乎找不到年青力壮的在家种田,种田的清一色是50、60岁以上无法外出打工的老人.种田也不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是出于一种对土地的热爱,是农民煅炼身体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业余爱好.种田人口老龄化比社会人口老龄化来得更早更快.(三)真正的农民后继乏人.由于种田是低效益的一个行业,没有人愿意把自已的孩子培养成种田人.社会上没有种田光荣的氛围,却有种田没出息的说法,现在年青人几乎没有愿意种田的.现在的学校没有系统的农事操作一课,年青人在社会上不参与农业生产,也就得不到长辈的言传身教.种田其实也是一门需要体力的技艺,没干过农活的人一时半会根本干不来农活.粮食局部地区欠收,可以由其它地区弥补,一季欠收,可以用其它水果或蔬菜部分替代,而种田人员缺乏,却难以短时间得到补充.农民身份的人有很多,但他们已经脱离农业,成为“农民工”,真正会干农活的专业农民后继乏人是农业生产最大的隐患.(四)生产以降本为目的,农业增产技术得不到应用.由于家庭农户种田是以自给为目的,上了年纪的老农有“恋土情结”,抛荒土地于心不安,对收入没有期望,产量增加百十斤,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也几可忽略,生产上采用老套路,图简单省事是主流,搞农业生产成为农村老人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大部分需要增加劳力的增产技术无法唤起农民的兴趣,他们也不愿为了增产百十斤的希望而改变早已习惯的老办法、老套路,新的农业技术很难得到推广应用.(五)土地流转后粮食产量没有实质性提高.一是由于种粮大户的比较效益并不好,土地集中承包后,往往改种其它经济作物为多,如蔬菜、苗木、西甜瓜等等,而真正依然种粮的并不多.二是现在下田干活的都是一些老人,集中承包后,农业机械可以部分替代劳力,减少单位面积的用工,但依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会下田的还是这些老人,如果所有的家庭户都不种田,大户就招不到下田的劳工,大户同样无法种植.承包大户佣工困难的矛盾已经日渐显露出来,目前一个下地工往往比一个城里的工还贵,并且相当难请.因此,土地流转后粮食产量没有实质性提高,只能说土地得到了利用.二、衢州粮食生产趋势预测和可能发生的问题由于长期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在家务农的收入往往是最低的,年青人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超过在家务农,现在农村中难觅年青人的身影,能种田的老人一年比一年少.交通不便,高低不平,田块不整的零星土地越来越不被人们所看重,弃种的面积一年比一年大;平原大畈不断流转集中到大户手中,却往往搞高效农业,改种其它经济作物,粮食产量并没有因土地集中而得到提高.种粮大户叫来的劳工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佣工困难已成为困扰种田大户的第一难题.种田成本上升往往超过粮食提价的收入,种粮效益进一步降低,可以预计衢州粮食生产很难避免逐年减产的趋势.目前国家采取多种鼓励措施,刺激了粮食种植户的积极性,从而减缓了粮食产量减少的速度,然而种田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年可能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有闲置的农田却找不到种粮的人,粮食产量出现跳崖式减产.三、衢州粮食产量降低的原因分析长期种粮收入低下,迫使大批年青人进城打工,久而久之,进城打工成为年青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如今田间很难再见到年青人的身影.可见,种粮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是发生有田无人耕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一)种粮效益分析.目前一亩一季的产量为500公斤左右,产值1,500元左右,成本也要1,000元以上.种植水稻,耕田是必须的,牛耕亩成本要200元,小机耕150左右,大户连片大机耕,成本也要100元.种植亩成本50~200元(如育秧移栽亩成本200元,抛秧成本在100元左右,直播50元).农药、种子、化肥亩成本350以上(农药包括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150元,化肥150元,种子50元).收获亩成本100~150元(人工收割150元,机收100元).平时水肥管理,打药,翻晒入库等亩用工5工,家庭户不计劳力成本,承包大户则需支付每亩500元的劳力费.家庭户没有田租,承包大户还要支付少则200元,多则600元田租.合计下来,家庭户不计田租和劳动力成本,亩成本也要千元左右,承包大户则要1,500元左右.年景好的时候家庭户每亩每年的利润只有几百元,承包大户则在成本线边缘,如果遇上天年不好还得亏本.投入1,000多元,从下种到收获近半年时间,加上辛苦劳作,收获的希望最多却只有几百元,农民的心在一年年的失望中冷却.一个家庭户种二三亩地,即使没有一分钱的成本,总产值也很难超过万元.承包大户种粮,亩均收益很难超过家庭户,一般都在成本线上徘徊,主要靠赚取政府补贴为计.(二)粮食历史价格比较.人民公社时期稻谷价格是9.6元/百斤,猪肉是0.64元/斤,普遍工资收入二十几元,一个月工资购买200~300斤稻谷;2000年,稻谷是100元/百斤,猪肉是6~8元/斤,地市小城的商品房一千元一平米,普遍工资收入千元以上,一个小工是25元,一个月的工资可以购买1,000斤稻谷;2011年,稻谷是140元/百斤,猪肉是15元/斤,地市小城的商品房一万一平米,普遍工资收入3,000元,一个小工100元,一个月工资可以购买2,000斤稻谷.当然社会的进步,恩格尔系数会降低,谁都希望自已工资涨快点,物价涨慢点,但粮食上涨速度和工资上涨速度偏离太远,一支烟就是一天的粮,干一天就是一个月的米.谷贱伤农,结果只能导致农民弃田种粮.(三)低粮价是造成种粮低效益的主要原因.由于粮价与其它产品的比价越来越不合理,所以压缩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种粮效益低下的问题.现有的常规农业技术增产幅度在10%左右,却往往要求增加劳动力或增加成本来实现,在低粮价面前显得十分苍白,根本无法唤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代表世界顶级水平的隆平稻种亩产可以接近一吨,在农民增收方面也显得微不足道,在刺激农民种粮上似乎也力不从心.总之,长期低粮价是造成种粮长期低效益的根本原因,种粮长期低效益是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根本原因,为了生活,大批年青人进城去打工是没有选择的选择.随着老农民的逐渐远去,将来谁来种田?土地集中耕种,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可以减少单位面积的劳工,但不能没有劳工.南方土地零碎,土地集中后可被农业机械替代的劳动十分有限,也就是说土地集中后不能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粮食生产效益依然不会大幅度提高.现在“农民”只代表他的身份,却不能代表他的职业.将来的某一天无人种粮的尴尬局面很可能发生.种田大户是种田的总经理,却再也找不到为他干活的员工.而可能发生这一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种粮比较效益长期低下,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所致.四、解决衢州粮食生产问题的对策建议一个农民加入到买米吃的队伍中,没有问题,一个乡的农民都去买米吃,也没问题,一个县的农民加入到买粮的队伍中问题也不大,十个百个产粮县都加入到买粮的队伍中来,问题就大了.如果现在不提早采取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积极鼓励一部分人去生产粮食,那么有田无人种粮的局面很可能发生,如果等问题暴露出来再处理就有点迟了.(一)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确保粮食充足供应的前提条件.按政府确定的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粮食,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制度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确保粮食的稳定增产和供应,增强国家在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国家已对粮食收购保护价作出“进一步提高”,但这种“提高”远远赶不上生产成本提高的步伐.换言之,种粮者并没有因粮价的提高而增加收入.所以,只有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价格,让粮食价格回归到合理的水平,才是增加农民种粮效益最有效的办法,农民只有种粮有效益,种粮才有积极性,也只有农民种粮有积极性,才能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如果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那么其它很多促进粮食生产的举措由于得不到一线农民的实施都将大打折扣.生产责任制之前,各级领导一把手亲自抓粮食,全国人民轰轰烈烈搞粮食,最大面积地种粮食,却依然难以保证粮食的充足供给;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突然粮仓爆满,出现全国性卖粮难.可见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确保粮食充足供应的前提条件.(二)培育一批年青的会下地的专业农民.尽早出台政策,培育一批年青的有知识有技能会下地的专业农民,而不是不下地的农业包工头.通过培训,考试合格后给他们发证书,发工资,给福利、给政策,要把“农民”当成一种职业来培养,建立人事档案,由归口部门专门管理.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才有年青人安心做“农民”.如果“农民”的收入普遍超过在外打工的收入,他还会一心想着出去打工吗?(三)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具有“农民”身份的人有资格去流转土地、经营土地.标准农田的流转要到相关部门备案,未经有关部门备案的流转没有法律效力,视为民间私人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流转的标准农田一律按粮食折算支付农民田租,确保流出土地的人在粮食紧张时无后顾之忧.流入土地者要上报种植计划,精心耕种土地,把生产出来的粮食足数卖给国家,不可无计划生产其它非粮食作物.(四)适当扩大种植户的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户的收入水平.现在的交通比以前好了,农业机械比以前先进了,劳动力可以大大节省;种子、肥料、农药、生产技术等等都比以前更好,产量也比以前更高更稳.以前一个劳力只能管3~5亩地,现在可以管到30~50亩.适当扩大种植户种植面积,可以提高种植户的收入水平.(五)改进农业补贴方式,真正达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现有的农业补贴方式,一到乡村具体实施起来很容易变成你有我有大家有的一种平分模式,生产粮食的和没有生产粮食的都一样,结果就达不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目的.补贴尽量要和生产挂钩,让补贴真正成为鼓励农民生产粮食的促进剂.(六)提倡劳动光荣的思想,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年轻人不愿务农的一个原因是田间劳动辛苦而收入低,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地位低,得不到人们的尊重,业余生活不像城里丰富多彩,甚至找个对象都有困难.只有“农民”有钱了,社会地位高了,才有年轻人会安心做”农民”.中国有中国的特点,中国人多地少,多丘陵岗地、山谷河滩,家庭式经营或小型农场才是最经济有效的.如果广大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长期受到压制,种粮的人越来越少,南方地势不平的丘陵地带都放弃生产,仅靠专业大户利用一部分上等平原田地,一方面无法找到劳工,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中国众多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土地流转,集中承包是目前缓解粮食压力的一种形式,短期内能提高部分粮食产量,如果没有提高粮价的配合,广大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即使土地流转了,发展后劲依然不足.在目前这种长期不合理的低粮价面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通过流通体制改革、降低粮食交易成本等等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的矛盾,难以唤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因此,只有较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才是预防粮食危机最直接也。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